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坚守与突破
2017-10-27王碧
【摘 要】 《海上扁舟》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巅峰佳作”之一,篇幅虽短,却蕴含丰富的哲理,其包含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从出版的视角审视,这部小说的文化价值在于引发了人们对如何与自然相处、与社会上的人相处等问题的反思,进而实现图书的社会效益,传递了丰富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价值。
【关 键 词】《海上扁舟》;出版;文化价值
【作者单位】王碧,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海上扁舟》概述
斯蒂芬·克莱恩是19世纪末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曾被美国批評界评为自然主义文学最为“纯正”的主流。他创作了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其中,《海上扁舟》是他继名篇《红色英勇勋章》之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也是后期作品中的佳作。《海上扁舟》完美地呈现了斯蒂芬·克莱恩的创作技巧,也包括了他很多关于哲理的思考。这部小说讲述了记者、船长、加油工和厨师四个人因遭遇海难之后,以大木盆为船,彼此相互扶持,与大海、风浪不断搏斗,最终成功回到岸上的故事。这看似简单的故事,其写作手法却堪称经典,但更为精彩之处在于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对人类奋斗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颂扬。这四个人物代表不同的阶层,却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颂歌,向人类展示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使读者每次阅读都能够震撼心灵,获得无限希望。
1.《海上扁舟》的叙事特点
首先,《海上扁舟》最典型的叙事特点就是重复,这一技巧贯穿了整部小说。小说运用重复的叙事手法,从多角度强化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其重复的形式不仅包括词汇、语句的重复,更多的是采用动作、事件的重复,进而增强了叙事的效果。比如,小说开篇对大海反复描写,指出大海是无情的、不变的和惨淡的,“波涛是蓝灰色的……他们几个人全都知道这海的颜色”,“大海上有个特别不利的情况:当你成功地越过一个浪头……非要想方设法把小船吞没不可”,“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看那起伏不定的大海”,等等。这些类似的叙述贯穿于整部小说,其主要是不断强化大海的凶险与无情的意象。同样,这部小说第一部分厨子不停地舀水的动作,也被重复叙述,船上的水必须舀到海里,否则船就有倾覆的可能。但这种重复叙述却赋予了小说新的意义,舀水是一种本能的抗争,犹如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船长的话总是萦绕在厨子的耳边:“舀水,厨子;舀水,厨子……”为了保证一线生机,就必须舀水,必须前行。除了舀水,其他三个人也重复同样的动作——划桨,“我们还没到那……我们还没到那”,他们要反复地划桨,不断地划。文中还描述到他们一起坐在同一个位置上,一人划一支桨,加油工划桨,然后由记者来接替,接着又是加油工划,再次由记者来接替。这种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现场情境再现于读者眼前,增加了传递信息的强度,给读者带来震撼的效果。运用重复的叙述,四人求生的这一过程被无限放大,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他看来,尽管大自然对人的存在“置若罔闻”,但人必须勇于抗争,只有走下去才能看到希望。
其次,这部小说还着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展示自然的强大与人的渺小,人的希望与失望,获救前后岸上人的不同表现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勇敢,指出人类面对冷漠的自然时,只有通过爱与恒心才能得以生存。比如,小说中的希望与失望的对比。船上的四个人没有因自然的无情而放弃对生存的希望,他们不断地与死亡做斗争,虽然他们的内心恐惧死亡,但不想就这样死去。大海的变幻莫测让他们不断地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徘徊,当一个浪峰过去,看到陆地之后,四个人心想即将能够获救,眼里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但当发现岸上根本没有人救他们,他们又深深陷入了失望之中。他们不敢面对死亡,却又找不到生存的办法,进而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也使得他们只要看到一点希望就欣喜若狂,但命运却总是和他们开玩笑。小说中运用四个人面对希望与失望的不同心境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人对生存的坚定。又如,小说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四个人获救前后岸上人的不同表现。四个人在海上漂泊之时,曾看到岸上的人们向他们挥手,以为马上就能获救,于是他们也向岸上的人挥手,但岸上的人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四个人便开始咒骂这些无动于衷的人们。然而,当他们被救上岸后,岸上挤满了人,给他们送毛毯、衣物、药品等,岸上的人是那么热情与慷慨。这种鲜明的对比手法,让读者体会到了人性的温暖以及生命的珍贵。
2.《海上扁舟》的文化价值
基于出版的角度,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有两个维度:一是衡量其质,即文化价值或内在价值;二是评价其量,即作品的经济价值或外在价值(包括传播范围、发行量)。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是指出版后的文学作品具有的传播信息、传播思想、传播知识的功能,进而达到教化育人、启迪思想、服务大众的作用,引导读者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文化价值是出版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价值之一,体现了出版的根本目的。基于以上阐述,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海上扁舟》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
(1)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引发读者思考
《海上扁舟》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哲理,其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这部小说蕴含人类原始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即在大自然中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人们要敬畏大自然,遵照自然规律来发展。面对当下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部小说对唤起人们保护生态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海上扁舟》开篇就阐述了四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大海。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人类的渺小不仅体现在生命载体小,更体现在奋勇求生的四个人的力量渺小。在这部小说中,记者、加油工、船长和厨子四个人及他们所处的大海、海上生物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小说的故事发展过程,就是四个人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过程。
这部小说描写到船长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记者是一个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厨师是一个乐观的人,加油工是强壮的劳动者,四个人具有不同的人生,进而形成了一个微型的社会。而他们却在同一条小船上,努力与大海抗争,寻求生存。在船长的指挥下,记者、加油工和厨子分工协作,这象征着有条不紊的人类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开始认识到自然不会因他们的乐观而眷恋,不会因他们的咒骂而屈从,不会因他们的绝望而怜悯。此时,四个人对自然产生了敬畏感。比如,在求生的过程中,调整划船的方向来躲避风浪;在桅杆上挂大衣,利用风向来节约体力;小心翼翼地驱赶海鸟,以保持小船的平衡;任由鱼群乱游而毫无办法……这些都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海上扁舟》的这些情节说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部小说所展现的对自然的简单利用,能够触动读者并引发其思考,让读者明白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利用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来生存与发展的,人类不能肆意地破坏自然,这在自然向人类发出警告的时代有着深远的意义。endprint
(2)以独特的人文关怀,引发读者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识
《海上扁舟》中的自然环境危险恶劣,经过五十多个小时后,船长等人仍旧生存了下来,这正是得益于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关心他人,这些在四个人与命运对抗、奋勇求生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这部小说没有直接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但却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呈现给读者,其意义更为深远。
小说开篇描述完恶劣的环境之后,紧接着描述四个人的状态:厨子毫无怨言地不停舀水,并确保不被卷入大浪中;加油工划着一支槳;记者划着另一支桨;受伤的船长负责指挥。四个陌生人因船只失事而聚在一起,却表现出极佳的团结精神,他们为了生存相互扶持、分工协作,在充满危险的海上不断寻找生存的机会。同时,在精神上也相互扶持与鼓励,一起诅咒命运多舛,共同期盼获得新生。比如,记者把仅有的雪茄分给大家,鼓励大家继续奋战;受伤的船长坚持关注风浪,指挥方向,他为了让记者和加油工节省体力,把大衣挂在桅杆上,宁愿自己忍受寒风的侵袭;夜晚,厨子搂住加油工的肩膀,他们互相给予对方温暖和力量;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桨,他们忍受着脊背的疼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为了能让同伴多休息一会儿,直到眼睛都睁不开了,仍旧坚持划桨。这种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温暖情谊,是他们得以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就连一向冷眼看人的记者都觉得这种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经历。
(3)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促使读者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
在这部小说中,面对冷漠无情的大海,四个人手足般的兄弟情和岸上施救者的亲切热情,让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获得新生,也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即在现实世界中创造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所以,面对这个世界,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在生活中创造现实意义。这正是作者向读者展示其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实现生存的价值,进而促使读者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
小说中的四个人认识到,只能依靠自己来救自己。随着海浪不断变大,面对随时可能葬身于海底的危险,他们是如此绝望,但心中始终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他们,那就是在苦难中建立起来的情谊,这份情谊促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人生的真谛。比如,漆黑的夜晚,记者独自划船遇到鲨鱼,内心极其恐惧,渴望伙伴的陪伴,但他还是不忍心叫醒熟睡的伙伴。在海浪与鲨鱼的双重威胁下,记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他不自觉地想起一首小诗,诗的内容讲述一个士兵牺牲之前躺在阿尔及尔,那时他还无法理解士兵的内心感受,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悲的。文中提及“那件事对他还及不上一支折断的铅笔尖”,而此时,他和士兵的处境如此相似,记者被一种深刻而完全与个人无关的顿悟所感动。他对人生和命运有了全新的理解,为了让大家走出困境,就必须活着,不断划桨,离开大海。正是此时对生存价值的顿悟,让他暂时忘记了危险。
二、《海上扁舟》出版的现实意义
经典文学作品的出版,能够繁荣文学出版市场,扩充图书出版物资源。《海上扁舟》的出版引起了大众的反响与共鸣,获得无数好评,不仅体现了其传播功能,也实现了作品的价值。
《海上扁舟》的出版成就了斯蒂芬·克莱恩,它的成功使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摆脱小众标签从而走向主流。斯蒂芬·克莱恩是19世纪末美国文坛的天才作家之一,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近百年以来,他的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批评家约翰·J.迈克多曼指出:“斯蒂芬·克莱恩用一种令人信服又生动的描述方式,描写人类行为、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环境……”帕特里克·K.杜利认为,斯蒂芬·克莱恩的作品能够激发人类在一个冷漠的环境中团结奋进。《海上扁舟》被认为是斯蒂芬·克莱恩“所有作品之冠”,浓缩了他的自然主义创作思想,完整又系统地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力量对比、人的命运状况以及最终的胜利。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欧洲自然主义文学的风格,同时也蕴含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趋势与特点。斯蒂芬·克莱恩的自然主义文学有别于欧洲的传统,他不赞成宿命论和悲观情绪,更相信人的努力、人们在困境中所建立的情感。《海上扁舟》传递的主题是面对冷漠的自然,人们不仅仅只有恐惧,还有希望与温情。这也使得斯蒂芬·克莱恩实现了对自然主义的突破,赋予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克莱恩. 海上扁舟[M]. 慎丹丹,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许美珍. 自然主义文学奇葩——评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陈乐福. 社会转型中的人文反思——史蒂芬·克莱恩短篇小说《海上扁舟》解读[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3(2).
[4]龙瑾. 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中的存在主义特征[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10(6).
[5]孙立. 在荒谬中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存在主义解析斯蒂芬·克莱恩的《海上扁舟》 [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6]刘小杏,崔莹. 浅析德拉安南小说《怦然心动》的出版价值和意义[J]. 出版广角,2017(4).
[7]蔡新兴,郭晶晶. 个人主义的反思——斯蒂芬·克莱恩短篇小说《海上扁舟》解读[J]. 外语教育,20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