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PK教学法在《护用药理》教学方法中的融合设计
2017-10-30李幸
李幸
摘 要 本论文基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学情和《护用药理》的课程目标,对分组PK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融合设计进行了初步研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并促进学生职业岗位的对接。
关键词 分组PK 教学方法 《护用药理》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与《护用药理》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及用药监护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锻炼上述能力至关重要,也是《护用药理》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虽然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互补性,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不仅不矛盾,而且需要相互依托和融匯承载才能彰显其优势。因此需要将分组PK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联合使用,使课堂教学方法色彩纷呈,互补有无,以学习项目“治疗有机磷中毒的药物”为例,除融合常用的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练习法外注重从以下方面展开阐述。
1融合案例教学法
“治疗有机磷中毒的药物”以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安全为话题,使用残留有机磷的韭菜引发食物中毒的新闻案例导入新课。针对该案例设计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都有话可说但有需要经过思考加工才能准确做答,使分组PK教学法的“抢答环节”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载体,另一方面注重问题与学习项目的联系性,使难度层次递进,步步为营地引领学生渴望通过学习将问题回答的更完善,使分组PK教学法的“陈述环节”有创设的职业情境。
该案例不仅起导入作用,而且贯穿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串联了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使课堂起于突破点又圆满回归,案例应成为“一条闭合的曲线”,充分发挥其生动性、概括性、强调性、回顾性作用。
2融合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融于讲授法和案例法的艺术提问中,在分组PK教学法的“抢答环节”的针对案例设置的问题是基于启发教学法。包括每个知识点的过渡中,要善于使用启发法,例如以提问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机磷会导致新闻当事人呈现上述中毒表现?”引入有机磷中毒的机制,远比直接陈述“下面我们接着学习有机磷中毒机制”更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随堂测试中,学生回答正确要反问易混淆答案错在哪里,学生回答有偏离更要善于通过启发将学生引导出正确答案。
3融合实物教学法
在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需要了解其理化性质,多数学生没有化学知识背景,同时对物理、化学课程厌弃情绪强烈。因此我们利用实验室条件,配置一杯敌百虫的安全溶液,供学生参与闻其气味并自己说出,使该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4融合讨论教学法
基于分组PK教学法的目的和意义,小组代表的回答应该代表整个团队的智慧结晶而非个人意见和看法,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应是众多积极参与成员中得到机会认可的组员,这就要求小组内部在短时间内能够通过有效的讨论和默契PK出各自的风采。例如,在分组PK“陈述环节”的职业情境创设问题的回答中,给出3分钟的讨论时间,需要团队内部集思广益,突破重难点才能给出较完善的答案。
5融合自主探索教学法
在讲授有机磷中毒的分类表现中,该知识点可以通过联系已有知识以及新闻视频进行推导演绎,设置分组PK的“必答环节”又促使所有组员都必须开动脑筋思考,探究该学习任务。实践证明效果比较理想,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和掌握,而且是《护用药理》中学习主线“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用药监护”的体现,是一种“授之予渔”的理念。
PK是一种游戏、一种活动,把PK用于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考虑,是一种教学法探索。PK是一种形式,结合《护用药理》的课程特点、高职学生学情特点以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将其应用于教学方法改革下的《护用药理》课程,并与其他教学方法合理融合,能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竞争的适应性和对人才团队精神的要求,促使其在职业岗位中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则寰.再谈“1233”办学模式[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
[2] 阚晶,刘玮,钱善军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探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327.
[3] 李小林.对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2010(29):139.
[4] 周建忠,郭爽.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146.
[5] 魏国会.PBL和CBS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30):134.
[6] 李金寨.“问题教学”中的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34):142.
[7] 黄美兰,陈静君.高职药理学的教学体会[J].教育论坛,2008,22(5):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