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基础教育不要人云亦云

2017-10-26李美荣

江西教育B 2017年9期
关键词:幸福感教育学生

李美荣

前不久,看到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篇文章《退休后我终于明白了教育是怎么回事》,文中满含无奈、内疚、悔恨:“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个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不会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显然,这是于老师退休后对教育生涯的一次深刻反省。而作为他的同行,因为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三十年的经历,加之见证过于老师当年受全国各地教育专家及一线老师推崇和仰慕的风采,我读了他这段话却颇有几分伤感。

是的,现在很多媒体和大众都在批评基础教育,诸如:多年来,那些施教者在忙着传播知识文化技术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做的是大众教育,关注的却是少部分人群;中小学校貌似在培养“精英”,实则在培养“愚昧、迎合、精明、自私”的群体……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长期兢兢业业,付出这么多的辛苦和心血,换来的却是这么多的不满意?

我们真的错了吗?

回顾中国教育走过的历程,可以这么说,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的近40年里,国家的教育目标更突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即:教育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学校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厦上一颗颗合格的螺丝钉。而教育为公民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却成为了附属品,为国家发展的需要做了让步。

于永正老师从教的辉煌期,正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国家正处于大力发展经济赶超发达国家的时期,需要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采用的是统一的被称为“普鲁士教育体系”的教育模式:在长达40~45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授,学生负责听记。这种授课方式虽然传统,但也是培养大批人才的有效方式;为了提高学习成效,教师既传授知识也传授技能,更强调集体也没放弃个体;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要花很长的时间加倍努力学习。而国家评价选拔人才的标尺是统一的,也是唯一的,那就是高考。家长对孩子的期许明确一致——考上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教师为了完成国家使命、家长夙愿,除了努力钻研教材教法,还要加班加点,无偿给学生辅导、补课。

教育永远带着时代的烙印,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时代和教育。尽管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时代的基础教育确实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今天我国取得的巨大发展和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今中国,生产力发展迅速,国力变得强大,人民变得富有,民众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部分人采取了“指责”的方式来表达对基础教育功能全面化的诉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充分理解和支持。只是在“指责”的群体中,不乏所谓的精英和专家,这就让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们有些不能释怀。“人才”出现问题,难道都是基础教育的错?基础教育的存在形式可分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国家的宏观政策可视作宏观层次;学校作为中观层次,但学校层面的基础教育是受制于宏观层次的;家庭可视为微观层次,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推手。处在学校层面的我们不回避基础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但也无法承载所有的苛责。

如果说过去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有遗憾的话,现今时代则正是实现基础教育功能“双翅腾飞”的黄金期。我们不要谩骂指责,也不要内疚悔恨,要的是思考和行动!

基础教育要顺应经济的发展,要体现幸福感教育理念。2015年,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发展空间广阔,高考也不再成为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唯一的“独木桥”。在这种背景下,基础教育应该更多地注入幸福感理念,包括追求理想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人际和谐的幸福感、人与自然和谐的幸福感……让学生在追求人生幸福感的过程中,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

今天,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改变了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面对这些变化和冲击,我们要采取积极行动。一是破除一切有悖教育两大功能的法规和评价机制,确立有助于人性成长的教育宗旨。如决策层可从“人性特点、幸福情感、未来素养”几方面去重新审订教育方针,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不再以“考试成绩排名”来衡量办学水平(现在不少地方还盛行此策)。二要加强引导社会、家庭对教育形成正确认识,形成教育合力。如在全体家长中开展“生命、生活、生死”思想大讨论,引导家长正确理解“生命”内涵,从而尊重每个生命个体,支持和帮助教育走上回归本源之路。三是各级各类学校要重新思考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并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活动方案和管理体制。

最后,我想以叶澜教授的一段话与基础教育工作者共勉: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尤其是处于领导岗位的教育管理人员,应具备这种教育相对独立、教育应主动向社会提出合理要求的职业意识,只有具有这样意识的人,在处理教育的两大功能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才不会出现盲目跟风、左右摇摆的状态。

(作者单位: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幸福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题解教育『三问』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