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昭大姐的四个第一

2017-10-27谭安

百年潮 2017年10期
关键词:顺子大姐服装

丁酉年初三(2017年1月30日),我去北京协和医院给尊敬的李昭大姐拜年,但万万没想到,丁酉春节拜年,竟成了最后的告别。3月11日,噩耗传来,李昭大姐平静地走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轻工业部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中国服装》杂志社工作时,因为工作关系有幸结认李昭大姐,她给我留下平易近人、热心助人的第一印象。1986年遵照国务院决定,我所在的单位成建制从轻工业部划归纺织工业部,这样一来,我就和李昭大姐走到一条战壕里,共事30多年,我在她的带领下做了一点事情。她是我最好的恩师、效仿的楷模、学习的典范,真可谓高山仰止。李昭大姐,在我看来是一本厚厚的书,我阅读了30多年,耳濡目染,我的读书心得是,李昭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心胸开阔,可亲可敬可爱;二是敢为人先,求真求实求是。李昭大姐逝世后,悼念她的花如海洋,文若繁星,我这里只想写一写自己亲眼所见李昭大姐在纺织服装战线勉力而行的四个第一。

发起成立纺织服装业第一个协会组织

1984年7月,北京市服装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建立的第一个协会组织,是由李昭大姐发起的。

1983年,为了响应胡耀邦同志提出的干部年轻化号召,李昭带头提出退居二线,但李昭是位有事业心闲不住的老大姐,她一直在思考在二线干点什么好呢?1980年,李昭随中国妇女代表团访问日本,期间参观日本纺织业振兴会,坂仓常务副会长为她介绍了通过办协会推动纺织服装发展的经验,拨动了干了一辈子纺织的李昭大姐的心弦。

回国后,李昭安排翻译了日本协会的章程,组织了一个学习日本纺织业振兴会经验的座谈会,请来了服装企业和拉链、化妆品公司的代表,还特别邀请了我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夫人朱仲丽、驻美国大使韩叙夫人葛漪云、驻日本大使宋之光夫人李清出席。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胡耀邦同志带头穿西装,倡导美化人民生活,这只是眼下问题的一个侧面,实质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选在哪里的问题。胡耀邦同志突出抓振兴轻纺工业,就是“农轻重”大方略的“抓中间带两头”。轻纺工业需要农业提供材料,又反馈人民大众消费品,服装业是中国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户,积累资金,支持重工业,这其实是胡耀邦同志的经济方法论。最后,与会者一致认为,民间协会组织配合官方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是国际上成功经验,值得效仿。成立协会与时代大背景对接,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对号,建议北京尽早成立一个服装协会。

不久,李昭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段君毅汇报工作,谈到成立服装协会的事儿,她说:“我也觉得有道理,可以试试。”段书记听了李昭的汇报后,笑着说,原来你是有备而来呀,办个服装协会好,不变的是你的老本行,变的是由官方到民间。得到段书记的肯定后,李昭加快了筹建北京服装协会的步伐。协会成立后,李昭出面聘请李克瑜、袁杰英、谭安、陈富美、徐波波等一批服装界专家为顾问,为北京服装业献计献策。

北京服装协会成立的消息传开,许多省市登门取经,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服装协会。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李昭察觉到一个协会的局限性,各省市各有所长,如果能有一个方式取长补短,联动发展会更好,于是她便邀请了上海、安徽、广东、山西服装协会负责人进京一起座谈,探讨合作之道。李昭提出成立一个松散的省市协会联合会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最后商定:这个弹性松散的协会,名稱就叫全国省市服装行业协会联合会,是民间协会,实行轮流坐庄,不搞一言堂。在信息互通、经验交流、互通有无、拓展市场四方面开展活动。这是服装协会成立后的再创新。李昭常常请省市协会的同志到家里做客,自己也走出去搞调研。和她多有工作交集的上海服装协会秘书长徐秀清曾经说,李昭大姐靠她崇高的人格魅力,把35个会员单位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申请创办第一份服装专业报纸

1994年7月1日,《服装时报》在北京正式创刊,这既是中国服装行业的第一份专业报纸,也是第一份非官方的三家单位合办的报纸,这张报纸是李昭倡导发起创办的。

北京服装协会成立后,李昭在想,怎么能够兑现协会成立时提出的,传递服饰信息、引领服装潮流、弘扬服饰文化、服务推动服装行业发展的宗旨。她想起耀邦同志无论在战争年月,还是在建设时期,为打开工作局面总是先办刊物的经验。她让协会副秘书长冯卫国对全国服装行业主办的服装刊物进行调研,调研后发现,纺织服装系统已经有了三份刊物:北京服装研究所出版发行的《现代服装》,轻工业部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办的《中国服装》,经贸部办的《时装》,但是还没有一张服装报纸。李昭听后说:“咱们协会就来填补这个空白怎么样?”

办报的第一次申请报告送上去后被退了回来,理由是协会力量太单薄,不具备办报条件,况且没有可调剂的刊号。李昭派人找到了正在筹建中的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提出联合办报的建议,再次上报申请,申请又被退了回来,理由仍然是办报力量单薄,没有刊号。后来她又找到经济日报社合作办报,再一次申报,又被退了回来,理由是刊号停发,只减不增。李昭仍不死心,派协会副秘书长杜玉芬等工作人员经常登门催办,却一次次被“无刊号”堵回来。记得我和《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宋静存、北京服装协会副会长徐青伟等多次在李昭大姐家开会商量对策。李昭大姐鼓励我们说:“‘一刀切停发刊号是不合理的,服装行业是个大行业,应该有一张属于行业的报纸,我们办张专业报纸,填补空白的理由是站得住脚的。”纺织服装行业不少老同志都知道李昭办《服装时报》的决心,一贯平和的她曾说过一句狠话:“《服装时报》办不成我死不瞑目!”最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前前后后整整八年,刊号终于申请了下来。《服装时报》终于有了“户口”。有人戏称,一个刊号,抗战八年。

《服装时报》的刊号问题解决了,但北京市有关部门又主张北京市自己办,理由是:经济日报社和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是中央单位,运行头绪多,合作不便利。李昭得知情况后反问:一家是国家级的大报,一家是国家级的服装科研单位,怎么不能合作?改革开放与外国人都可以合资、合作,怎么自己国家的中央单位不能合作?李昭的话,解开了这个结。endprint

三家合作单位最后商定,成立领导机构社务委员会,一致推举李昭任社长,宋静存、谭安、徐青伟等任副社长,仲建春任总编辑,副总编辑由《经济日报》孙毅、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王晓梵担任。

李昭大姐告诉我们:“毛主席当年赞扬王国藩三条驴腿办合作社的穷棒子精神,我们是三条驴腿办报纸,要艰苦奋斗,锐意改革,办好《服装时报》。”《服装时报》正式出版发行的时间定在了7月1日,意在向党的生日献礼。刚刚组建的编辑部有二十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办公。大家干劲十足,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晚上,不管职务高低,总编辑、副总编辑带头干“全活”,包括装卸报纸物资,背着报纸四处分发。

1995年6月28日,在《服装时报》周年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赞扬《服装时报》办得有专业报特色,突出了服装已超越实用功能的文化性,读者喜欢看。李昭大姐总结:我们是三条驴腿办报,为国家争了点光,为行业填补了空白,给人民美的享受,这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八年奋斗的结果。我们要继往开来,再接再厉,为再创中华服饰文化辉煌而尽我们《服装时报》的一份应有的责任。

第一个提出“建设国际服装之都”的倡议

1986年2月上旬,“建设北京国际服装中心”的座谈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响亮打出“建设国际服装之都”旗号的。这份倡议是李昭第一个提出的。

“重振衣冠王国雄风,建设北京国际服装中心”是李昭的夙愿。她曾不止一次说:我国服装历史悠久,服饰文化灿烂辉煌。盛唐时长安成为世界交流中心,不就是世界服装中心吗?近代我们虽然落伍了,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纺织服装业正在起步,人们的衣着也有变化。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应该有当仁不让的勇气,亮出建设国际服装中心的旗号,团结各方面力量,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儿,一步步走向既定的宏大目标。她的倡议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认同。

1980年,她出访日本,与我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郭平坦夫人陈富美交流得十分投机。陈富美是一位知名设计师,李昭特别嘱咐陈富美,多接触日本服装界的人士,争取他们到中国来,到北京参观访问。陈富美登门拜访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小筱顺子,反复向其做工作,小筱顺子1982年来北京参观,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兴趣,她还在王府井买了一件大号中山装,当场试穿。法国知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北京举办时装展示会引起的轰动效应,也促使小筱顺子产生了到北京举办专场时装展示会的念头。李昭得知这个信息,马上以她的名义正式向小筱顺子发出来京做专场服装展示的邀请函。1985年5月15日,小筱顺子前卫的宇宙系列时装展示会在北京饭店举行,这是继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之后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场高层次的外国服饰展演交流活动。结束后,李昭登台向小筱顺子表示祝贺,之后还设宴款待小筱顺子,并向其赠送了一件由陈富美设计制作的黑色龙凤绣旗袍。小筱顺子特别珍爱李昭相赠的这袭旗袍,此后她在世界各地多个场合,穿它展示风采。这场时装展示会后,小筱顺子成了中国的常客,先后来华20多次。她与北京市服装公司和北京市服装研究所合作,在珠市口开设了柜台、设计、价格“三开放”的专卖店。李昭亲自造访门店,赞扬这是改革开放一朵示范花朵。

有了小筱顺子的示范,接下来,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君岛一郎、桂由美、森英惠相继来京展演,李昭要求我方人员全面配合,做好细节,确保演出成功。每一场表演,李昭均亲自到场观看,深深地打动了日本友人。

改革开放后,北京服装服饰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深深地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1995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联合国成立50周年,决定举办“21世纪服装设计大赛”,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89个国家的1905名青年的踊跃响应,最终来自28个国家的50名年轻的设计新秀获奖,来自我国北京的肖渝、上海的钱欣榜上有名。结果公布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50名获奖者作品会陆续在巴黎、纽约、北京、东京巡回展出。北京能获得青睐,我作为这次大赛的评委高兴之余也很感意外。当时我反复核实这个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明确回答是:北京“在时尚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北京将成为世界服装中心”。当我去邀请李昭大姐出席在国家博物馆的北京巡回展开幕式及相关活动时,她脸上露出激动灿烂的笑容,连忙说:“去,我一定去,这是难得的历史机会。”开幕当日,天公不作美,李昭大姐冒雨准时出席,并饶有兴趣地仔细观赏每一件作品。参观结束后,她紧握着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程来京出席北京巡回展的助理总干事的手说:“谢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北京的信任,给北京的殊荣。我们知道自己的差距,定会继续加倍努力。”

后来,李昭建议将“北京国际服装中心”的提法改成“北京国际服装之都”,这样更便于与国际接轨,向巴黎、米兰等国际时装之都学习、交流、合作,她的建议得到了北京市领导的赞许。2004年举行了北京服装协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就被确定为“怎样进一步加强建设北京国际服装之都的力度”,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陆昊、老市长焦若愚等争先恐后建言献策,会议开得十分热烈。就在这次会上,李昭主动卸任北京服装协会会长,由北京市经委常务副主任徐和谊、北京市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培华接任。她一再叮嘱两位新会长:协会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无论如何要抓住重点,抓住纲,纲举目张,事半功倍,这个纲就是建设北京国际服装之都。徐和谊和张培华始终牢记李昭的殷切厚望,踏实苦干,不辱使命,2005年,按照李昭名誉会长的“增强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力度”的要求,提出中国纺织联合会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北京时装之都的建议,两个上级机关达成共识,于是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2005年共建北京时装之都大型系列活动。此后,在更大范围汇集力量,北京国际时装之都的建设一直在稳步前进。

第一个提出“建设服装专业会馆”蓝图

1999年初,李昭提出了建设“21世纪中国服装会馆”的构想,如果建成,这将是中国第一个服装专业会馆。

李昭经常说,我们中国人穿衣服,不能一味强调穿老祖宗的衣服,或者一味模仿西方的舶来品,两种偏向都要不得。中国服装的风格,既要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又要开与时俱进的花,这样才能在世界上站得住、走得远。承担这个光荣使命,要靠全体服装人,但主角是设计师。培养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队伍是头等大事儿。经过几年的观察思考,她酝酿了一个美好的构想:在北京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宽松自由、设施完善的创作园地,为培养年轻设计师服务。对于会馆名称,李昭特别强调要冠以“21世纪”字样。她将会馆建设看成是建设北京服装之都的一个基础工程项目。尽管会馆规划建在北京,李昭特别强调,会馆面向全国是它的一条基本义务,她广泛联系全国服装界人士,见到京外的设计师就主动约请他们等会馆建成后,进京一起为振兴中国服装大业有所作为,重庆的梁明玉对李昭曾经向她发出的邀约至今仍记忆犹新。

李昭亲自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组织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徐志坚、我、中国工业联合会行业部部长赵纯生等,具体策划框架思路。思路确定后,她向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当面做了汇报。百发副市长很赞赏这个构想,支持从北京市柳荫公园的一角挤出一块地供建设会馆之用。因为这个项目的名称有“中国”两字,按规定需经国务院批准,为争取获得批准,李昭大姐求助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的支持,她让我代拟了给瑞环同志的信,然后她亲自反复推敲修改,瑞环同志也认可了此事。可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没有进行下来。李昭大姐虽十分遗憾也十分冷静,她对我说:“谭安同志啊,这个项目没有拿下来,的确很无奈,也很遗憾。仔细想想呀,人一生总会有点遗憾。”

回顾李昭大姐的四个第一,集中地表现了她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百折不挠的韧性、敢为人先的勇气、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李昭大姐的一生是壮美的一生,是无私无愧的一生。件件往事,令人荡气回肠,一言一行,令人回味无穷。(编辑 杨琳)

作者:中华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

原副會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顺子大姐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臭大姐,香大姐
十大姐随想
账本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当“大姐”遭遇“打劫”
黍地里的秘密
整改
“老兵”大姐:程玉玲
慈善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