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2017-10-30牛文丽
牛文丽
摘 要:从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研究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意义,探索促进职教校企合作的有力措施,以期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18-02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急速进步,市场经济起到了主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期待,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发展和深入进行工学结合的校企办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必然之路。
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形成职业教育的参与方共赢的良性循环机制。校企双方深层次地合作办学,对于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复合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部分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多数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沿用以前中专学校的模式,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发展水平,培养的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差别太大。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照猫画虎”,搬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以上种种,都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应有的办学特色不明显,高职毕业生专业特色也不突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也直接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2.大学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供需矛盾。我国近年来的经济急速发展,大学急速扩招,从原本的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随之逐年增加,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盲目地追求名校毕业生、高学历毕业生。另外,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不突出,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能力差,社会缺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出来,数量少,而一些社会不太需求的专业毕业生却供大于求。
3.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就业竞争力。我国职业教育相比较国外的职业教育才刚起步,还处在摸索的道路上,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还存在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相适应的状况。研究其原因,其一,许多高职院校沿用固有的办学模式,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校企合作内容不深入。高职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比本科学生肤浅,如果再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就业时就很被动。其二,“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使得对高职学生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学生难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取实操技能。其三,高职学院由于受到办学资金、面积等局限,实训场地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只能轮流或缩减实训时间,而且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往往不具备企业里该技能的技术人员的水平,所以学生的实践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缺乏良好的就业竞争力。
二、我国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现状
1.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合作内涵不丰富。由于国家对职教校企合作缺乏资金支持,资金基本靠自筹。很多高职院校害怕没有回报,不想过多付出,没有深入的合作内容,只想从企业“获利”。或者只注重合作形式,双方合作忽视合作内涵,只是签协议,完成目标任务;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存在偏差,普遍处在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境地。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学院“热”、企业“凉”,协议多、业绩少,重过程、轻实效的初级阶段。在校企双方合作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与特色教材建设、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合作开展员工培训等方面缺乏突破,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没有实际意义。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部门,欠缺有效的制度。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目前是处于无人指导、无人监管的时期,双方的合作仅是在“协议”层面,没有可持续发展力,也缺乏生命力,合作前景不乐观。没有建立管理部门和参与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校企合作主要在学校内部运行,因而实施艰难。国家和社会要意识到,校企合作也是社会行为,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指导、规范和推动,才有健康发展的保障。由于职业教育存在成本高、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国家从政策与法规上给予职业教育更大的支持,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扶持,保证资金重点、集中的投向,保证职业教育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校企合作工作尽快走向规范化、一体化、现代化。
3.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弱。客观来说,高职学院由于自身的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较弱,难以达到合作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影响了合作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另外,由于教师自身的服务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教师数量有限,大量教师因为承担了过重的授课任务而无力顾及科研推广,更不可能经常性地走出去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因此,学院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导致合作失衡。
三、促进职教校企合作的有力措施
1.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时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在联合办学中的责、权、利,对于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在税收、产品研发、政府奖励、政策扶持、人事政策等方面给予法律层面的支持,有利于从国家的高度上推动职教校企合作,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动力。各省市地方政府部门也要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制定相关的实施条例或细则,细化国家法律,在各地更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为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保驾护航,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形成促进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制度氛围。
2.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凸显财政政策倾斜,加大对高职教育和校企合作企业的资金投入。有了政府的资金投入,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得到缓解,使其更有精力研究开设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办学质量是否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否合乎企业的要求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推动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办学,可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另外,一些财政政策的激励,比如税收优惠等也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了校企合作的信心,企业在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师资培养、接收学生就业等方面都会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推进。endprint
3.行业起指导作用。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适合一定行业领域内的高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应该是直面行业市场需求的,教学理念也一定是基于专业所面向的行业领域的,所以成立专门的管理指导机构——行业协会是势在必行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教育标准,通过企业的信息引导等途径,引导和规制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是社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根据社会发展,按照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来确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最终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4.学校应优化专业建设,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高职院校首先要是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基础,进行科学全面、实事求是的调研和分析,充分了解企业未毕业生所设置的工作岗位、范围、职责,要求所需人才必备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职业素养等。通过调查分析,进行总结研究,探究建设适合地方区域的,匹配产业化经济发展的专业,制定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师资培训、实训条件等,形成匹配各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的专业结构。高职院校可遵循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原则,就是每个专业在校内教师中选拔出一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同时也聘任一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两类带头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一起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定课程教学体系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学习研修、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认知,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来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教学特点。另外,学校专业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通过校企双方的师资队伍共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企业教师熟悉企业环境,可以很直观地引导学生学习,他们本身处在职业环境,知道企业最缺乏的人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优势。
5.企业应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储备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当前社会的现状是适合经济飞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角度,加强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把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从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共同把关,及时发现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培养出高素质的企业需求人才。
在校企合作中,高职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了解本企业的工作氛围及激励机制,了解企业文化,关心企业对人才培养、规划的上升途径。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借助校企合作的东风,重视企业未来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完善激励机制,让学生更主动地为企业奉献,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双赢。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注重工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大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姚宏亮.试论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 杨鑫慧.校企合作瓶颈问題解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
[3] 邱致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