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对话(2)

2017-10-28

山西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虫诗歌创作

唐晋:为什么会有这一组诗?

王步成:唐晋老师好,您向我约稿的时候,我正在整理2011年大学毕业之前七年写的诗稿,还要接着整理大学毕业之后到2017年近七年的诗歌稿件,整理出来后都储存在自己的一个公众号里。所以,就有了这组《七年之痒》。我想把这些诗歌,放在一起,看看一路走来自己的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或者通过诗歌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这十多年我的人生经历了什么?我的人生过得有意义吗?也许这都是这组诗歌想表达的。

唐晋:记得英国BBC请人拍过一个系列片《7up》,翻译过来就是《人生七年》。摄制者每隔七年完成一部,围绕英国不同阶层的一些小孩,记录他们每七年之后的各个变化,从七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六岁。之所以以七年为周期,据说是依据一个古老的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从这个角度讲,我更愿意将你这一组《七年之痒》视为你的成长经历,而非通俗的情感异变所指。

王步成:是的。唐老师所说的,也是我想表达的。一开始想到“七年之痒”就是因为这个词语可能有更多层次的理解。这组《七年之痒》中的诗歌已经可以看出我一个阶段的成长经历。七年之前的我像一个孩子,或者说就是一个小孩(25岁之前的我)。从小到大因为家庭经济窘迫,一直逼迫自己努力学习,初中成绩还好,后来离开家去镇上读高中,因为家里有弟弟也在读初中,为了省钱于是读了最近的很差的高中(高一免除一切学杂费),但还是因为没钱吃饭和住宿在学校里,所以,就租了附近农民家里的房子。买了煤气罐,面粉和油都是自己家里自带的,房租是农民自己家里的,很便宜,早饭、午饭和晚饭都是自己动手做,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高中时代。一天做三次饭菜,早晨、中午和晚上,每天来回穿梭于出租房和学校之间。

其实,我从小学开始心灵深处早已经留下了很强的自卑和敏感的心理。初中不断勤工俭学抵消学费,高中也始终无法抵挡学校和柴米油盐酱醋带来的身心疲惫,最终第一年高考落榜。于是,便有了第二次高考和第三次高考(第三次高考我一个人住在出租房自学没有去学校听课,最终超过本科线30多分被录取)。太多的事情无法描述和表达,随着光阴流逝,记忆也慢慢模糊。终于考上了,大学四年是我的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

《七年之痒》这组诗稿里有一半左右都是和感情有关,考上大学的时候都21岁了,参加了中文系文学社团,后面又当了文学社社长,整个周末和假期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和一帮文学爱好者骑自行车采风,爬山,行走。就这样四年光阴弹指一瞬间不在,狠狠爱过的人,疯狂爱过的人在大学毕业后都失去了联系。大学可以说是我无忧无虑的四年,激扬的青春荷尔蒙与知识都在这里,谢谢所有的经历,让我的感情得到了升华,诗歌成为我生命体验中最美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的七年生活的砥砺,同样让我的诗歌更多地倾向于日常现实生活的描写以及一个异乡人孤独的表达。七年后的现在,我刚刚组建了家庭,無论从心态,还是从现实中的自己,都能够面对和承担起该有的责任。

唐晋:我注意到你把这一组诗按照“七年之前”“七年之后”分开,这里面有考虑到创作时间不同的因素吗?

王步成:嗯,是的,大致可以这么说。《七年之痒》这组诗歌是从跨度大约12年之中众多的诗稿中选出来的。

唐晋:《对白》或许是一次心情记录,意象纷呈,比较唯美。相比之下,在这一辑里,我更喜欢《九月,我在黑水河边》《十月库尔勒》这几首,可能它们表现得更为透彻,也更为开放。我不太了解你的诗创作历史,站在今天的风格立场上,你对自己目前为止的创作过程有什么样的认知?

王步成:谢谢唐老师。我也很喜欢《对白》这几首。这几首是都是收录于我的组诗《一个人的冬天》。是在大四去一个偏僻的山村小学实习老师半年期间写的,确实是一次心情的记录和体现,孤独而美丽。我的创作经历要从高中开始,恰好也是我情感和学业最有压力最困难的时期,上面讲到我高中五年都在校外租房住,所以有很多自由时间都藏身于小镇上的新华书店和一些私人小书店中,经常一看就是一下午,或者一天。高一偷偷暗恋一个女孩,而当时内心极度自卑和敏感,肯定没有勇气说给那个女孩,于是有了第一首“诗歌”,后面发现只有通过诗歌可以释放压力和情绪,于是,一直坚持写下来。

您问我“站在今天的风格立场上,你对自己目前为止的创作过程有什么样的认知?”这问到了一个诗人或者写作者,是否有清醒的持续的创作意识和对自己的写作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前一段时间经常去华岩寺和小虫聊天,最近有一个月左右没有写出过一首诗歌了,是不是不对?是不是应该想想办法写出几首?我们的共同答案是没有什么不对,顺其自然,没有写作灵感和冲动的时候,就停一停,看看书,走出房间,多走路,多爬山。到目前为止,我都是一个诗歌写作的新生儿,我能告诉我的,只有一句话:努力活着,努力生活,希望能写出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和文字。

唐晋: 《六月十日,给唯一的你》,非常干净的抒情,也很见才华。我记得在你博客贴出的同时还有两首,《二十二日梦醒所作》和《十二日天朗气清,而心生厌倦》。三首诗均以日期入题,创作及修改完成时间也比较接近,我觉得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个情绪保持阶段的心境记录。或许这恰好是你感觉较为疲惫的时候,调子低沉,缓慢,茫然自知。三首诗都有副题,基本上属于“有赠”。我想,此时你的状态显然是封闭的,内心希望却又回避交流;你更愿意向时间深处挖掘。

王步成:是啊。这三首诗歌确实均以日期入题,写出时间相近。每年有四五个月时间,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早晨6点多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不仅仅是上课,还要四处奔跑,最后一节课结束坐上最后一班公交,或者打车回到家就11点过了。这种日复一日持续的工作仿佛是拿时间与金钱做一种交换,但如您所说我只能“茫然自知”,每一种工作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痛并快乐地活着。

唐晋:古人多有诗词唱酬。唱酬,其实就是一种内心记忆和情绪波动状态的分享,非至交而不能得。虽然读者们也能看到,显然其中有不少“意会之处”将减弱甚至扭曲字面理解。《别小虫》便是如此。写作是孤独的,在我看来,你在生活中也有孤独的一面,比如《写给冬至》里的尾注,特意提到“大醉”。与“家家扶得醉人归”不同,你的“大醉”意味着一种“中止”,正如我前年看到的,一种交流的戛然而止。我认为,酒力某种意义上与心力等同;这也是我从你的诗作中感觉到行笔谨慎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步成:真的很惭愧,我的酒量确实说不上“大醉”,您的这种理解我很认同,这里的“大醉”,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中止”,一种生活状态和情绪的“中止”。

《别小虫》是我写有关小虫诗歌的其中一首,不是最深情的一首,也不是最孤独的一首,但读起来就会理解。写的是小虫,其实,写的也是我自己。“孤独”大部分时间都属于自己,个别时候能够与他人分享,人生很短,也很漫长,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唐晋:从甘肃到重庆,身边的一切都急剧发生着变化。在较为漫长而艰难的适应过程中,诗人势必比常人变得更加敏感。我读你的《二十二日小雪夜怀故乡》,城市的样子是模糊的,仅仅由“灯光”“大盘鸡”和“电影”勾勒;然而城市也是庞大无边、真真切切的,它将“我们”与“灯光”“大盘鸡”“电影”并置,同时露出“迎来了小雪却不会下雪”的面目。城市不会给你最熟悉、最需要的东西,自始至终在将你物化。

王步成:同意您的观点。城市不会给我最熟悉、最需要的东西,自始至终都在物化着我。大城市给了许许多多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人一个机会,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这座城市,或者被完全物化。《二十二日小雪夜怀故乡》是我有一次和朋友爬山,爬上山顶俯瞰下面灯火辉煌,城市高楼林立,却异常孤独,那一天恰好是二十四节气的小雪,重庆这座南方城市却很少下雪,而我的故乡甘肃老家也很久没下雪了,再也没有一场雪可以掩埋我的双脚和膝盖,也不会有机会在厚厚的雪地里撒欢打一场雪仗。所以,回到故乡又能如何?我们没有了回头路,回不去了,我们熟悉的乡村早已经不是原来的乡村,人心也都在变。唯有自己,要做的事,想做的事在眼前,或者责任还在肩膀上。活在当下,只有努力。

唐晋:最近在读什么书?

王步成:很惭愧,最近读的书很少。前段时间去一个朋友家里,他向我推荐了《自私的基因》。他表达了自己对这本书的各种阅读感受,我正准备看看这本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虫诗歌创作
小虫找出口
侏罗纪的“王中王”或许是这些小虫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一墙之隔》创作谈
诗歌岛·八面来风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床底下有什么呢
诗歌过年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