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实施过程研究
2017-10-27刘洋张铨翔
刘洋+张铨翔
摘 要 在价值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和肩负传递国家主流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作为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教育教学模式之一,在实施操作过程中要遵循故事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和反思性原则,从教育准备、过程实施到活动总结,按步骤进行。同时,要关注叙事实施过程的“细节化”叙事目的、叙事视角、叙事态度和叙事时间等项目,注意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教育对象的自由自主、叙事文本的遴选以及社会文化的熏陶等因素,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 叙事文本 叙事实施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挑选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叙事文本,通过口头表达、解蔽揭示和对话讨论等方式,将教育对象带入特定的情境情感体验,从而使教育对象认知增强、人格提升、心理调适、思想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实施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是借助故事环境使教学过程中思维单向注入的“教”和思维交流纽带的“想”融为一体。在明确讨论焦点的前提下,以故事的方式唤起教育对象的真情告白,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理解,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鸣。
1.故事性原则
叙事通过情节、背景和表征等方式,让某个主题事件具备结构、脉络和意义,并成为故事的要素。故事叙述的主题要具备有完整、生动的情节,要交待问题背景、隐含问题的重要原因,按照一定的结构或内在规则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叙述相对完整的故事,是意义教学活动的精彩片段,对事件本身进行评价也是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具有“情节性”和“可读性”。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有效教学,启发教育对象根据讨论的重点,表达不同的看法,在相互的“沖突”中不知不觉地接收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达的价值理念;在相互的“争论”中建构新的思维模式。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开展的依托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叙述者和信息接收者双边的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叙事者的“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成功的保证。只有“讲”才能展现叙事文本的张力,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复杂关系,演绎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教学过程是叙事性资源与课堂“对话”的有机结合。教育者生活化、情景化和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问题;教育对象亲自叙事,参与对话活动和探究实践。通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对话”,阐明故事隐含的道德内涵、价值观念,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成实践行为。
3.探究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效果好坏与是否遵循探究性原则密切相关,探究性一般通过评价和评估来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操作的最后环节一定要落实到形成性评价和实效评估上来,通过评价促进教育对象探究水平的提高,通过实效评估纠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的偏差。遵守探究性原则,从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上看,侧重教育对象对对话过程和反思过程的理解和叙事方法的掌握,不把结论或结论的正确性作为唯一指标;从实效评估上,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综合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目标。教育者既要加强教学研究、熟练掌握叙事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要接受教育对象的新观点、新思维,善于运用非文字媒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反思性原则
知识对流和情感对流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两条主线,影响教学过程的完成。反思将知识认知和情感认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遵循反思性原则,教育者作为叙事主体,须要关注以下问题:第一,在叙述事件时,关注教育对象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让他们逐渐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第二,为教育对象创设反思情境和轻松愉快的气氛,提供适当的问题或事例,使他们感同身受,由此及彼,不知不觉地进行自我反思;第三,叙事文本和事件往往是既成的,要培养教育对象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问题的反思技能,如分析技能、实践技能、评价技能等;最后,反思常态化,形成协调、教育信任和合作的氛围。
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实施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实施过程是在原则方法的指导下,以教育者为叙事主体,通过叙事文本,逐渐展开。
1.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阶段
(1)教育准备阶段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和选择叙事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活动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其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自我和社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资源,叙事之“物”。在选择叙事文本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明确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挑选与其相符合的教育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必须结合社会现实、国家需要、教育对象需求等方面,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不是“一叙就了”的活动,也不是万能的教育实践,为了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教育者在进行每次叙事之前,在宏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明确本次叙事的具体教育目标更侧重于哪个方面,是人格塑造、政治提升,抑或道德培养等,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有针对地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方面,做到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其二,选择叙事文本。叙事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教育效果好坏与叙事文本是否恰当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文本可分为现实文本、虚构文本和历史文本三大类。一方面,叙事文本的选择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符合教育对象现实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例如,涉及党的理论政策方面,最好选择现实文本;以塑造品格、锻炼思维为目的时,虚构文本比较适合;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历史文本中选取素材。另一方面,叙事文本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依托,承载教育观点,提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交互式交流的话题。endprint
(2)实施过程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施过程阶段是教育者在解读叙事文本和教育对象交流讨论叙事文本的基础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传授教育内容。
其一,解读或讨论叙事文本。叙事文本可以触发想象力,展现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对象在聆听时逐渐生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成思想政治的敏锐判断。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状况的变化性决定叙述故事也是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教育者关注事件中有差异的个体,通过对个体特色的叙说,适时地引领教育对象感性地认知教育内容,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激发他们自我表达的欲望。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对他生命成长历程中经历过或体验过的事情,特别是对他的内心世界发生过“冲击”的事,有将其表达出来的愿望,并从“事情”发生之后,他就处在各种可能的解释、说明以及“关照”自己的空间中[1]。另一方面,“重要他人”是成功的叙说故事不可缺少的角色。教育者在倾听教育对象开放性叙事的过程中,考虑叙述情况、尊重教育对象的内心感受,适时地疏通引导,发散他们的思维,推进思维演进,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
其二,重新叙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施的关键程序是重新叙事,即重组经验、重新诠释意义的过程。教育者在叙说故事、外化问题的基础上,将关键事件组成单元,形成内含意义的意义群,进而提炼出事件的主线,揭示事件背后的知识及控制机制。分享文本是叙事最关键的时刻。教育者从时空范围和主客观因素等维度,逻辑重组故事中的基本元素,铺开故事各环节、各层次中的教育需求,在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基础上,与教育对象分享故事的深层意义,使教育对象主动接受所蕴藏的教育要求,双方达到认知的统一。
在重新叙事的实践过程中,传递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是文本素材提取、深度诠释的共同基点。教育者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引导教育对象找到价值目标,避免價值误区,进而培养教育对象全面发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任务,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活动总结阶段
学生行为的正确性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反馈评估的方式是交流总结。在重新叙事之后,通过散乱型话语、对话型话语和权威型话语的不断循环来进行反馈评估。首先,以散乱型话语方式,使教育对象放松下来,给他们“主人的感觉”,促进“知识的第二次咀嚼”和同伴文化的发展,这是反馈评估阶段的前奏。其次,教育者把握时机、创造条件与教育对象深入交谈,进入对话型话语体系,让教育对象积极反应,表达自我认知,并把感知转化为行为。最后,运用权威型话语体系,教育者概括故事主旨,总结教育内容,从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维度评价叙事的实际效果,并与教育对象分享,提供交换意见的机会,有根据地调整叙事内容和方法,纠正过程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反馈评估注重教育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方向,在非形式化的交流中完成。
2.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环节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具体操作环节以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现方式的“身份”出现,对叙事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给予高度关注,以此推动叙事过程中各种矛盾运动的发展和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展开。
(1)探究叙事目的——明确教育方向
叙事目的不是刻板模仿,而是积极揭示;不是被动宣传,而是主动去蔽;不是进行麻痹,而是适当唤醒;不是追逐功利,而是探索价值;不是物欲享受,而是拓展人生意义。
首先,求得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首要追求点。叙述的形式因素充斥着意识形态意义。当我们运用某种意识形态体验现实生活时,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意识形态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选定叙事文本的叙述,很自然地达成有效的传播,使负载信息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引导他们的语言、思想、行为适应社会意识形态及其行为规范的要求。其次,道德伦理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是叙事主体品尝体验、总结方法、享受成功、体会出酸甜苦辣的过程,这有助于寻找生命的感觉,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与宽容的品质,有助于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2]。最后,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必然选择。在时空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使价值结构事件和现实意义完美结合。
(2)关注叙事视角——确定切入点
叙事视角简单讲就是叙述者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事视角作为信息交流的耦合点,从某种角度上引导着怎样理解“故事”,审视故事的意蕴。无论真实的现实情况、还是已过的历史事件,抑或是虚构的情况都需要有观察点。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通过操作叙事视角明确价值立场,完成特定主体的建构和表达。教育者作为叙事主体,通过故事的时空定位解读分析故事,并表达自己的认知感受和价值判断,与故事构成的动态关系,即运用叙事视角影响接收者(教育对象)对事件的感知,引导他们的视角转向。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要适时进行视角的让渡,让叙事者和信息接受者共同叙事,不同人、多样的视角展示同一事件,不同的价值观在交锋中达成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
(3)明确叙事态度——引领价值传递
叙述态度是指叙述者通过话语给予叙述对象的评价立场和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教育者要表明对事件的态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社会需求、文化体系等各种因素相联系,承担着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任务,所以教育者在叙述文本时,除了给教育对象留下讨论的空间,必须按照社会发展和主导价值观的要求表明立场,让教育对象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能出现“无价值主义”的现象。另一方面,叙事文本有纯粹虚构、局部真实、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等多种类型。教育者在叙事时要摆明自己的态度,引导教育对象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观点与叙事文本中的分开,实现感性与理想相结合,使他们能够透过外在的故事表象看到内在的本质。总之,讲述故事提供的是一种教育契机,要使教育对象在价值观的引导下,明白分析问题的角度、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看教育者如何正确恰当地表明叙述态度。endprint
(4)掌握叙事时间——提升教育效果
叙事时间即处理时间的手法、技巧,即叙述者通过对事件本身的自然时间进行处理,进而改变叙事节奏、叙事过程快慢的活动。处理叙事时间的方法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叙事风格,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顺叙、倒叙和插叙是三种不同的叙事方式。顺叙是按照故事的自然发生顺序,详细介绍某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使故事的讲述具有完整性;倒叙是提前设置叙述事件中的部分情节进行阐述,可以增加悬念,调动学生好奇心;插叙是指中断主线的讲述,引入相关的事情,增加悬念后,再接着叙述,可以使课堂策略灵活,内容丰富。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以把三者结合使用。叙事时间不仅表明叙事主体的关注点、思维逻辑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人物形象、驱动情节发展、营造环境时空,使信息接受者感同身受,认同接受某种观点,并进行预测和思维拓展,提升叙事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注意事项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受到主观客观、内部外部和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注意事项如下。
1.提高教育者的叙事知识和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以科学理论为后盾,以实践为动力。“要进行明了、准确、实事求是的描写……需要具备极高的学问,需要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3]教育者的叙事知识储备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施的保障。“如果我们试图理解和解释我们做了什么……需要某种外部的提升,能够将我们带到一个更高的水平”[4]。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者必须以国内外人文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为背景,具备理论洞察能力,解读出叙事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拥有辨别和挑剔的眼光,在众多素材中挑选出适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叙事文本,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教育者除拥有叙事知识外,应具备足够的叙事能力,创设将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的“情感场”,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游刃有余。
2.选择和建构合适的叙事文本
叙事文本是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产物,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选择和建构合适的叙事文本是对教育者的考验。首先,选择与主导价值取向相对应、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传统美德故事。其次,开发日常生活中的叙事文本,增强教育对象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反思,搭建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寓教于无形。最后,建构的叙事文本合情合理、适宜适用,以文化故事为依托,宣传社会性价值。叙事效果最终在叙述者的策略和接受者的体会中展现出来。要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以“三贴近”为原则,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使主流话语自然充分地被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
3.尊重教育对象心声的自由表达
教育对象能够自由地表达心声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取得效果的重要体现。教育者须懂得倾听,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能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调整叙事内容和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并认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交流对话的前提是双方同时位移,高者向下,低着向上,达到平等交流。教育者作为特殊的叙事主体,要摒弃个人立场和成人话语模式,从教育对象的表达需求和对叙事文本的兴趣点着手,创建自由交流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发教育对象内心深处的思维假定。这样教育对象才会与教育者进行深度交流,进而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和思考,才能无形之中使思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
4.考虑社会及其文化环境因素
人类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如果忽视人的社会性、不考虑文化背景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者要对社会发展给予关注,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教育理念,以多样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最贴近教育对象生活的内容吸引其认真参与课堂的每个环节,使课堂的叙事生动活泼。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和合理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悠久的历史沉淀出很多文化资源和文化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寻找根基,脱离了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必将流于形式、虚妄。
参考文献
[1] 周勇.论道德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2] 刘慧,朱小艾.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
[3]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布鲁纳,著.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M].宋文里,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
[作者:刘洋(1988-),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张铨翔(1984-),男,黑龙江鹤岗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