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风暴》遇冷,气候大片退潮

2017-10-26陈文

环球时报 2017-10-26
关键词:北美风暴气候

本报特约记者 陈文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造成的灾难成就了许多经典电影,折射出人类对极端气候的日益关注。然而,《全球风暴》正在北美遭遇一场票房寒流。20日在北美上映首周末票房只有1330万美元,全球也仅为4960万美元。这部投入巨资的好莱坞特效大片在北美票房失利,反映出观众对气候灾难片除视觉冲击外更高的追求。

“天灾大成”未撑起北美票房

《全球风暴》并不能被简单归类为传统好莱坞气候灾难片,导演迪安·德夫林试图在影片中“集自然灾害之大成”。故事中,未来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威力巨大的气象卫星网络控制全球气候,但本该保护地球的系统反而攻击地球,人类已知的几乎所有气象灾害轮番登场,各大国际城市被摧毁的场景,持续制造出天崩地裂的宏大视觉效果。影片还加入新颖的政治惊悚片元素:美国政府高层钩心斗角直接关系到风暴背后的阴谋。

阵容上,《全球风暴》也向国际化发展,除好莱坞明星杰拉德·巴特勒、吉姆·斯特吉斯外,影片还引入香港明星吴彦祖扮演香港监管员。其他还有罗马尼亚的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墨西哥的艾赫尼奥·德伯兹,埃及的阿莫尔·瓦科德,与尼日利亚的阿德佩罗·奥杜耶等国际著名演员。

由于补拍等多种原因,《全球风暴》制作投资达到1.2亿美元。但作为近年来好莱坞规模最大的灾难片之一,影片却并未收获一边倒的好评,烂番茄新鲜度只有13%,均分3.5分,在IMDb平台也只有5.8分。从评价看,好评主要集中在毁天灭地的特效场面、吴彦祖等明星的出彩演出。北美票房分析师认为,除缺乏创意的剧情、频繁换档造成的损失之外,影片在北美遭遇票房失利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北美观众整体已对气候灾难片审美疲劳。

气候灾难片的潮起潮落

《全球风暴》仅仅只是近年来气候灾难片在北美市场退潮的一个缩影:从《龙卷风》到《后天》(右上)《2012》(右下),气候灾难片一度成为北美电影市场的热门类型,这些投资巨大的影片往往从环境入手,凭借酷炫的动作场面,华丽的视觉特效,以及一些基本的剧情套路,彰显出宣传环保的主题,并一度成为好莱坞特效大片征服全球市场的招牌产品。

气候灾难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出现在1990年代中后期。电影计算机特效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制片方在《龙卷风》中首次见识到特效席卷票房的能力。进入2010年代后,随着特效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全球极端气候的持续出现,《后天》《2012》等更全球化、场面更震撼的气候灾难片缔造出同类影片的第二个黄金期。这些影片帮助好莱坞建立起全球票房统治地位,但对于率先领略特效大片的北美观众来说,审美疲劳也比海外市场观众来得更早一些。

影评人指出,《2012》后,已上映的好莱坞气候灾难片里,没有哪部可以进入“全球爆款”行列,口碑也没有太亮眼的表现。当特效发达到一定阶段,故事和表现手法雷同已经成为这种类型片无法回避的一大症结。同时,主创为避免过度依赖视觉,常常刻意在电影中加入亲情、政治惊悚等多种元素,但这种尝试并非每次都能获得成功。影迷早已总结出“总有地标被摧毁、总有炮灰来催泪”等灾难片套路。

中国市场仍可依赖

北美之外,气候灾难片在中国乃至全球仍有极大市场空间,不少观众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仍在上升。《生死时速》导演简·德·邦特执导的《龙卷风》1996年上映时,全球票房 4.94亿美元中,美国以外地区占比只有51%。但近几年的灾难大片《后天》等,影片北美票房占比不断下降,海外票房占比已经提升到60%以上,特别是中国元素明显的《2012》全球票房7.69亿美元,美国以外票房占比更是达到了78.4%。2015年上映、巨石强森出演的《末日坍塌》全球票房4.73亿美元,北美票房仅过亿美元,中国市场票房则超过5亿元人民币。

显然,与北美市场寒流形成对照的是,气候灾难片在北美外的电影市场热度不减,这常被看做是好莱坞近年来全球化战略的胜利,但也体现这些地区观众对该类型题材关注度增加。在中国,气候灾难片愈发符合主流观众的观影口味:既体验特效营造的灾难场景,又完成对环境生态问题的集体反思。▲

猜你喜欢

北美风暴气候
Training grizzlies训练灰熊
脑风暴大挑战
泽西风暴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帮助红尾鸢回家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北美星鸦知道松子藏在哪儿
头脑风暴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