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以人为本
2017-10-27陈海艳
江苏省盐城中学始创于1927年,依托黄海之滨、东方湿地,仙鹤神鹿故乡和革命老区的独特优势,打造红色文化、古典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确立 “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为共和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陈海艳,江苏省盐城中学高级中学教师,工作以来在作文教学上颇有心得,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近年来一直参与学科不平衡学生的语文教学研究和提优工作的研究。
题目一
根据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干货”本指晒干、风干、烘干的果品,现多指挤去“水分”的精华。
它可以是古典名著的“精华本”,是百度每天推送的有效信息,有人说它体现了效率至上的社会风气;它可以是非套话、空话的承诺,有人说它反映了实干精神;它可以兑水后享用,以便被人们更好地吸收养分,有人说它应该回归湿润环境和原生状态。
【例文】
死去的玫瑰
花萌
“春天离开时/每朵花都很神奇/它们被水池留下/静静地变成了草莓”。
在顾城笔下,落花在流水中结出果实;在世人的眼中,挤去“水分”的才是精华。
有人说,“干货”盛行体现了效率至上的社会风气。错!他们用烈日杀死了玫瑰,还自以为完美地留住了玫瑰的香氛。
“干货”,装饰得再过华美,终竟不过是具尸体!
陶弘景有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山景如此,书籍、讯息亦是如此,没有攀登的脚印,兀地看“岭中白云”,哪里会有那一份惊喜和得到回报的慰藉与满足呢?对简·爱童年的不幸一无所知,又怎能体会“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这样勇敢、震撼人心的呐喊?木心先生曾这样评价《苔丝》:“苔丝吃过早饭后在田野里散步,田野、蓝天,没有目的,没有作用,但就好。”但在那些所谓的“干货”里,这一切纯净的透明的好,怕是要被当作水分挤掉的。
也难怪不少人说名著无趣老套,他们看的真的是名著吗?他们只看到了骨架,灵和肉都被当作水分删掉了,在哪里是传承,这分明是谋杀!
而人之所以迷恋“干货”,我想是由于惰性与前进的矛盾。正如《史学回忆录》中所说,人们总想听大家的想法、意见,以此取代自己的思考,这是一种惰性,不愿经历看似无用的过程,企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一步登天。可是没有经历成长的矮人何以欣赏高处的风景,当天鹅谈论飞行术,麻雀说何必那么麻烦,其实省略了过程的结论,哪怕再简明扼要都是一种浪费时间,因为你注定无法理解。因为那一份“上进”的学习的心,与其说是对知识真理的好奇与渴求,不如说是一张附庸风雅的面具。
翁贝托·埃科曾说:“昔人迷恋玫瑰芬芳,而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干货”,完好地保留了玫瑰之名,但终究没有了水分与活力。或许,人们心里不仅有惰性,还有的一份怯懦,对自己的判断与思考缺乏信心,不愿、不敢提出自我的见解。热爱玫瑰,却不敢亲自浇灌,却不敢亲手采撷,生怕被刺伤指尖,却忘了,没有刺的只能是死去的玫瑰。
若热爱,何必珍惜时间?用汗水浇灌,看死去的玫瑰静静地变成草莓。这不正是最有意义的事吗?
题目二
根据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下网络有句流行语:“如果有风,连猪都会飞。”
马云却说:“如果没有了风,猪摔得最惨。
【例文】
人生,莫役于物
李馨
孔子有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真正的君子可以驾驭外物,通过外物表现自己;而小人被外物奴役,一旦外物消失,便会像那只猪一样摔得鼻青脸肿。
诚然,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外力以达成目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大破曹操;中国园林建筑因地制宜,成就一番幽致情韵……莫不是通过借助外力。如果说这是“役物”,那便有更多的人“役于物”。
借助外物并不意味着一味依赖外物,过分依赖外界,只会丧失自己生命的主动权,将生命交付给他人,最终成为一个被外物支配的傀儡,毫无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苏格拉底说得简明扼要:“一无所需,最像神。”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滋味就在于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被物役,从而保持精神的自由。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王既无恒产又无妻室,全身心地沉浸在哲学的研究。由此可见,自觉地限制对外物的需求,可以使一个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追求純粹的理想,主动执掌生命蓬勃之帆,成就生命的闪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不同于猪有风就飞,无风便摔得粉身碎骨,大鹏鸟即使是风歇之时犹能振荡沧海,可见一个人的实力才是在环境变化时依然能够淡定的关键所在。更不要妄想奴役 一切超过自己能力的事物。
要想役物而不是役于物,就要提升自己的内在实力,沉静下来。有人说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就在于十年抄古碑。这位卓力风发的精神界战士若是没有十年的沉潜,内力的修炼,恐怕只会和那些在文坛上嘁嘁喳喳的作家们沦为一伍,中国便又少了一位璀璨的精神明星。
人应该注重的是提升自我,而不是绞尽脑汁地投机取巧;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妄想扶摇直上九万里。
人生在世,莫役于物。
(编辑:李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