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作文教学及其实践策略

2017-10-27白燕萍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作文教学生活化

摘 要 生活化作文具有贴近生活、内容真实、情感真挚等特点,还具有引导学生正确写作、促进绿色阅读、加强手心结合、陶冶素养情操等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时空地域,营造浓烈的生活氛围,放飞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张扬个性,培养其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返璞归真、积累经验、抒写生活、表情达意,不断走向生活化作文的草根世界。

关键词 生活化 作文教学 实践策略 培养

中学生该怎么写作文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认真思考不难发现,作文涉及怎么写时,不妨多多反思生活,看看作文与生活之联姻,是否能绽放生活化作文之花。究竟什么是生活化作文,它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它又怎样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与考究。

一、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提出及其涵义

生活化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作文教学假大空的现象提出的,同时也是针对儿童教育的特点提出的,是作文回归生活的表现。

1.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提出

很多教师经常抱怨学生的作文没有新意。或者作文雷同,存在脸谱化、模式化、表面化、概念化现象,或者掏古人的兜,装今人的袋。写人物按照类型描摹,慈祥和蔼的爷爷奶奶、高大威猛的警察、崇高伟大的老师……写事件,你有我有大家有,一写“助人为乐”就写“让位子、推车子、抱孩子、捡票子、扶瞎子”等,一写好老师形象就写雨中送伞、病痛给药、熬夜点灯等[1]。正如朱绍禹先生在《中學语文教育概说》中指出的,当前“不诚实的作文,几乎到处可见。有的学生提起笔来就想编造,写假话成了习惯,连写《我的母亲》这样的文章,也要编造一点什么夹到里面”[2]。这种脸谱化、模式化、表面化、概念化的现象,只能让更多的学生编假话、说空话、用套话,肯定是违背作文宗旨的。针对作文出现的弊病,专家学者们从生活角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八股式作文教育是背离实际生活需要的弊害。同时,响亮地提出了“作文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化”的鲜明口号[3]。

自1919年以来,叶圣陶多次表达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叶老认为文章离不开生活,作文离不开生活,作出什么样的文字与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有关。他还说:“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4]

20世纪后半期,倡导生活化作文的学者和地区逐渐增多。如河北的张孝纯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倡导大语文教学;1997年,湖北的宜昌有课内外衔接的教改实验;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启动,课程标准也强调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5]

生活化作文的提出不仅是从作文本身的需要联系生活,而且是从儿童教育的特点提出的。生活是儿童学习的土壤,如果不让儿童写生活,他就没有内容写。儿童写不出来,就只好编。成功的作文教学模式应符合儿童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让儿童享受生活状态。儿童作文的题材,应该从他们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从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

2.“生活化作文”的内涵

王尚文指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写作,写他的生活,让他的写作成为他的一种生活。”[6]王忠根也说:“生活化作文是学生这个生活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与生活空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就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形式,而学生生活形式的实现过程也正是教育意义产生的过程,生活化作文正是基于此实现的”[7]。生活化作文是指让作文介入生活并用真情实感反映生活的实践活动,其本质是真实的生活与创新的写作的统一。生活化作文,实际上就是让生活帮助学生作文,让作文介入学生生活。

二、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及功能

生活化作文是以生活为中心的作文,具有贴近生活、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耐人寻味等主要特征。

1.生活化作文的特点

(1)贴近生活

生活化作文取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真实经历,用心体验,诉诸笔端,形成文字。广西贺州有个篮球教练,有一次的体能训练是让学员爬灵峰山。贺州灵峰山周围约1 200平方米,高100余米。学员一个上午共爬山四次。爬山归来,其中一位学员是这么形容他的爬山感受的:

第一次爬山,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第二次爬山,一群疲惫无力的小伙子。第三次爬山,一群赤膊大汉。第四次爬山,一群脱缰的野狗。

第一次,因为爬山只是刚刚开始,学员精力充沛。第二次,由于第一次上山的劳累还没有恢复,马上接着第二次,因此明显疲惫了。第三次爬山的时候,时间已经接近上午十点,夏天的太阳在烧烤大地。因为头顶着火热的太阳,背上滴滴往下流淌着汗珠,学员渴望凉爽,干脆把上衣脱下。第四次爬山前,教练规定,要是谁被后面的队员追赶上,等待着他的是更加艰巨的考验,学员都不想再接受其他的考验了,累了也要顶住,向前向前再向前,加速加速再加速,像野狗一样。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感受,学生写出的文字,不是用笔在写,而是用心在描。每次爬山的细微差别,每次爬山的心灵体验,经历过、体验过、感受过。人生是充实的,文章材料是丰富的。充实的人生经历说出来是一笔精神财富,写出来又是客观生活的反映。

(2)内容真实

生活化作文,让作文回归作者的生活世界,体现在作文的内容上,反映的是作者经历的真人真事,内容真实、可信。

叶圣陶先生说:“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联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于人间事情,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8]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观察过、经历过,样样真实,件件记忆犹新。自然中的、社会里的,信手拈来。鱼虫鸟兽、花草树木,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心之所想,笔之所触。endprint

(3)情感真挚

说真话不仅是一个作文的问题,也是一个做人的问题。生活化作文倡导学生写真话,以培养学生这一主体的真诚性[9]。话说真诚,情感定会真挚,即说真话,抒真性情。表达由心生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也好,言也罢,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其情也真,其意也切。张扬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独特的风骨尽显其中。写作时,是作者独立地、深入地领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我。

情感的真,來自于现实生活的实。如四川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后母脸上的伤疤》,作者对后母脸上的伤疤的感觉,由最初的心生厌恶,到最后的敬意满满,把伤疤想象成天上的月牙,丑的东西变美了。这不是伤疤的变化,而是小作者情感的升华。小作者在知道后母的伤疤是因为在泥石流中抢救两个小孩而留下的,才会体会到丑的伤疤是美的心灵的外化,这才对后母的看法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2.生活化作文的功能

(1)引导学生正确写作

写作有法,写无定法,重在得法。生活化作文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描写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精彩片断进行截取或提炼,从而进一步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真实生动、情感真挚、耐人寻味的好文章。在写作中,学生多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养成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

(2)促进绿色阅读

在此提出绿色阅读,主要强调阅读的纯粹、本真。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绿色阅读,即本色阅读,没有功利的阅读,它关注阅读者与阅读文本的精神交流。当读者面对文本时,他是在面对文本作者的生命凝结,是在克服自己生命局限的基础上,去感受人世间的温暖真情,感悟生命的美好,感怀生命的尊严。这样的阅读,反过来又指引读者写作时关心丰盈灵动的生命,关怀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对生命、人生的认识。

(3)加强手心结合

仔细阅读学生应考作文,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现象:一是对文采的过分追求,二是对古人古事的大量使用,三是文章体裁泛散化[10]。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的外延也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化作文让手中笔和心中情完美结合,是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情怀。手中笔,心里情,手心结合。我手写我心,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溶入了作者的生活环境。我心抒我怀,用独特的语言写个性的东西,写不出莫言,但一定能写出自己,写不出史铁生,但能写出生命的色彩。发诸真心,真心再现,客观的作文世界和主观的内心世界相统一,“外世界”与“内世界”协调一致。

(4)陶冶素养情操

南怀瑾对诗的理解是:“诗可以兴,就是排遣情感;可以观,就是在诗中可以获得很多道理与哲理的启发;可以群,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可以以文会友;可以怨,可以通过文学的素养发发牢骚;迩之事父,侍奉父母则有乐观的态度;远之事君,对国家民族社会有贡献。”[11]诗近者可以排遣情感,远者也可以涵养人的素养。

诗如此,生活化作文也是如此。生活化作文可以陶冶学生的素养情操,这是因为,把现实背景纳入作文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超强愿望被激起了,学生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更密切了,生活中思考写作,写作中渗透生活。生活化作文同样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三、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生活化作文,离不开作为源头的生活。关注生活、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并抒写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把握住生活的源头活水,让生活的源头活水不舍昼夜地流进作者的心田。

1.开放时空,还原生活

教师应该做的是任由时空奔流开放,放飞思维的翅膀,还原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倡导“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即提供人生需要的教育[12]。

(1)指导形式贴近生活

最大限度给学生时空的自由,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教室空间和不变的课堂时间,也不必限制学生写出多少的作文字数。可利用活动形式指导,把作文训练安排成系列教学活动,作文就是活动的真实写照,作文也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又如,在7-9年级可以以生活线贯穿作文训练体系,生活中的事物,7年级以写简单的为主,8年级以写相对复杂的为主,9年级以写相对深刻的为主。

(2)选择内容贴近生活

写作是作者与生活碰撞的需要,是作者思想的外露。毫无疑问,写作过程中作者肯定要选取生活中的材料,提炼加工成作文的素材。那么教师主要是把学生的思路打开,把学生尘封的记忆闸门打开,让思维与生活接轨。对零散无序、杂乱无章的生活材料,根据需要进行筛选,从中选取符合需要的。内容可以来自自然、社会,也可来自学校、家庭。

(3)抓住灵感捕捉生活

前面说过,写作是思维活动的转换。当某件事情呈现在眼前,学生经过思维的加工,调动潜在信息,瞬间抓住其中隐藏的秘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顿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及时记录。

仰望蓝天,有白云朵朵;俯瞰大地,有绿草油油。追忆古人,悟济世情怀;还看今人,感平等意识。心连大地,情牵民众。对生活有感动、有感悟、有感恩,在时空的交替中,还原真实的生活,感受生命的脉动。

2.营造氛围,积累生活

教师是制造气氛的高手,在习作指导过程,如果有意识地营造恰到好处的氛围,能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找到一触即发的点,喷薄欲出。这样的文章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数目可观。

平时练笔靠近生活。如日记或随笔,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有什么,写什么,想什么,抒什么。教师没有硬性规定,只要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即可。

课堂习作融入生活。这主要是针对写作前的命题,做到命题生活化。叶圣陶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13]由此可见作文命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聪明的教师,其实就是牢牢把握住“生活”这个法宝不放,命题切中学生经历,能打开学生生活记忆的大门,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写。endprint

杜威指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14]这明显是割断了学校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生在写作前,营造氛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体会、有体验后再行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最优秀的教育在于能够用最简单的工具获得最多的知识。”[15]

3.诱发培养,感知生活

写作中要诱发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知能力,这是一条发展学生整体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活化作文的实践策略之一。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在外界事物中,只有那种与欣赏者自身具有相同生命形式的自然物才包含着某种感情。具有生命形式的事物,我们直觉就能把握。那么,什么是生命形式呢?朗格认为基本特征是有机统一、运动、节奏和生长这四个特性。比方澎湃的海潮组成雄壮的队列,呼啸着、起伏着扑向海滩,倏地又退回来,又扑向前去,海潮的动态形式就体现着生命结构和律动。因此,我们就觉得海潮象人一样具备了感情。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外在世界所体现的力量模式与某些人类情感中包含的力量模式相同时,我们认为它具有人类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打破课堂局限,延伸到宇宙,引导学生找到那些具有生命形式的东西,让我们带学生去观赏雄峰的峻峭,去倾听瀑布的咆哮,去沐浴春光的妩媚,去领略秋风的神韵。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那泉水的叮咚,那野花的娇艳,那游鱼的嬉戏,那燕子的穿梭,那柳枝的摇曳,那黄莺的歌吟等等无不具有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潜在事物的感知,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越来越敏锐,学生就有了这诗外的功夫,吟诗赋文,何愁无灵感,何愁言之无物。

4.立足表达,抒写生活

钟嵘在《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16]当外部对象的完整、均衡、对称、节奏和其他运动形式完全内化为学生自已的活动模式和习惯时,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联想、审美通感就会变得愈加敏锐灵活、细腻精巧,甚至一声蝉鳴、一朵浪花、一根野草、一阵秋风也能触动深沉的思绪,也能掀起感情的波澜。叶老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4]这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写作。

有些地区开展了“生活化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改革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生活,训练思路是:生活→感觉→表达;生活→感受→表达;生活→感悟思辨→表达。此实验使作文的教和学呈现勃勃生机,让教师的作文教学在学生的写作学习上得到完美呈现,让学生的自由表达在现实生活土壤上得到艺术升华。

写作孕育的过程,是将生活体会的意蕴转换表达为“文”。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让学生行走在生活中,然后把生活抒写在作文里。

参考文献

[1] 朱绍禹.中学语文教育概说[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2] 陈佩红.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走近生活——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4(2).

[3] 杨学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研究之五——作文教育的生活化——本世纪前期我国作文教育研究管窥[J].辽宁教育,1994(10).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 王忠根.谈谈对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6(4).

[8] 叶绍钧.作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

[9] 马智君.生活化作文的理论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8(4).

[10] 王敏.静水流深:我的教育追求[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2.

[11] 练性乾编.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2] 顾明远,边守正主编.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3] 朱永新编.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14]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5]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6] 钟嵘.诗品[M].北京:中华书局,1991.

[作者:白燕萍(1971-),女,广西贺州人,广西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作文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