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 上天入海,大国工匠
2017-10-29麦岚
麦岚
从歼-20到国产大航母,从“天眼”到“墨子号”,如今的中国工程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技术还是标准,都已成为展示强盛国力的标志,彰显出现代中国的风采。在其背后,是一群中国工匠的专业追求,更是一个民族对专注和创新的坚守。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从想象走向现实
近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证实,“歼-20已列装部队,试验试飞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其同时表示,中国第二艘航母正按计划进行系统设备调试和舾装施工,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相关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去年11月,歼-20在珠海航展以双机编队进行短短1分钟“快闪”首秀。相隔9个月后,歼20以三机编队首秀今年的建军90周年阅兵场。歼-20在公众间的关注热度一直不减。
据军方媒体报道,歼-20是服役中国军队的第一种多用途隐形战机。它仅用了6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首飞到服役,超越了美国F-22和F-35隐形战机的服役速度,而俄罗斯的第五代隐形战机T -50虽然早于歼-20一年首飞,却仍然没有完成试验定型。
国产航母的动态也备受关注。今年4月26日,由我国百分之百自主设计、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举行了下水仪式。新航母从开建到下水,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这也被外媒称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中国速度”。
这艘国产航母的每一个部件都来自中国制造,拥有自主产权。比如建造航母所需的专用特种钢,其强度、韧性,要比普通钢材高出好几个数量级,据说就连舰载机着舰时的巨大冲力,也不会留一个印。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可以生产这种钢材。在辽宁鞍山,鞍钢集团经过近三年研发、上万次试验,才锻造出这样的“铮铮铁骨”。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是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缤纷想象。如今,它正在一步步转为现实。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近日出席2017年世界空间周科普报告会,他表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共发射252次,将344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入轨精度、发射成功率和现役运载能力均在国际领先。而到2030年,中国将形成由小型空射,陆基小、中、大、重型,固液并存,共12个型号组成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奠基航天发展。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深潜器,“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可以在99.8%的海域开展深海调查。过去15年我国科学家在深海中发现的奇异生物,50%以上来自蛟龙号的探索。得益于“蛟龙号”等调查手段的进步,中国科学家在深海微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方面的科研工作也有了极大提高。
超级工程:“基建狂人”的底气
近日,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的演讲备受关注。
据林鸣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之初,中方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外海沉管安装公司,但这家荷兰公司开出了约合15亿人民币的天价。林鸣和他的中国同事自主攻关,终于令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在今年7月全部竣工。港珠澳大桥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
事实上,远不止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我国正愈发娴熟地驾驭着诸如此类的超级工程。国庆长假期中,央视音乐频道推出的大型系列文艺節目《我和我的祖国》,也选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军事、民生等重要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C919国产大飞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白鹤滩水电站、藏中联网工程、平潭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等五项世界级超级工程作为演出背景,全方位展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从被称为“超级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到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从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到“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运行,如今的中国工程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技术还是标准,都已成为展示强盛国力的标志,彰显出现代中国的风采。
中国的“超级工程”也正在走出国门。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中外合作的超级工程项目正是“关键项目”的代表之一。近年,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外合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涉及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多个重点项目,这些超级工程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
中国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与西方相比的确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也正是致力于缩小这方面差距。但在超级工程技术领域,中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从超级工程建造的工期与成本看,中国靠着人力资源上巨大的优势可以做到建造的工期最短与成本最低,李克强总理曾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答外媒记者提问时强调:“我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
很显然,在强大综合国力支撑下,中国正在向超级工程领域的世界王者不断迈进。
大国工匠的价值认同
表面看来,超级工程在中国崛起只有短短几年,但实际上,无不是砥砺攻坚、厚积薄发的结果。在这些超级工程建设中,中国企业全方位参与,并展现着自己的力量。正如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所说,“我们要往工程机械的‘珠穆朗玛峰登顶,解决10%的最后技术难题,靠的就是坚守、专注、创新、改革的精神,一气呵成不停步,才能铸就大国重器,成为被全球用户尊重的世界级企业。”
而在大国重器、超级工程和中国企业背后,是一群默默无闻但技术超群的大国工匠。
国产大飞机C919对国人来说是中国力量的呈现,但对钳工胡双钱来说,则是一个百万零件的大工程。他曾经用一个小时锻造出一个价值百万的零件,零件有36个孔,大小不一,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的直径。而胡双钱依靠的是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55岁的高凤林三十年如一日的给火箭焊接“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别人以“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条件邀请他跳槽,高凤林却说,将成果打入太空的荣誉感金钱买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曾在2015年两会期间表示:“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的缺失。
大国工匠需要培养、成长和锻炼,同样也需要荣誉感和认同感。曾经有一篇鸡汤文讲过,世界摩托品牌哈雷戴维森的一名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中国工匠们同样需要这种荣誉感,中国社会也应该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和重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