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对策及文化育人价值提升路径浅析

2017-10-30高盛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公共服务

高盛楠

摘 要 高校博物馆植根于高校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优秀大学文化系统的实物表征。作为社会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除了收藏、展示功能外,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更是高校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以成都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学领域的SWOT分析法为研究路径,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优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经验,分析了高校博物馆在公共服务和文化育人方面的现状,结合博物馆教育理论和探索实践,浅析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对策及文化育人价值提升的路径,在文化传播及育人实践方面做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高校博物馆 文化育人 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首座博物馆就起源于大学,17世纪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建立,开启了博物馆事业的篇章。高校博物馆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高校博物馆以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博物馆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全国高校约有200多座博物馆,涵盖了综合博物馆、人文科学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几大种类。“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高校发挥文化建设示范作用的重要窗口,是高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重要基地”,2012年5月,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被作为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被提出。不少高校博物馆依托高校文化积淀和学科优势,拥有丰富而专业的馆藏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育人功能,是高校博物馆面向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1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概况

最近十年,中国高校博物馆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全国高校约有200多座博物馆,其中60%的部署高校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目前已有十余座,既有以历史考古、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人文科学类博物馆,也有以电子、医学、地质、交通、机械为主题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既有走过百年沧桑的厚重老馆,也有崭露头角的科技新馆。人文科学类博物馆以四川大学博物馆、西南财经大学的货币金融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览中心、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四川音乐学院少数民族乐器陈列馆为代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以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技博物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西南交通大学机车博物园、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成都工业学院的机械博物馆为代表。

这些博物馆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划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但在藏品收集、陈列展览、公共服务等方面各具特色,其中不乏十分成熟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物馆。如四川大学博物馆,历经百年积淀已收藏文物八万四千余件,包含石刻、书画、陶瓷、青铜器、古钱币、古印、刺绣、漆器、拓片等几十个门类,其中尤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方面的收藏最有特色,称誉国内文博界。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以地学类藏品为主,馆藏文物、标本十万余件,以古生物化石尤其是恐龙化石最为著名,拥有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精品和珍品,如“合川马门溪龙”、“大竹重庆鱼”、“隆昌铁陨石”等,已获得了包括区、市、省、国家所有级别的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9月才建成开馆的的电子科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类博物馆,在行业性博物馆中已经崭露头角。目前征集到涵盖通信、雷达、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领域的藏品6000余件。马可尼通讯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信基站、我国自主研制第一代火控炮瞄雷达——860雷达车、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等藏品颇具行业特色,获得国家博物馆、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中国日报网等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开馆半年已接待2.9万行业内人士和大中小学生参观。

不论是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博物馆,还是刚落成的新馆,其观众主要都是校内师生或大中小学生,其面向社会的开放程度都有待提高,尚未最大化发挥其发展潜力和社会价值。高校博物馆都面临着如何走出象牙塔,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出路问题。本文以SWOT分析为研究路径,在公共服務和文化育人方面做出以下探索。

2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个在管理学领域广泛运用的重要研究方法。它被视为一项计划活动,一种战略制定工具,即分析确定个体或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管理人员选择发展战略,以最佳的途径完成目标。

2.1优势分析

与社会性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因为有相应的学科支撑和研究平台做后盾,在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成立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学校的王牌专业、重点学科之上,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在藏品征集方面,多建立在各专业实验室多年积累之上,藏品的专业性甚至可以作为行业博物馆的典型。如电子科技博物馆,其藏品分为通信、雷达、广播电视、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计算机六大部分,以电子科技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物品为载体,记录了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中国电子科学及发展的历程。六大藏品门类不仅与中国电子工业的几大门类一致,也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几大重点学科相呼应。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的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溯口腔医学发展之源,从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国人对龋病的象形记载,到21世纪口腔医学最新研究成果,以史为纲,展示中国口腔医学发展之脉络。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同样依托学校在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等重点学科,在地质学院陈列馆的大量标本收藏基础上建立了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极具丰富性、学术性、专业性的藏品如金矿一般,是其开展公共服务和文化育人最基础的优势文化资源。高校本身就是多元文化和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交流平台广阔。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使高校博物馆逐渐成为各大高校新的“文化名片”。endprint

2.2劣势分析

2.2.1展览形式单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笔者通过广泛走访调研发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的展陈形式依然是“一物一牌”的传统静态形式,仅把展品分组陈列,每个展品旁边摆放简单的说明标牌,或是用图文展板、场景复原形式辅以说明。动态陈列、多媒体展示和高新科技手段的陈列方式很少运用,高校博物馆的展品较普通社会历史类博物馆来讲,更具专业性,需要在陈展形式的多元化上下功夫,才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真正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高校博物馆。

“博物馆应该关心自己的观众,使他们愉快地在博物馆参观、游览、学习、研究和休憩,这就需要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而且每个博物馆在本馆财力条件下都应该尽力改善服务设施”。然而目前各高校博物馆由于受资金或场地限制,基础配套设施尚待完善。如在讲解服务上,绝大多数高校博物馆采用学生志愿者讲解的形式,语音导览系统使用较少,使得观众参观的自主性受到影响。另外受场地限制,大多数高校博物馆的主体面积主要用于陈列和收藏,缺少观影厅、报告厅、观众休息室、文创产品服务区等配套设施,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务设施尚待完善。

2.2.2开放性不够,观众相对单一

根据国家博物馆分级制度的评分标准,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均明确要求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在240天以上。然而在高校博物馆,由于受人力或财力方面的制约,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只能保障工作日开放,周末和寒暑假多为闭馆状态,自我封闭是制约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主要精神枷锁。成都地区各高校博物馆年均接待量上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观众构成多为本校师生,对高校周围的社区、中小学等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够。高校博物馆的服务面应该面向整个社会公众,文化资源应为更多的人共享,但目前高校博物馆的观众相对较单一,以服务本校师生为主,且一次性观众占大多数,固定观众和忠实观众相对较少。

2.2.3對外宣传少,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网站和微信平台是博物馆宣传的门户,然而成都地区高校博物馆仅有三家博物馆建立了独立的网站平台,藏品展示、展览信息、新闻动态等定时更新,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尚未建立独立的网站平台。个别高校博物馆建立了微信平台,实现了全景在线导览或者展厅简要导览,大部分高校博物馆尚未建立微信公众号,由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不少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局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信息化平台建设本应涵盖收藏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方面,但是目前高校博物馆大多只建立了藏品管理系统数据库,尚未实现以上功能的集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服务和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削弱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

2.3机会分析

纵然高校博物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育人联盟平台的建立,“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需求都给高校博物馆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为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科教兴国、学习型社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从政策鼓励、发展规划、服务保障等七个方面就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指导性意见,为高校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2年5月,全国高校育人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70多家高校博物馆成为该联盟的首批成员,该联盟搭建了各大高校博物馆沟通交流的平台,各高校整合优势资源、初步形成了联动发展的态势。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把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和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作为双一流大学的重要建设任务,而博物馆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文化表征,建设高校一流博物馆将助力各高校双一流建设。以上政策、规划、机遇,给高校博物馆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环境。

2.4威胁分析

制约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威胁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高校博物馆人员编制有限、资金来源单一、藏品征集渠道有限、展陈形式陈旧、配套设施不够几大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指高校博物馆徘徊在国家博物馆建设体系边缘,社会参与率低。高校博物馆多为高校的二级单位,很少在文物局备案,“大学博物馆未能纳入到国家层面的博物馆建设体系中,宏观管理缺失、机制不畅、导致大学博物馆没有明确的发展定位、方向和布局规划,严重阻碍其融入社会文化服务大循环。”

3高校博物馆公共服务对策及文化育人价值提升路径

3.1创新陈展形式,完善配套设施

从观众需求出发,重视展览的内容设计,创新形式设计。打破传统陈旧的“一物一牌”展览方式,借助多媒体互动设备,在尊重知识性的前提下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兼顾艺术性、趣味性、观赏性、生动性,参与性,让高冷的藏品和观众建立“对话”机制。以场景复原陈列、互动体验陈列、幻影成像、数字沙盘等形式,借助AR、VR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参观者的物境体验、情境体验和意境体验,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汲取相关知识。笔者走访了成都地区的各高校博物馆,发现所有的展品中最受欢迎的展品多为互动体验设备,如电子科技博物馆的莫尔斯电码互动体验设备。如果单纯的从通信原理给观众展示莫尔斯电码的发报原理,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电子科技博物馆设计了互动体验装置,让观众通过亲身操作发送一封电报,通过观众和莫尔斯电码发报机的对话,来了解最早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工作的。再如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古代体育项目投壶、捶丸的互动体验器材也是馆内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让观众在体验参与中了解古代体育的乐趣和发展历程。

博物馆的公共服与文化育人活动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设施设备保障。“特定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空间通常会提供辅助信息及材料,促使民众更深入、主动的研究。目前,教育及公众服务在整个博物馆工作版图中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教育场地与设备建设,是博物馆馆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成效的必要保障。”各高校博物馆应在条件允许内,尽力完善学习中心、活动中心、探索室、观影厅等配套设施。endprint

3.2开设特色课程,丰富临展内容

正如前文SWOT分析中的优势分析,高校博物馆较社会性博物馆,在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有先天优势,应科学规划文化育人体系,通过一体化、分众化、衍生化系列教育活动,如邀请专家做科普报告、学术演讲、开展特色系列课程等,打造特色教育活动体系,展示高校博物馆特色,树立博物馆活动品牌。

电子科技博物馆以活动为载体,有层次、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和科普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针对大一新生、中学生、小学生先后开展了“新生教育之探秘博物馆”、“名师讲堂”“电子科学技术启蒙之旅”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研究热情。在校内开设《风起云涌的电子科技史》课程,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故事性讲述,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电子科技历史发展脉络,走进科学家艰辛探索的科研历程,知历史,见未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生,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小小博物家”培训项目,带领小朋友们走进神奇寒武纪,探秘侏罗纪,了解四川的地质特色,近距离了解矿物宝石,这些都是展示博物馆特色,树立博物馆品牌的有益探索。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保持生机活力的源泉,高校博物馆应加强校际合作、馆际合作,通过举办主题丰富的临时展览为博物馆注入活力,吸引潜在观众,巩固忠实观众。高校博物馆只有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增强文化传播力,提升文化育人价值。

3.3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博物馆+”模式

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局面主要是由于自身开放性不够造成,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不能仅限于校园内育人,仅服务于本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而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打开馆门,改变以往封闭式的高校博物馆的定位,面向社会主动出击,充分融入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除了主动和科协等文化部门共建科普基地常规模式之外,还可以尝试打造“博物馆+”模式,搭建“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中小学”、“博物馆+企业”“博物馆+校友会”等合作模式,让高校博物馆的魅力辐射到更多受众。既能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科学普及、文化传承、公共服务的职能,又能争取到校友、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渠道,实现互利共赢。

4借助数字化浪潮,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化建设是高校博物馆适应时代的必然性要求,是加强高校博物馆对外交流、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服务、拓展宣传渠道的必然选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工程,它涵盖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利用等的工作内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促进了博物馆功能的发展。”[6]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不应仅限于网站、微信、微博等形式,也可以尝试建立智慧化的网络数字博物馆系统,搭建集藏品展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集成平台,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人”“物”“数据”的交互,实现虚拟游览、远程课程教育、在线互动等功能,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将极大地拉近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促进博物馆和观众的交流,是博物馆影响力的延伸。

5结语

高校博物馆作为社会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更是高校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正值高校博物馆新建、扩建、改建的高峰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公共服务和文化育人在博物馆中占着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高校博物馆只有面向观众,不断创新展览形式,完善配套设施,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丰富临展内容,打造“博物馆+”合作模式,同时充分借助数字化浪潮,打造智慧型博物馆,才能真正走出深闺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功能,实现文化育人价值提升,完成其传播知识、弘扬文化、艺术熏陶、培育精神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杜玉波.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07):5.

[2] 罗哲.管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84.

[3]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49.

[4] 蔡劲松等.大学博物馆的当代转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98.

[5]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408.

[6] 纪远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J].科技传播,201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