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之迷失与回归
2017-10-27夏小书
摘 要 教师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存在个体差异,于是部分教师迷失了教育目的,分辨不清教育真正追寻的方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教育评估存在实然和应然的矛盾,教师教育中缺乏理念培养,市场现实需求诱惑。为了推动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回归本真,就必须保证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回归教育本质、完善发展性教育评价、教师教育中帮助教师树立本真理念以及合理引导市场需求。
关键词 教师 教育目的观 迷失 回归
教育目的观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1]。教师教育目的观则是指教师对人的培养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指导着教师教育活动的实践走向,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目的观以及未来的发展。在我国,不同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各有差异,甚至出现了教育目的观迷失的现象,这不仅会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性矛盾与错位,还可能误导学生的学习目的观与价值观。基于此,笔者在分析现象与症结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目的观返璞归真的基本路径。
一、现实观照: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之迷失
教育史上对教育目的观的分类有所差异,有的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将其分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此种分类中“文化”“生活”与“个人”“社会”存在内容的重合;也有的基于三大文化思潮,将教育目的观划分为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人文科学主义,此种分类是基于不同时期的划分,而非基于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划分。因此本文并未根据以上两种已有的分类对当下的教师教育目的观进行划分,而是基于教师价值追求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学生发展阶段长短的不同,将教师教育目的观分为“鼠目寸光”型、“指日可待”型、“高瞻远瞩”型三种。
1.“鼠目寸光”型教育目的观
所谓鼠目寸光,是指目光短浅,缺乏远见。“鼠目寸光”型教育目的观是教师以眼前利益为导向,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学生升学后、毕业后的发展,仅根据学生短期的成绩,如月考成绩、半期成绩、期末成绩、中高考成绩等,来评判其学习的质量。
当前,我国有此教育目的观的教师可谓数不胜数。这样的教师着重关注成绩和升学率,由此产生一种应试的心态。他们执着于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即“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样的方式教的主要是知识点,而不是文化。在这类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可能更善于背书,而非理解书,只会机械记忆,却忽略文化的本质。这不仅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并且知识点易于快速遗忘,也可能使学生产生为考试而学的心态,甚至形成没有考试就没有学习动力的现象。虽然教育应该讲求效率,但只关注短期成效而忽视学生未来的生长,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展教育工作,实在难以达到“百年树人”之长远利益。
2.“指日可待”型教育目的观
所谓指日可待,表示能指出日期,为期不远。“指日可待”型教育目的观即教师关注学生较长期的发展成效,以学生的就业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
这一观念指导下的教师往往将当下学习的努力程度与未来工作的优越程度捆綁在一起,告诉学生当下的奋斗能换来以后轻松且高薪的工作。这些教师如此激励学生学习的方式看似蕴含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哲理,但教育与就业并非直接因果关系,因而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现实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努力的学生并未找到高薪工作的情况,或者可能出现努力的学生即使薪资如意,却并不轻松的情况。于是职场中的一些人就会抱怨小时候老师都是在“撒谎”。曾经听到一位教师以“从小不学好,长大卖烧烤”的幽默言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就业形势日益艰巨与复杂的当下,这样的教育目的观虽然与现实紧密契合,但也可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是为了找好工作”的学习动机,甚至形成找到工作后就不用努力学习的极端思想。这些为孩子“饭碗”考虑的教师群体虽然不是鼠目寸光地追求教育的短期成效,且考虑得较为长远,但这毕竟缺乏对个体更长远的人生规划,因而并非教育的终极追求,更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3.“高瞻远瞩”型教育目的观
所谓高瞻远瞩,是指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型教育目的观指教师以远大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发展与生长,帮助学生追求尊严、幸福与自由。此观念的特点是关注未来可持续发展,如个体的生长、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进步等等。
教师群体中,也不乏战略眼光如此长远者,他们追求的教育既能开发个体内部的潜能,又能推动民族长远的发展,还能保证整个人类长久的延续。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为学生多样发展提供可能;不仅自己胸怀学生与国家,更要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与格局。这样的教师,是真正坚持教育本质的教育者。他们培养的学生,才是具有文化基础、能自主发展并参与社会的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
二、究根问底:教师的教育目的观迷失之归因
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之迷失实质上是理想型育人观与功利性育人观在学校教育中碰撞出现的矛盾,产生的原因既有教师自身方面的,也有外部理论与现实方面的。
1.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目的观的影响
由于每位教师教育价值观不同,因此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也就不同,于是不同的教师对教育的追求具有差异性认识。在一些教师看来,教育是为升学服务的,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得名校的“入场券”。这一工具理性主义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为考试而教、为升学而教、为高分而教的教育目的观,而如此教育目的观引导下的学生不得不被题海所绑架,最终可能将成为只会做题却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懂情感交流的书呆子。这样的教育有悖于学生的身心成长,忽略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探究。另一些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中,根深蒂固有着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这种以经验主义为导向的价值观对教师的教育目的观也有深刻影响。于是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目的观也应运而生。此种目的观指导下的学生可能产生功利思想,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并且在时代飞速发展、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此种教育目的观易于将学生导向不真实的经验世界中,这显然缺乏时代的导向以及长远的教育眼光。endprint
2.教育评估存有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各地对教育质量评估也在不断探索与完善。2014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将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学业负担这五项纳入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2]。同年提出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也十分注重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考察[3]。这是教育评估的应然状态。
然而实然状态下,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进行评估的倾向并未得到扭转,因为这是教育管理者最显性的政绩标榜方式,是学校成为“名校”的标杆,是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佳证明。于是,绝大多数教师对考试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他们对学生成绩与升学率投入如此多的关注,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而在于这能够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正如新华网的一则报道,某县将“考上一个清华北大奖励50万元”的政策写入政府报告,其中录取的学生可获10万元,初中母校可获5万元,其余由高中学校教师分配[4]。利益不仅仅外显于经济方面的,还较隐性地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培养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获得额外照顾,同时也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正因为教育评估中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冲突,许多教师也开始困惑,到底应追求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还是追求学生多元潜能的发展。
3.教师教育中缺乏理念培养
教师教育是之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统一,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大”教育[5]。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对教师的培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提高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和学历达标的培训活动;二是教师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通过反思、建立档案、同行交流、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的技巧[6]。可见,教师教育的培训内容中,极其缺乏的是教育理念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或管理策略等,都属于技术型培训,这虽然有利于教师基本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更有效地开展课程以及进行班级管理,但是,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缺乏或偏离教育的本真,教师所使用的教学策略自然也会偏向。正如顾明远先生提到的,我国很多教师的教育思想还是陈旧落后的,因此转变观念对中国教师来讲是最最重要的[7]。正因为缺乏教育理念培养,因此,教师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等也不够明晰,这就造成了教师教育目的观的迷失。
4.市场现实需求的诱惑
教师群体中,也有追求学生事业成功者。他们为学生就业着想,更多的原因来自于市场的现实压力。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家长自然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存问题——就业。并且,一些家长以自己的人生遗憾和人生理想引导孩子,于是,不同境遇下的家长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家境贫寒者期待教育帮助孩子变得富裕;不通文墨者期待教育帮助孩子变得博学;金玉满堂者期待教育帮助孩子变得儒雅。而无论家长有何种的人生遗憾或人生理想,弥补或实现的最终途径都指向就业。例如,众多家长在高校招生咨询会上,最为关心的是各专业的就业前景,因为他们期待孩子毕业时能找个好工作[8]。
一些教师受到家长需求的影响,也盲目跟风地追求就业率,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获得一份好工作。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将孩子放在“模具”里,将其培养成家长或社会所期望的样子,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兴趣,这是不利于学生长远自由发展的。
三、正本清源:教师的本真教育目的观之回归
教师教育目的观的树立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如若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处于矛盾状态或断层状态,就会导致教育实践的偏向,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混乱。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目的观迷失的现状,必须从加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回归、完善教育评估、改革教师教育、引导教育市场等方面予以跟进,帮助教师树立本真的教育理念。
1.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整个教育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看法和观念,它对其他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与其他教育观念一起规范着、指导着或调节着人们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其教育目的观,只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回归教育本质,其教育目的观才能返璞归真。因此,无论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还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在职教师,都应学习和领悟教育的本质,并将其内化于心,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开展具体的实践工作。
教师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理解教育的本质,进而从人类、民族、个体的角度思考教育的本质。首先,教育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自身延续的需要,因此,教育的终极价值应指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人类在掌握基本生存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家园。其次,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教育是为一定的国家或一定的民族服务的,因此,教育理念必须指向民族的兴旺与国家的昌盛。教育是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它能为国家或民族提供科学技术与人才,从而推动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最后,教育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其教育对象是个体的人,因此教育的价值应回归个体的发展,更确切地说是开启人的主体潜能。马克思提出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其中“全面发展”则是指“人的完整的内在本质属性的多方面的自由的充分發挥”[9]。只有个体内在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发展。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当今教师对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都将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导向。因此,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育本质出发,深谋远虑地从人类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的视角出发,谋求人类持续发展之大功与大利。
2.发展性教育评价保障教育目的观的回归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衡量教育过程或结果好坏的标准,对教育教学工作者具有导向与指导作用。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更强调教育结果,更准确地说,是眼下的结果,而非长远的结果,如地方政府的业绩、学校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这就导致教育主体以眼前结果为目标开展工作,而忽视学生长远的发展。endprint
发展性教育评价从长远视角出发,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生长、教师的提高以及学校的美誉,这一视角正好与教育本质契合。因此,可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推动教师教育目的观回归教育本质。在这一评价模式下,我们对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既要看阶段性成效,更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例如,可从学生的就业率、入职后的收入、闲暇时间的多少、闲暇时间的自我发展情况、潜能的发挥情况以及生活的幸福指数等方面对学生整个生命形态进行评价,还可从人才对国家的贡献率、对人类发展贡献的大小等方面进行更为宏观的评价。教育评估的标准不应仅仅从微观层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更应从中观甚至宏观的视角,或从高瞻远瞩的战略高度来进行。因而,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标准既应保证个体潜能的发挥以及生命形态的完美,还应站在民族进步与人类延续的高度,真正追求个体、国家、人类的长足发展。
3.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本真的教育理念
本真的教育理念不应该只着眼于学生的成绩或文凭,而应该以长远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类似于终身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最终使孩子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引导孩子实现生命之绽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其言行可能影响学生一生,而教师的言行是以其教育目的观为指导,教育目的观又属于教育理念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中,就应该帮助教师树立本真的教育理念,深刻认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谋求个体、国家、人类的长远发展。例如,应使教师学会不断反思与追问:教师为何而教,是为自我的生存还是为学生的发展?学生为何而学,是为迎合老师和家长还是为自己生命的完满?以何种方式能有效开发学生潜能?如果一位教师这些问题没弄明白,其教育活动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与方向,如若真是如此,这样的教师即便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技能与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可能把学生当成机器而非人,亦或是把教育当成“饭碗”而非事业,这将与我们的教育本质南辕北辙。
4.合理引导市场需求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市场更为强调教育的经济学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哲学价值。正因如此,统治着现代教育的不是生命价值,而是工商精神,不是对生命的沉思,而是血淋淋的成功[10]。这难免会误导市场对教育的需求。因而,合理引导市场需求,势在必行。具体而言,社区可通过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学校可通过与家长的单独沟通或家长会,社会传媒可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观念,逐步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独特性。使他们明白,学生接受教育,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将其改造为被社会所承认的有用的或成功的人,更要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真正达到生命的绽放。只有家长或市场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才能对教育产生新的合理性需要。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项见效虽慢但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业,教师不能只通过眼前利益来看待教育事业,而应回归本真的教育目的——既应明确阶段性目标,也应铭记教育的终极追求,并将二者结合。以长远的战略视角帮助学生挖掘潜能,进而谋求民族的兴旺与人类的福祉。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EB/OL].(2014-03-28).[2016-12-28].http://www.eachina.org.cn/cer/xxzx/ff80808144dca6cd014507391c6c0087.htm.
[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EB/OL].(2014-12-10).[2016-12-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412/181667.html.
[4]考上清華北大奖励50万升学率把教育彻底逼疯[EB/OL].(2016-08-05)[2016-10-27].http://edu.qq.com/a/20160805/020800.htm.
[5] 周洪宇.教师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朱新卓.本真的教育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7] 邱超.中国教师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顾明远教授访谈[J].教师教育研究,2014(1).
[8]家长关注“就业”学生看重“兴趣”[EB/OL].(2014-06-11)[2016-10-27].http://news.sina.comcn/o/2014-06-11/034030334815.shtml.
[9] 于建福.人的本质与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10] 高伟.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夏小书(1989-),女,重庆沙坪坝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