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2017-10-27薛燕张汉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学过程人文精神师生关系

薛燕+张汉云

摘 要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课堂教学出现人文精神缺失的状况。从“人的本质属性”与“教育的根本使命”、“人的本质力量”与“教学内容”、“人的交往方式”与“教学的组织过程”等角度分析,课堂教学应着力培育人文精神。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应当体现的人文精神,其根本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对人之生存、发展的意义有所理解和体验,并在言行上彰显出真善美。令人忧虑的是,当前我们的教学把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强化又强化,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在无意中被弱化,国家提出的、社会期望的、历史发展要求的“立德树人”远远没有落实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彰显人文精神以及如何培养人文精神,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自觉意识、自觉行动的重大原则问题。

一、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困境

1.市场逐利意识对教育使命之人文坚守的冲撞

社会转型以来,我们的物质财富迅猛增加,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主旋律引导下的实践上最美、精神上也最美的各界优秀人物并不罕见。但是,市场经济主体的逐利本质也在深入人心,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教育的使命更是形成直接的冲撞。即使是合法、合德、合理的市场行为,其主体的直接目的仍然是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中的“成功人士”就是最会赚钱的人。于是,人成了赚钱的机器,人的唯一价值就是不断地赚钱。

毫无疑问,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必须会做事有钱赚,享受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去做事。面对市场逐利心态的蔓延,教育工作者要筑起“防火墙”,教学过程应当高扬立德树人的旗帜,自觉坚守人文精神。

2.评价机制中的硬指标与软指标失衡

基础教育领域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有体现人文精神的要求。但是,在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目标容易量化为分数。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的命根。量化了的考试成绩可以让学生升学,让教师升职,但很难反映考生人文精神的高低,更说明不了教师人文精神的状态。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学生和教师感受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命根呢?校长评价教学水平,有多少人想到了人文精神?参与评课的教师有多少人关心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状态?学生对教师的人文情怀虽有直接感受,但并不认为这是教学过程的应有之义,对教师评价的关注点还是在能否让自己的分数提升上去。这些状况的形成自有深层次的原因,但是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文精神是一项软指标,难以量化。

这样的评价机制还会存在,一时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任务是设法把软指标在观念上强化起来,并在措施上有所体现。改变这種失衡状态,有两个选项是可以做的:一是,教师提高自觉性,严格按照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无论外界是否关注自己的人文精神教育,自己都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与评价不要失衡;二是,学校管理者要改革创新,想出一些办法,营造人文精神培育的氛围,制定可行的措施,大力表彰在教学过程中涵养人文精神的优秀教师。

3.教师缺少培育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曾经尖锐地发问:“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教师在真正用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1]这是针对当下实际状况的沉痛一问。我们应当思考教师为什么会出现淡化人文精神。

首先,要充分肯定已有不少优秀教师很自觉地坚守人文精神。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言行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给学生做出表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社会舆论、领导部门除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外。还要看到许多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既“教书”又应当“育人”,但并不十分清楚在教学中怎样充分贯穿人文精神的培育。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交流,提升自觉意识。

其次,要看到课堂上“人文缺失”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一种情形是,少数教师在课堂上散发出违背人文精神的消极因素,例如讽刺学生、发泄个人情绪等言行。一种情形是,许多教师在认识上有不少误区,说“理科教学与人文精神没有关系”“精神是无用的,知识才是有用的,考试又不考精神”等。还有一种情形是,更多的教师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习惯:重视知识能力的教学,但“无意识”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师把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场”,自己成了向学生这个容器灌输知识的工匠,却不知课堂首先是“人文场”,师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文存在场”。

二、人文精神是课堂教师教学过程的应有之义

1.从“人的本质属性”与“教育的根本使命”来看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既是自然生命的成长,更是社会关系的逐步扩展与丰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起步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基础阶段,它主要承担着思想文化关系的传承、丰富与发展,同时也使学生体验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在学生由“自然物”向“社会人”发展中起着奠基性作用,担负着“自然物”成为“人文存在物”的使命。

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育人为本,就是使单向度的人成为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既要教学生学会做事,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立德树人永远是教育教学中的第一条。学生接受教育是精神陶冶下的成长,教育应当是业已成熟的精神唤起正在成长中的精神。缺少人文精神的教育,仅仅是在教知识,不是在育人,不是在培养有正确价值追求的人。

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无不在强调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先地位。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做人,主要依靠人文精神的教育。如果只是关注技能方面的成才,那就仅仅是在“制器”,“制出”的是掌握了“理性工具”“实践工具”而没有高尚精神的残缺的人、冷漠的人、只知赚钱的人。失去了人文精神家园的人,就成了失去社会方向的迷途羔羊。这样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上“单向度”的失误,而且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失误。

2.从“人的本质力量”与“教学内容”来看endprint

“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实践能力及改变世界的活动、思维能力及认识世界的活动、精神状态。精神状态既渗透于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活动之中,成为其导向和动力,同时也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要素,所谓精神世界、精神富有、精神享受即是其表征。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就不是具有完整的本质力量的人。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精神,是价值理性,引导着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沿着正确方向发挥作用,在健全人的本质力量中有其特殊作用。

学校教育是增强学生本质力量的奠基阶段,而课堂教学活动又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主要场所,因而教学内容应当全面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培养。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体现以下四方面的要求。一是理论知识的科学性,这是教学内容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在传承人类的科学知识,一节课如果理论知识出了差错,就从根本上失败了。二是理论基础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任何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都应当密切联系生活实践,以实践为基础理解知识,以实践为目的学习知识。三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教学应当通过探究式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想能力、想象力以及创新性思维。四是以人文精神为基调的“高尚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使三维目标得以全面贯彻。

3.从“人的交往方式”与“教学的组织过程”来看

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交往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表征,又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交往的内容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功利的,也可以是非功利的。交往的具体内容决定交往的具体方式,不同的交往内容有其相应的手段、方式。反过来,交往方式对交往内容的表达和实现,可以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在交往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凸显交往方式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同人类知识的结晶进行交往,是学生同人类的智慧进行交往。那些以各种符号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学习内容,都是人类精神生产的成果。学生学习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与历史上的人物对话。这是触动内心深处的精神交往,这种交往的引路人,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与人类精神交往的中介,通过师生的交往实现学生与人类精神的交往。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己就应当是文明的使者。教学活动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不仅在内容方面体现人文精神,而且其组织过程、方式方法,都应当体现出人文精神,甚至比与现在其他文明的交往更富有人文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文存在,所以课堂是人文存在的场域,是“人文场”,是人文精神滋养下的“知识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实现“心灵的沟通、人格的对话、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以自己的精神阳光去照亮学生的心灵。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

教学过程既是在演绎教师的智慧,又是在呈现教师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蕴含人文精神需要教师加强人文修养。

1.教师要有深层的国家观念和健康的职业心态

教师应该有深层次的国家观念,时刻牢记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当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应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引领学生理解和践行。

作为教师,也许生活和工作中会有种种不如意,但面对工作,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内心世界非常纯洁,不想“商场”、不求“官场”。对教学工作的纯情热爱,会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把“立德树人”时时刻刻牢记在心,落实于教学全过程。教师应有积极、阳光的心态,要克服种种困难,真正做到“有滋有味”地从事教学工作,倾注自己的感情,尽到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要精神饱满、经历充沛、情感专注。只有教师葆有真情,课堂才能涌动真情。

2.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效果,更影响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是构建师生关系的首要前提。只有学生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爱,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是法律、道德意义上的尊重,更是一种内在的心态,一种精神,表现在与学生交往的态度、言谈、举止中。教师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心灵深处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对学生的关心更是教师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学生感受到教师时时刻刻在关心自己,就会更加自尊、自信,并引导自己抵达精神家园。

3.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人文精神进行融合

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讲述知识,其实是将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我们对自己所教课程承载的文明成果越是敬仰,就越能够感染学生去尊重这样的文明成果。古希腊人把毕达哥拉斯定理称之为“百牛定理”,是因为当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一定理后,人们杀了一百头牛表示庆祝。我们今天学习这一定理,不应该有对人类文明的敬仰之情吗?这种敬仰之情,也是对学生无形的感染。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知识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比较容易做到,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结合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这个观点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二者结合的困難,但否定了能够结合是不妥的。结合的路径至少有两条,一是讲述科学发现的故事。科学知识是人们总结出来的。我们讲解知识的时候,也可以把人类探索知识的过程讲一讲。学习电磁感应定理的时候,说一说法拉第的故事,人文精神不就出来了吗?学习地理,为什么不可以把徐霞客的事迹揉进去呢?学习生物学,讲一讲达尔文、孟德尔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不可以吗?二是举例子要注意价值引领。科学知识多是事实叙事、事实判断,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价值叙事、价值判断。例如,为了讲清牛顿第二定律,就需要用生活中的例子。选例子,就涉及价值判断了。例子既是事实,又具有价值倾向,选择得当,就在“无形”中进行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J].当代教育科学,2003(24).

[作者:薛燕(1977-),女,河南武陟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张汉云(1937-),男,河南汤阴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教授。]

【责任编辑 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过程人文精神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