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合作模式下高职设计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7-10-30陈沛捷

设计 2017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德国设计

陈沛捷

摘要:通过对高职设计类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必要性的分析,对中德合作背景下的思想领域、课程设计、实习制度、考核方法、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育改革进行初步的研究,认为当前高职领域应提升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全力推进校企合作,共建育人平台。

关键词:工匠精神 德国 中德合作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4-0100-02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设计人才的培养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意识到,“重道轻技”或“重技轻道”都并非良性的职业教育模式。高职设计类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需在“技”与“道”中互相契合,共同发展,培养敬业爱业的“工匠精神”,才能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与设计观,推动我国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随着中德两国文化教育交流的层面不断加深,对优秀教育资源的借鉴与应用,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快速办法。但是,对国外优秀教育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也一个长期与艰巨的任务。其实不管采用哪种培养策略,只要是富有前瞻性的、符合科学规律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应该突破以往二元思维的思路,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德国的“包豪斯设计教育”在1919年成立,他们的设计教育深入民心,长达百年的设计类学科办学经验,成就了德国设计师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形象。近年来,我国与德国的合作特别密切,双方在职业教育领域交流不断加深,本文拟以“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为例,对中德合作模式下的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改革模式进行探讨,以期早日落实制度保障,着力提升设计类学生的教学质量。

一、在思想领域的树立“工匠精神”的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近十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一些重大的规划项目多集中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上,职业技术学院却鲜有机会获得较大的提升,而且,在众多公民的眼中,美术考生选择高职类教育被认为是无奈之举,似乎已经贴上了“文化差”、“专业差”等标签,甚至与低学历与低薪、低阶层都挂起钩来。其实,在德国,文凭和工资不一定对等,一个有执业资格的泥水匠,他的工资可能超过一个教授。而这种趋势,目前在我国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高职领域,我们亟需树立“工匠精神”的自豪感,提升高职类设计类学生的职业观。

我国有着由来已久的“工匠精神”传统,从《考工记》《营造法式》《陶记》到《天工开物》,无不传承着一种经世致用的工匠哲学,“工匠精神”并非时代的新产物,重提“工匠精神”首先应该重新审视“工匠”阶层的社会地位,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设计类的人才愈加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重点企业都特别注意在设计方面加大投入,而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储备库,首先应该在思想上确立自身的优势,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重塑“工匠精神”的自豪感,主要的方法有三:

(一)加大对大国工匠的正面宣传,培养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

几千年来我国积累了深厚的工匠文化遗产,当今社会舆论若能做好大国工匠的文化宣传,就能够使“工匠精神”渐入人心,在2016年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就用纪实的手法,生动展现了一代故宫人的坚守与专注,影片播出后就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它之所以能俘获人心,就是抓住了当今时代所缺乏的精神,宣传了一种正面的工匠文化。在广阔的中国,类似默默无闻的工匠群体不计其数,文化事业单位应该加大对该群体的重视与宣传,只有精益求精的理念深入人心,才有可能将“工匠精神”演变成“中国精神”。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历代以来,工匠阶层都承担着改变社会的历史使命,然而,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常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人抛弃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味追求个人利益至上,致使假冒伪劣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对名利观的正面引导,鼓励设计类学生参与一些改造社会的公益项目,铸就家国情怀,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树立“艺无止境”的学习理念,激励学生的专业兴趣

“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追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包括了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的精神两个层面,因此,可在高职院校设立“技能工匠奖”、“创意工匠獎”,鼓励学生敢于进取,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在课程设计中采用设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类学科由于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可以采用德国设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来替代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导向型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方法与步骤,强调学生解决方案的能力。如针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在做设计导向时,需确立一个目标任务,比如设计一套300平方米的书吧,要求实现阅读、喝咖啡、售书等功能,体现通畅的交通流线、适宜的灯光布置等特点,满足文艺青年群体的客户需求。在每个教学单元中,拟定每一步进程的具体目标,如量房、绘制平面图等,并研讨设计项目的最优化路径,列出装修时所采用的具体材料,并将平面布置图、不同方位效果图等资料制作成PPT形式,进行汇报总结。这种设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更接近于设计公司的工作思路,有效缩短学生进入设计岗位的适应期。

此外,设计导向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技术劳动,特别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专家一直呼吁提升我国设计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措施却鲜有成效。设计导向型的教学设计强调任务的整体效果,重视团队互利互助的精神,刚好弥补了我国设计类教育这一缺陷,吻合“合作、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上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参考的地方。

三、完善实习期的制度保障,明确学徒期、准员工期的培养目标与期限

我国高职类学生的培养年限大多为3年,其中,两年半是在校的求学期,半年是实习期;在这样的模式下,设计类学生与企业对接的时间只有半年,这种“快餐式”的学习模式,容易导致实践能力不扎实、设计意识薄弱、专业视野不强等问题。设计类学生在半年的实习期内,大多仍处在适应期内,做着类似绘图员的角色,并未直接参与到方案制定的决策层面。因此,这种实习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就是延长学生的实习期,强化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远远比在校学习的时间更长。因此,在我国的现行模式下,可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期限,根据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制定明确的学徒期、准员工期,规定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对考核目标进行具体的量化。比如,校方与当地一家知名的室内设计公司合作,共建育人平台,规定学生的实习期为1年,包含半年的学徒期、半年的准员工期。在学徒期内,学生需学会量房技巧、绘制CAD图、渲染效果图等基础能力,期满时重点考评学生对技术的熟练程度。在准员工期内,学生则需熟悉各类材料、掌握谈单技巧与设计创新意识,期满时重点考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高职类学生的年龄不大,大多数学生有可塑性强的特点,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学生会表现得更接近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标准,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的实际技能,也能有效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endprint

由于实习期间的实践与培训大多都在企业进行,因此,在这个阶段,需强化企业的主导作用,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共同承担好育人的职责。其实,性质不同,目标不同,要成功构建好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关系就并非易事,学校具有公益性质,企业则更多考虑的是成本与利益,为了实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政府需对学校与企业下达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保证育人成果的顺利进行。比如,规定在实习期间,企业不能将学生视为免费劳动力,直接让学生参与低生产力的流水线重复作业;相反,企业要向学校递交一份培养计划书,明确各阶段的实习任务,提前告知企业的拟设岗位及薪酬。最后,学生的实习成果需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者,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关系;考核不合格者,视为培养失败,学生需到学校或者企业接受再培训,以达到顺利毕业的要求。

四、在考核中采用“双元制”教考分离的方式。强化实践能力的具体应用

在目前我国的高职考核评价制度仍较单一,对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考评几乎占了决定性因素,然而,这个评价体系却并非最前沿、最科学、最能体现学生技能水平的方式。毕竟,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教师的主观意志基础上的,大多数职业院校老师的人生轨迹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且设计学科的高层次人才,还需拥有敏锐的市场触觉与对流行趋势的把控与认知能力,这些都是高职教师的短板。因此,我们需借助外界的力量,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知难而进,也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在考核方式上,我们可参考“双元制”教考分离的方式,由企业或行业进行出题,结合当下的市场需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应用,拟定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工匠精神”的体现,在于实践。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课程体系中,我们只选择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践课程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打分,期末成绩则由对接的行业或企业进行出题并打分,在这种模式下,会促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的需求,更加强化自己的实践能力,增进三方的交流,促进共同进步,提高教学质量。五、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实战项目推陈出新,带动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毕业设计作为设计类学生培养环节的最后一环,是高职教学成果的直观体现,历来受到师生的高度重视。高职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契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本科、研究生以学术性、前瞻性为目标的培养体系,高职类毕业设计更多是以市场化、创新型为导向,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设计项目为评价标准。然而,现实中在指导设计时,总有一些负面的情况出现。如毕业生心思分散,马虎应付;前期调查不足,选题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脱离实际,没有实操性等。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可以参考德国院校的做法,引入一些具体的实战项目,考核学生的真实本领。毕业设计中所有的实战项目,均来自一线的企业或设计公司。由企业方根据企业需求设置毕业设计选题,交由学校老师将汇总,并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不同,分配不同的设计实战项目。学生在接到开题任务后,要与企业指导老师进行对接,规定在具体时间内实现期望结果,并统一时间由学校组织成果展览。在这种机制下,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同台竞技的机会,也使企业获得展示设计能力的平台,能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高职设计类人才培养要求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还要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助推设计领域的发展。因此,在毕业设计考评中,坚持“创新带动,应用为本”的原则,才能吻合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我们会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前期的开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工作由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后期的设计实践、设计成果由企业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況,可在学校机房、工作室,或者到企业一线进行工作。在项目的评判标准上,项目的创新性占40%的分值,实用性占30%,美观性占20%,完整性占10%。严格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得细,做得精,而且还要有创新。为保证教学质量,一般将不及格的概率定在20%左右,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学生存在蒙混过关的心理,扎实推进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只有将工匠精神的意识内化成自觉行为,工匠精神的教育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图1)。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仍需砥砺前行,中西双方不同的教育模式各有利弊,不同的院校也各有特色,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我们不搞“一刀切”的模式,借用1895年沈毓桂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我们将传承我国优秀的“TE精神”,吸纳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将工匠精神培养策略落到实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德国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梦梦”“娇庆”德国行
有种设计叫而专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