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马》幕后之灯光音响团队

2017-10-30刘文娜

演艺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装台英方战马

刘文娜

近期,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在北京完成了第三轮演出。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是该剧继英语、德语、荷兰语之后的第四个语言版本,自2015年9月在京首演后,已在全国巡演两百余场,走过7站,观众20多万人次,为中国的演出行业培训出了几百名优秀从业人员……这么多数据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剧院的担当。借由此项目培养一批行业人才,其间过程坎坷曲折,可谓步步艰难。

2015年初,《战马》中文版制作期开始一年之后,中英双方工作体系不对接,又恰逢英国国家剧院内部变更期,使得项目制作进行步履维艰。作为该项目的制作经理,笔者和制作统筹在伦敦与英方进行了三周谈判。就在我们即将登机归国的前一天,英方几乎要无限期叫停整个项目。幸而中方制作组在优秀的技术总监、灯光组、音响组等技术团队配合下,终于彻底扭转了局面。作为一线目击者、参与者、管理者,笔者愿与大家分享一段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最艰难的部分是后台团队的打造与磨合

2014年,项目初期,从英国第一次考察对接回来之后,中国国家话剧院就开始着手建立集聚剧院最强技术力量的系统工程组。几位专家进组后开了数月的会,按照英方的设备清单做预算、讨论工程细节。考虑到依靠剧院现有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技能,不但满足不了《战马》的庞大人员要求,而且会影响众多剧组演出。剧院讨论后,最终决定《战马》面向社会以海选形式招募技术人员,让社会技术力量参与进来。为了保障《战马》运行,剧院的财务和人事制度最终都做出了革新和调整。

后台11个部门中,大部分组长都是由院内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灯光组、音响组这两个组的管理结构经历了两年的运行周期和不断更迭,经历了所有部门中最激烈冲突和最困难的过程。两组面向全国选拔和征招人员,有200余名技术人员报名和参加了面试,报名者很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最终筛选出18人,其中包括舞监组、置景组、木偶组、服装组部分成员。令人欣慰的是,至今第4年,大部分人员依然守护着《战马》。

灯光、音响部门的人员分为两支队伍

演出灯光组、演出音响组:演出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归为演出组。主要工作内容是:(1)配合排练场排练工作;(2)学习英方系统操作基础知识和演出相关技能;(3)针对演出需求向设备方提出技术和系统要求。

系统灯光音响组:技术经验较为丰富的,归为系统组。系统音响组按照中方和英方工作人员要求调整改善系统。系统搭建过程中,英方和安恒利公司的技术专家前来支持系统搭建工作、指导并给出技术解决方案。

《战马》遭遇的技术瓶颈与四轮技术培训

这次面试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事件。无论是招募的流程还是形式,完全按照英方规则和要求进行,这对剧院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对全国的技术人员做了一次摸底调查,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事实:中国技术人员掌握的单项技能比较多,但与英方的要求相比,每一项技能都不够精专。为了达到演出标准,剧院进行了四轮技术培训,前后跨越了两年时间。

第一轮技术培训,根据英方的器材清单,为了能够让招聘来的新成员快速接受培训,首先购买了ETC控制台。灯光技术团队就此开始了利用手头已有的技术资源来完成初步整合和培训的过程。音响组由于设备特殊定制和海外采购等延迟,开始了厂家联合的基础技术和系统知识的培训。

项目开始一年后,英国国家剧院内部体系进入管理层变更期,迟迟未能确认每一个部门的直接对接人员。根据项目制作周期倒推,设备采购的时间已经迫在眉睫。于是,一方面,制作组与英方在进行拉锯式的谈判推进;另一方面,技术团队想办法获得更多技术细节,为演出做准备。直到与英方的第二次技术对接时,中方团队依然仅有灯光音响的一份设备清单和装台总图纸。迫于无奈,决定派出演出组和系统组专家去英国《战马》巡演版现场,一根一根线地测量、记录、绘制系统图纸等。

第二轮技术培训为实际操作。演出灯光组与系统团队成员一起,到工厂车间去亲自量线裁线做系统。每一个标记、每一颗螺丝、每一台新灯测试都是自己动手。第一批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成为了最了解整套系统的人。灯光和音响系统都直接装进航空机柜箱内,每到一站打开盖子、推到位接线就可以快速完成,可以使用。系统的线长、分捆、备用线、延长线等细节都是仔细计算过的,最大适合什么样的舞台?线材每一类有多少?备份与配件要准备多少……

音响系统的搭建是十分费力的过程。由于要配合排练和设备进关延期等原因,直到第二次装台,演出音响组才开始正式参与安装音响系统,甚至一边装台一边拆箱当天新到的设备和配件,现场还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补充制作新的线材……

整体舞台空间是固定的,每一件设备对应地板位置的空间坐标要求极其准确。由制作经理、技术总监和绘图员,根据吊装的实际情况,确定舞台的零点和零线的精确位置。北特吊装公司与《战马》合作,多年提供吊装施工保障。舞台上空吊装组会根据舞台地板的相对空间位置,准确地反打118个左右垂直激光点到剧场钢梁层,并根据现场状况再想办法精确到厘米,垂下吊点。舞台上空的设备重15吨,其中大部分是灯光音响的设备与线材重量。在安装方式上,为了巡演能够快速装拆台,英方给《战马》量身打造了一套桁架结构,灯具、摄像头等设备全部固定在桁架上,部分线材也是固定的。卸完车,桁架推到固定在地板上的地标位置,挂上吊装组垂好的精确吊点,升起桁架和设备,并卸掉带轮子的支撑架,检查所有设备没有问题后,就可以提升到标准高度。因此,《战马》的舞台几乎在每站剧场后台和表演空间都是一模一样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能够以最快速度熟悉舞台环境。

第三轮技术培训就是通过两次装拆台的训练,磨合团队协作。

中方的第一、第二次搭台连续在一起。为了让所有的团队成员足够熟悉和了解整套系统和细节,能够在演出合成前完成巡演的基本技能训练,剧组特意租了剧场,希望通过两次裝拆台磨合团队。第一次装台用了13天,拆台用了3天。音响设备延迟进关没能赶上第一次训练;第二次装台就是直接进入正式演出状态了——20天装台、调试。两次装台之间,在剧场试验了18辆集装箱车装车的方式。在第二次装台期间,英方各岗位人员陆续到岗,其中包括原版灯光设计、原版音响设计、原版音乐总监等百余人次。合成期间的每一天晚上都召开制作经理主导的制作会议,英方制作经理、笔者和导演共同主持。剧院巡演团队互相熟悉磨合;设备团队配合剧组和英方要求修改系统;英方不断派来各部门专家。高峰时期剧场内的工作人员达到300余人。

为了实现台口位置的追光位,并能在演出地板空间相对位置范围内解决音箱吊点问题,中文版借鉴了美版《战马》经验,做了一座音响塔结构。每次装台,自重1吨的音响塔的搭建需要4个组协作完成,分别分工是:吊装组负责吊点;装置组搭建塔身并负责音响塔地面部分的承重和面积分摊受力;音响组安装所有音箱并接入系统;灯光组完成追光位置设备和配件的组装。国家话剧院剧场为了适应挑台光灯位需求,请建筑设计院前来评估,把二楼观众席前沿的建筑结构打掉重新安装吊杆。

第四轮技术培训安排在巡演第一轮归来之后。根据第一轮演出中的不足和轮岗时发现的人员技能缺项,剧组邀请了英国国家剧院灯光和音响专家进行了扩展式培训。前三轮培训的目标是要训练成员达到从业标准,第四轮培训的目标则是成熟的巡演团队技能拓展。通过培训与巡演的磨练,这支团队逐步凝聚成长为一支铁军。在上海站装台完成后,演出团队的灯光、音响组开始接手《战马》所有的装拆台工作。剧组内部的轮岗学习模式开启,面对未来几年将面临的人员流失风险,剧组在不断招收培训新人上岗接替老队员位置。通过老带新和内部轮岗的方式,剧组正在迅速培养第二批、第三批团队。

《战马》中文版至今已经进入第4年,参与过《战马》项目和培训的人员达1 000余人。当这些后台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离开《战马》后,入职到其他剧组和剧团,便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种子,在持续影响着整个行业。endprint

猜你喜欢

装台英方战马
《装台》3月4日北京卫视二轮播出
陕西的“风格”——《装台》《大秦赋》里的文化力量
战马(中)
战马(上)
话剧《捕鼠器》从草图到舞台呈现
战马跳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