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初探
2017-10-29王爱爱
王爱爱
【摘 要】
课本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课本剧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本剧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课本剧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创编和赏析,要给中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
课本剧 教学模式 创作 编排 表演 赏析 积极性 主动性
我在教学中从中学生的爱好出发,以课本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中学生参与课本剧的创作、编排和表演,甚至进行赏析,同学们就会主动地去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课本剧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是快乐学习的一种成功模式。
一、课本剧教学的优势所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视频资料触手可及,中学生对听得到看得见的课本剧更感兴趣。中学生所学的一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很适合编排课本剧。课本剧不是简简单单对课本内容的再现,而是中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的作者、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生就会自发地、不厌其烦地阅读课文,这种学习是主动的,是充满乐趣的,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中学生的再加工,课文中的人物逐渐鲜活起来,一个个跃然纸上,仿佛和中学生融为一体了,中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一起说笑,一起玩乐,一个个学得兴味盎然。
如果我们只靠老师的威严,逼迫学生去读课文,他们读课文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要么硬着头皮有口无心去读,要么读两遍就心生厌烦,最终不了了之。课本剧走进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一個真正的趣味课堂由此就诞生了。
2.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每个人都会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主动地去理解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课本剧的编排之中。为了正确理解课文,他们会采用各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要么去查阅工具书,要么去请教老师,要么去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因此,他们的阅读是有深度的,他们会揪住一个问题不放,去追根究底,去搞清来龙去脉。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唱主角,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是快捷高效的。
比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愚公移山》,中学生为了了解太行、王屋二山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地方,就会自觉地去查找地图,翻阅资料,心中对这两座山就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印象,为他们设计人物的活动环境奠定基础。接着他们把“北山愚公”与“河曲智叟”这两个人物做比较,了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为饰演这两个人物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本剧的教学流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靠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积淀。学生在自编自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了编排好课本剧,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学习课文,不断拓展教学资源,从创编、排演、赏析等几个方面入手,不断丰富课本剧这一教学模式。
1.创编课本剧
很多初中课文都可以经过中学生的加工,创编成课本剧。中学生创编课本情景剧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要认真研读课文,不能曲解作者的原意;再就是老师要制作剧本模板,让中学生有章可循,尤其要重点指导中学生的语言创设,要避免学生腔,要根据人物的特点和剧情需要创设简洁明了、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剧本语言。要把课文中叙述性的语言改变成人物对白和舞台说明,尤其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尽量对剧本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中学生的再创作要合乎剧情,想象要合理,力避天马行空。
比如,学习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要让中学生抓住杨修爱耍小聪明和曹操狐性多疑来编排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要让学生明白杨修之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伪善又善于网罗人心。通过创编课本剧,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断提升,这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难以做到的。
2.排演课本剧
排练课本剧是中学生理解剧本、研磨剧本,同学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排练的过程,为了演出的需要,可以对早期创编的剧本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同时,为了形象逼真地表现人物,表演者必须走进剧本,与剧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排练剧本的过程也是中学生升华情感,加深对剧本和课文的理解的过程。演出时,同学们更是倾尽全力,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之中。作为观众,同学们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这其中的收获,是中学生仅仅靠读课文所不能企及的。
比如排演八年级上册的《藤野先生》,中学生把藤野先生演绎得惟妙惟肖,他平时不拘小节,出行竟忘了打领结。尤其是那次去车站,他穿着旧外套,颤颤巍巍地走来,那寒酸的样子,俨然乞丐一般了。但他看鲁迅先生抄写的讲义,却细之又细,从头至尾都用红笔添改过,即使文法的错误也绝不放过。前后对比,判若两人。没有对文本的把握,没有精心的排演,中学生的表演就不能丝丝入扣。也只有投入其中,才可以把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经久难忘。
3.赏析课本剧
中学生为了编排、排演课本剧,可谓费心良苦。他们利用最简单的道具和布景,用自己稚嫩的表演再现了课文的内容,甚至进行了精彩的演绎。课本剧的质量固然是重要的,关键要肯定中学生的无私付出、积极参与和大胆创新。不管中学生表演的怎么样,我们都要给予肯定。这毕竟是他们用心完成的作品,我们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要让他们群策群力,各抒己见。
对课本剧的赏析,要重视赏析表演者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要看他们的表演与作品是不是相符合,要看他们对原作的创新是不是合理。我们不能责备求全,要从课本剧中发现中学生的长处,要多进行鼓励和鞭策,要给他们自信和力量。
课本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是一种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参与其中,就能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走进课文中的人物,活跃学习气氛,这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深得师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