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2016年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监测与分析

2017-10-27王冰

新农业 2017年8期

王冰

摘要:为了解辽宁省2016年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对辽宁省14个市的115个羊养殖场户进行了免疫抗体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3090份羊血清样品个体合格率80.84%,场合格率78.26%;对应的3090份眼鼻拭子样品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辽宁省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效果总体良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抗体监测;病原监测

小反刍兽疫(PPR)俗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主要感染山羊和绵羊等小反刍兽。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將小反刍兽疫列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1 942年本病首次在非洲科特迪瓦发生,我国西藏自治区2007年首次发生小反刍兽疫,2013年11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发生小反刍兽疫,造成了较大严重的经济损失。2014年3月辽宁省锦州市首次发生输入性小反刍兽疫。为有效控制防控小反刍兽疫,辽宁省在全省实施了小反刍兽疫的强制免疫。为掌握辖区内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实现《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提出的到2018年达到免疫无小反刍兽疫区标准的目标,辽宁省将小反刍兽疫纳入全省监测计划。2016年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4个市的115个养殖场户进行了监测。

1材料与方法

1.1抗体检测试剂

小反刍兽疫抗体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IDvet。

1.2病原检测试剂

小反刍兽疫病毒荧光RT PCR检测试剂盒,北京生科尚仪科技有限公司。

1.3样品

样品采集自辽宁省14个市的115个规模羊场及散养户,其中血清样品3090份,病原样品3090份,血清和病原样品均为一一对应。

2监测结果

2.1免疫抗体监测结果

2.1.1不同季度监测结果2016年,分4个季度共对115个养殖场户3090份羊血清样品进行了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监测,个体总合格率为80.84%,场总合格率78.26%(表1)。4个季度中,一季度个体合格率和场合格率均最低,四季度个体合格率和场合格率均最高(图1)。

2.1.2不同地区监测结果2016年,共对14个市的115个场开展了羊PPR免疫抗体监测。除个别市外,大多数市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均在70%以上;沈阳、鞍山、本溪、锦州的场点合格率达到了100%(表2、图2)。

2.1.3不同养殖类型监测结果2016年,在开展PPR免疫抗体监测的养殖类型中主要存在种羊场、商品羊场和散养户3种。从监测结果来看,三种养殖类型中,种羊场的羊PPR免疫抗体水平要高于商品羊场和散养户(表3)。

3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2016年辽宁省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高于70%,达到农业部规定的要求,可以对羊群产生免疫保护,病原学监测结果全部为阴性(表4),表明辽宁省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总体比较理想。

从4个季度的监测情况看,免疫抗体合格率呈现春、秋防后优于春、秋防前的趋势。目前,辽宁省羊的规模养殖场较少,在免疫上仍然多采取春、秋防集中免疫的方式进行,因此反映在抗体合格率上,春、秋防过后二、四季度的合格率要高于前一季度。

从不同地区的监测情况看,地区间免疫存在差异。个别区县出现免疫抗体不合格情况,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我国目前使用的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标注的免疫持续期长达36个月,而实际免疫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在3年内仅免疫1次不能保证免疫效果。二是不同地区防疫人员及养殖场户免疫意识和免疫操作水平存在差异。三是部分地区防疫人员及养殖场户对免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免疫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在新补栏羊的补免上缺乏及时性。

从不同养殖类型的监测情况看,种羊场的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要高于商品羊场和散养户。一方面是由于饲养环境和管理水平对羊群免疫效果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商品羊场和散养户羊的流动性要高于种羊场。

目前,免疫接种是阻止小反刍兽疫发生,减少病毒扩散及潜伏感染的最有效手段。免疫抗体合格率与疫苗、冷链系统、免疫操作、动物本身状况等多种因素相关,要进一步提高免疫合格率,还需从多方面优化,从而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关键要对免疫后的羊群进行定期抗体监测。一方面可以根据羊群免疫抗体水平的消涨情况来制定适合的免疫计划;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免疫效果的监测反映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评价免疫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此外,加强引种检疫、改善养殖环境、重视饲养管理也是远离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