APP下载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方案创作始末

2017-10-30陈青李明星

设计 2017年7期
关键词:电视塔东方明珠

陈青 李明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设计师江欢成先生的采访,再现了彼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方案的酝酿及获得通过的过程。文章围绕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创作始末展开,主要介绍了前期的创意及草图阶段,备选方案的评审阶段,以及最后定稿等环节的创作和思考过程,全面展现“东方明珠”这个地标建筑孕育至成型的曲折与突破。

关键词:东方明珠 电视塔 创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139-03

题记

由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展览,主力方特别委托我校筹划关于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建筑作品的展出事宜。经协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为重点参展对象。几经波折,终于有幸拜访“东方明珠”的总设计师,著名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先生。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所谈内容广泛,本文以“记”而非“对话”的形式整理出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前期创作和设计有关的内容,涉及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85年至1995年之间。

作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建设的总设计师、总负责人,江欢成先生对其所做出的贡献,始终报以淡然视之的态度,极力强调他只是做了部分专业努力,弱化自己在“东方明珠”建设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贡献,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江欢成先生在总结自己在建设方面的作用时说:“第一我是设计总负责人;第二在具体技术和创新方面,我做了一些贡献。”

一、电视塔方案的构思过程

据江欢成先生介绍,他于1986年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当时政府对建设上海广播电视塔的要求是要扬名,要腾飞,要与众不同。“东方明珠”属于大型的民用建筑,但由于建筑本身结构的特殊性,所以江欢成先生被任命为设计总负责人。因为电视塔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力和地震的作用,所以对结构要求非常高,东方明珠最终成为了一个建筑结构优化创新的成果,是有着一番曲折的历程的。之前大多的电视塔,有着“烟囱加糖葫芦”的结构,最早是斯图加特塔采取的这种结构,非常合理,做得很成功。但若都是这样的外观,就很难成为标志性建筑。所以一开始,时任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陈文炳先生提出了一定要与众不同的要求,但是在前期的设计方案中,在标志性建筑这个要求上—直没有得到突破。

(一)江欢成先生关于“东方明珠”电视塔方案的构思

江欢成先生的设计草图在创作初期做了(如图2、图3、图4)等多个方案。从草图可以看出,其创作动机旨在突破传统的单筒结构,也可以看出江先生一直在尝试突破思维定式,进行结构创新。其中有些方案已经初现如今已建成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某些造型特征。

(二)“东方明珠”电视塔方案原型的由来

至于方案的创意突破,则是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孟建民加入该项工作后所促发的。为进一步推进这个项目,“孟建民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来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苦思冥想了三天,依然没有方案。”后来江先生伸出三根手指,对孟建民说能不能按照这种形态试一试,他突觉茅塞顿开,于是勾勒出了芦笙造型的草图,形态大致是一丛竹子从地下长出,节节高升,从12根变6根变3根变1根,该方案就形成了三个简体三个塔楼(如图5)的样式。关于下部斜撑方案,从前面江欢成先生所绘草图就可以看出,这种元素已经有所体现了,在管式勤(也是江先生的创意)的方案中得到更细致的表达(如图6)。在张俊杰和江欢成合作的方案中,与最终的“东方明珠”相似的特征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它的3个球、几个筒和斜撑等结构都很接近,只是简体略呈弧形(如图7)。

(三)“东方明珠”电视塔方案的确定

最后起了关键作用的是凌本立的方案,他以孟建民的方案為基础,把芦笙塔楼改为球体,以后又进一步把下部多个竖向的多筒体改为三根斜撑结构(如图8)。从这一系列的草图中,我们大致可以形成这样的印象:由江先生提出的突破单筒设计、斜撑、球体等元素始终出现在每一个方案设计中,在整体设计思路定夺方面,江欢成先生起了极大的作用。评审专家组中的建筑规划组组长冯纪忠在一次评审会议中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么!”。当时任该项目建筑专家组副组长的吴良镛先生也以此话作为该作品的点评语。这句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最后的设计方案一下子多了几分特别的意境,用江先生的话说,就是“变得活络(灵)活现了”。据江欢成先生回忆,在设计创作时运用“珠”这个元素的初衷是想表达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光芒,表示该城市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上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而冯纪中和吴良镛引用的这句话,则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东方明珠”电视塔方案的申报

关于方案申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江先生说,1988年8月,我们从几十个方案中,精选了五个方案投标,分别命名为东方明珠(图9)、白玉兰(图10)、申(图11)、跃上穹窿(图12)、飞向未来(图13)。连同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4个、广电院3个共12个方案参选。评选组总共由51个专家组成,讨论了3天(1988年11月29日——12月1日)。最后专家组的结论是华东院的“东方明珠”、民用院的“永恒”和广电院的“飞碟”都是优秀方案,建议以“东方明珠”作为实施方案。但是由于其结构问题,该方案险些被否定,因为3个斜撑结构每个长度是100米,60°角倾斜,垂直高度约93米。施工单位表示没有做过也没有见过类似体量的斜撑结构,所以实施困难很大。针对该问题,江先生提出了两个比较具体的解决办法:第一种方案是以预制装配式的钢笼作骨架,用它吊挂模板捣混凝土;另一种方案则是自立浇捣混凝土,然后倾侧放在直筒上整浇节点。这样的斜撑结构可以把塔身整体的控制截面抬高,塔身整体的稳定性也可以得到增强。可以说正是由于江先生针对该问题及时提出的这两种解决方案,才使得今天的“东方明珠”得以建成。endprint

三、“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色彩方案

从最终实施的方案中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塔身整体颜色素净,玻璃的红色成为塔身为数不多的亮丽颜色。对于球体表面玻璃的颜色选择,当时江欢成先生给出的方案是“采用浅蓝绿色或银白色,这样的颜色显得雅致些。”在汇报方案时,龚学平希望看到其他方案,于是江欢成先生就提到说,项祖荃院长曾经提出过红色也可以考虑,他在菲律宾看到过,效果不错。但大面积的红色把握不好容易变得俗气,不好拿捏。龚学平听了这些汇报之后给出的决定是“这么说来,你们不提红色,是怕担责任,责任我来挑,就定红色!”,于是“东方明珠”的整体颜色方案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事后,设计组选了样品中最浅的红色,大面积应用时色彩非常鲜明,但也恰到好处,并不突兀。(图14)所示的即为“东方明珠”最终的色彩效果及落成的造型样式。

四、江欢成的建筑观

在谈及建筑设计的原则以及当下中国建筑设计的趋势时,江先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是坚持国家对建筑建设提出的六字方针:实用、经济、美观,在此基础上可以做一些其他尝试。二是指出了目前国内很多新兴建筑存在着较严重的两个不良倾向:第一,用不合理的结构来造成视觉冲击,夺人眼球,典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虽然目的是造成视觉冲击,但是这种挑战重力的结构是不合理的。第二,把建筑当雕塑做,因为雕塑就是一个视觉功能,没有使用功能,建筑是使用功能在先,然后再是视觉功能。

对于将来的城市建筑设计和规划,江欢成先生希望建出一个空中城市。以上海为例,现在上海的建设用地已经顶到了“天花板”,解决办法有三种:第一向天借地;第二向地要空间;第三向田要地(向周边扩展)。其中第二條路被很多人接受,但是相比之下,向天借地比向地要空间更好,第二种方法造价太贵,不安全(洪水、毒气、爆炸,没地方逃生),相比之下向天借地比较好。很多人觉得做空中城市是应潮流而上,其实大家不喜欢高层建筑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效率不高;第二安全性没保障;第三舒适性差。空中城市完全可以解决这三个问题。具体实施有两个计划:第一个计划,垂直设施市政化,把高层建筑变成一个群体。把电梯筒都脱离出来,变成垂直的道路,作为公用市政道路,道路效率很高,车水马龙。第二个计划,高层建筑多层化,做很多大托盘,大托盘就是人造的地,在上面种草种树,建多层建筑。空中城市已经很多人在研究,他们都是乌托邦,实现的可能不大。但在中国可以找适当的时机,让乌托邦变成现实。高层建筑不是独立的,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生产和生活都在一起。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江欢成先生的精神都非常饱满,无论是对“东方明珠”整个创意构思的表达,还是对关键性人物与数字的回忆,表达得既清晰又有条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江欢成先生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其作品设计的经过和对国内建筑的看法,让整个访谈过程显得非常生动和轻松。对于专业术语的表达既精准又有趣,颠覆了一般人对专业术语枯燥乏味的印象。在访谈中,江欢成先生也从侧面表达了对于人生的理解,并分享了他的工作方式,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工作笔记、随手写画和拍照记录等这些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工作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工作方式不仅是对待工作应有的严谨态度,更对后续工作的总结和反思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整个访谈过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东方明珠”这个著名建筑的设计方案是如何产出的,也让采访者在感悟到国家的重大建筑设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前瞻性之外,可以学习到老一辈建筑设计者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多重收获的采访经历。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塔东方明珠
高高的“东方明珠”塔
风从海上来
美丽的电视塔
我爱青岛电视塔
上海行之东方明珠
登上海电视塔
东方明珠之旅
电视塔大巡礼
参观广州电视塔
游东方明珠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