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视野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研究
2017-10-28郭卉张明成
郭卉 张明成
【摘 要】复杂性科学强调将复杂性系统视为复杂系统而非简单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这一专业是将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金融学中知识部分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将其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运用系统科学的知识为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革,将有助于信管这一专业的课程发展以及高校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系统科学理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系统改革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reform under the system thinking Guohui
(College of marxism,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xi 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Complexity science emphasizes complexity systems as complex systems rather than simple system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information managment") is a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partly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knowledge in finance, as a complex system, the system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ll help to fuse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systems theory;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Education system reform
随着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培养信息科学在内的多项计算机人才成为当今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信管专业随之氤氲而生。19世纪下半叶,计算机学科成为高考学子争相报考的热门专业,但由于其专业性强,综合性差,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而相较于信管专业的综合性,不仅将部分涵盖计算机科学的工学知识以及金融学、统计学在内的理学知识相融合,而且将金融学、管理学结合,提升了信管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近年来,高校对信管专业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由于之前的专业设置存在局限性,科学发展带来的VR技术的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都是亟待加入信息科学中的新内容,因此作为主要涉及信息科学的信管专业也应改革课程设置,转换培养方向。在当今复杂性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本文将信管专业的这一复杂的社会科学系统作为复杂性系统研究,为其课程提出相对应的课程改革方法。
1 由于系统科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本文将采用先方法论入手再由认识论再回归实践的研究方法
1.1 信管课程改革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科学的研究在早期的引起的变革主要是方法论而非认识论,在还原论背景下衍生出的系统科学理论基本上仍然继承了其背景的基本出发点,即研究角度仍从逻辑推理角度出发。系统科学是在20世纪为研究复杂性科学而产生的,最先产生的硬系统技术,即通过数据、实验、逻辑推理等研究系统,后期引入的软系统技术才在真正意义上表现出系统的复杂性关系,即无法用还原论强调的环境因素,组分间涌现出的关系因素以及经验等。而此处信管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系统,无法建立精确的模型讨论其结果,只能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以及衡量资源是否合理配置作为判断课程改革的结果的依据。将信管这一专业看作非线性动态系统,认识过程呈现出涌现性、开放性、不稳定性。
1.2 信管课程改革的认识论基础
在二十世纪7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系统论”,系统科学氤氲而生。科学研究作为一类特殊的认识活动不再是单一的、还原性的研究。在机械性盛行的当代科研环境中,系统科学并没有急于改变这种现状,而是渐渐从认识论入手,以生物学、数学等的自然科学为母体延伸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一系列系统科学理论。继而,系统轮的出现引发了80年代认识论转向。由逻辑、经验、实践的主导的系统模型常常架构在精确的数据建模之上,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复杂性系统却因无法取最佳值的模型解被迫简单化,正如文中提到的信管课程设置,面对这样的“结构不良的系统”,科学认识却束手无策。切克兰德作为“系统论运动的”的突出贡献者之一,发起系统论运动的四个阶段:(1)阐述系统观;(2)系统思维运用;(3)修正传统经验观;(4)方法論改进。而这其中切克兰德对认识论转向有相当明确的体认。国内真正继承贝塔朗菲系统论思想的仍是钱学森,他正式提出科学研究系统不再是单一的由数学模型决定,而是由定性和定量两部分结合的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法面对复杂性问题,特别是对上文提到的人文社会系统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也奠定了唯物辩证的基础。
1.3 信管课程改革的实践回归
科学与实践的关系是随着时空条件历史地演变着发展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科学实验的理论基础。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正是从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学者在探索系统论时,也开始自觉的进行这种实践转向。复杂性系统不再只被简单化处理,而是将复杂性系统正确视之,在实践中不仅囿于定量的方法,结合定性与经验的方法回归科学实验。将信管专业改革作为复杂性系统,其课程改革相当于这一系统的科学实验,在复杂性研究中,实验室试验已失去基础性实践的地位,弱化为一种辅助性的实践形式,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在实验基础上充分收集专家们的信管专业教学经验将提升其认知功能性及课程现实性。endprint
2 信管课程系统改革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调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证抓党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13亿多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梦正逐步成为现实。这个关键性决策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将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整理整合自身的资源。随着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高校课程改革中信管课程改革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2.1 信管课程系统开放性表现不佳
在新一轮的高校课程改革中,信管专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稳中求进”的趋势,一是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加入了一些就业指导等的边缘课程。延用之前的课程模式,仍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二是照搬成功课程系统这样的模式依然无法被打破。随着计算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新知识、新技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被动汲取知识的效果远逊于主动获取知识的效果。因此,如何打开课堂,让大学生称为主导,以及如何开放课程形式都是信管课程系统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2 信管专业课程系统的层次性不足
由于信管专业来最初来源于国外的图书管理学课程,课程设置也是在国外基础上稍作调整。但我国与国外国情不同,所培养的人才方向也不同,目前信管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国外所注重的信息科学和管理学上,所涉课程并没有实际上的主次之分,使课程系统结构层级不清,无法使系统的各层级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涌现出课程系统的新内容。而结构之所以重要,最大的原因在于它对系统功能的效用。虽然环境、规模、组分等的欧能影响环境,但结构对系统影响最高,系统往往是通过调整自身的结构来优化或者转变系统的功能。因此,课程结构的层次性不足也是制约这一课程发展的也是当今改革的现状。
2.3 信管课程系统的改革缺乏反馈机制
信管课程这一复杂性系统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它既具有非线性也具有动力学的特征,而作为它的实践环境的大学生受众们也是非线性和动态的。传统的定量实验无法在这样的系统中发挥出它的最大效,需要借鉴学者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法。课程系统定性也要将其改革的成果反馈给课程实施者,使其成为一个闭环运行状态,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应反馈给决策者,没有反馈,信管课程系统就是一个单向的人文社会科学系统,无法成为自组织的结构。这样使得在接到系统外部命令作用于企业这一系统本身时无法通过反馈这样的机制来控制这一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变化,系统的演化方向难以把控,很可能无法达到作用于系统命令时所预期的效果。信管课程系统在改革中暴露些许问题成为这项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利用系统科学为这项课程的改革提供意见,以期这项改革更具稳定性。
3 系統科学对信管专业改革的启示
3.1 定量化信管课程系统的改革
目前,高校课程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信管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如何衡量改革的各项指标,尤其是在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各项高校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之后,如何让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就要对高校学生的课程安排、学习效果做规定。定性和定量是系统非常重要的属性划分角度,定量的划分决定了在相关政策的改革之下能够创新出何种价值,而系统的定量性质决定了在一系列改革之后系统整体的适应力水平 ,教育水平,创新水平整体能够涌现出新的内容。因此,在信管专业系统积极落实改革内容的时候,为程程系统的改革而制定各项参量:专业课程数量、大学生掌握程度、发展创新指数等一系列在信管课程系统改革中重要的内容,使其在改革中通过把控这几项内容来把控系统整体的改革力度。当然,相对于自然系统和工程系统,社会系统的定量化可能性和可行性都不大,因为涉及到社会子系统和组份间的差异以及社会系统的各项衡量因素不同,这就要求各个高校更具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将社会因子转化成科学数据以及科学方法来进行,当然,系统的定量性质和定性性质的密不可分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定性为定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的任何量都是对某种定性属性的的度量,任何定性属性都有其量的表现,原则上均可度量,但可度量性大不相同”(p79《系统科学大学讲稿》,苗东升),所以,信管课程系统也可以通过定性其改革的内容来达到定量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改革。
3.2 高校建立适当的反馈机制,达到最优控制
信管课程系统无法作为高效机制的系统,应当力求整个系统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处于可把控的范围内。控制论中即要求所有行为都处于闭环状态中进行,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改革滞后,仍是开环状态。就仿佛轮船没有指南针运行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明确的把控,想要达到目标是几乎是不可能的。信管课程仅仅是高校下达命令,却没有很好的反馈,更无法再通过反馈,解决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反馈使得步步把握完成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反馈机制在信管课程系统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有着双向调节的作用,然而,当今高校却没有在这个重要环节上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单项的运行机制在当今的发展模式下常常容易偏离轨道,甚至在搞笑的课程系统中出现重大错误之后才了解到课程设置的偏差,中间过程就任其发展,这与控制论理念背道而驰。在系统科学的背景下,各个高校的信管系统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反馈机制,在授课过程中随时掌控大学生学习情况,达到其自身的最优控制。最优控制是控制论中利用闭环控制方式,在信管课程改革就是力求达到的资源最小化,效率最高化,并且适应当代大学生教育的理念。
3.3 改善信息在信管课程系统中的递减问题
高校执行力不强是很多课程系统改革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当代许多新兴课程都尚在摸索阶段,很多教学的内容一味枯燥的输出,使得大(下转第90页)(上接第87页)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量逐级减少甚至产生错误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改善信息传递中的能级递减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利用当今信息收集的多种方式,通过举办活动,转换课堂形式调动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主动汲取信息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翁,还创新了课程信息传递方式,利用大学生常用的信息科学媒体,改善课程改革中信息逐级递减的问题。endprint
4 结束语
教育是十八大以来的热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更是要将高校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国情作为重要决策之一。近年来高校陆续引入系统论、系统工程论,使高校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科学地、系统地改革高校课程,将新媒体新技术的创新于课程改革之中,为高校课程系统改革的新局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卫郭敏.系统科学视野下的科学形象-整体、演化与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美]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引论[M].钱兆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美]欧文·拉兹洛.系统哲学讲演集[M].闵家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秋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6]Hermann Haken .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s[M].Berlin:Stuttgart University Press,2006.
[7]苗東升.复杂性科学研究[M].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8][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李润珍.探索复杂性的启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乌杰.系统哲学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乌杰.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14]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5]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6]张华夏.系统哲学三大定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7]薛秀娟.“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改革[J].临汾: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