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撰写:如何把确凿的史实表述得更准确
——从所阅的两轮志书之“表述失实句”谈起
2017-10-26张福平
张福平
(宾县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宾县 150400)
方志撰写:如何把确凿的史实表述得更准确
——从所阅的两轮志书之“表述失实句”谈起
张福平
(宾县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宾县 150400)
志书史实失真,有时是编纂者的文字表述能力低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本文仅就如何把确凿的史实表述的准确无误,提出解决办法:在编写过程中,避免形体相近字词的误写,使表述更符合历史;可使用一些含糊词语或修饰语,使表述更贴近历史;选择好恰当的字词,使表述符合历史;慎重使用“借代”修辞,使表述更符合历史。
方志;撰写;史实;表述;准确
方志,要求资料的准确性,然而无论是首轮出版的方志,亦或是二轮已经出版的方志,回头看一下,资料不准确(也可称为史实失真)的问题,几乎是每部志书都存在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想:资料不准确,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编纂者本身对资料(史实)掌握、考证的不够详实准确(有的史实想把握、考证详实准确也是很难的),所以说,此种情况下,出现资料(史实)不准确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资料(史实)原本就是清楚、准确、无误的,但是,在编纂过程中,由于编纂者的文字表述能力低等诸多因素而造成的资料(史实)不详实准确(暂且称此类句为“表述失实句”)。
本文仅就如何才能把确凿的史实表述得详实准确或更加贴近史实,谈点拙见,以求志界共赢,并从两轮所阅志书之“表述失实句”谈起:
——首轮《某某县志·大事记》:“1950年12月下旬,组织1359名志愿担架队赴朝,1951年未完成任务归来,大队政委李某某,大队长黄某某”。从其勘误表中,我知道这是个“表述失实句”,其史实是准确无争议的:1950年,12月下旬,县委组织1359名志愿者组成赴朝担架队,1951年末,完成任务归来,大队长叫黄某某,政委叫李某某。在编纂中,把一个“末”字,弄成“未”字,使原本确凿的史实,弄得失实了。举例也应无独有偶,二轮《某某区志》:“1993年2月17——19日,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补选朱xx为区长,徐xx、刘五芝为省人大代表,选举陈xx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也是个“表述失实句”,是在编纂过程中把“刘玉芝”之“玉”误弄成“五”,于是确凿的史实便失实了。
从上述两“表述失实句”看,在方志编纂过程中,要格外留心形体相近或相似的字、词,因为形体相似或相近,误写的几率就相对高一些,进而史实失实的可能性就更大些;另外,也要格外留心同音不同字、词的误写的发生。还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址及阿拉白数字也是重点要核实的。
二轮《某某市志·人民生活》:“……外出,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均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常年吃的是大米、白面,青菜,鸡、鱼、肉、蛋不断。穿着入时新颖,每个人均有几套衣服,随时替换,再也看不见穿戴补丁的衣服了,男女均穿军靴警钩……”。——对于此段叙述,我还是通过不同渠道做过认真的调查:2005年(二轮志书下限年份),该市的人们出行(指市内出行,非指长途公共汽车远行)有自驾车的,有骑摩托车的,还有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甚或还有步行的,当然了乘公交车,打出租车是很常见的大多数人的首选。所以说,关于市内出行的表述是极不准确的,也就是失实的记述;其次说吃的史实吧,据了解:2005年(二轮志书下限年份)该市人的餐桌主食不仅仅是大米、白面。为健康而“吃”,人们更注重玉米、小米,其他杂粮等“粗粮”的摄入,所以说,“常年吃大米、白面”一说,有失偏颇,也可以说,表述失实;再说穿戴的史实:2005年(二轮志书下限年份)时候,大家目睹的路人就有没穿军靴警钩的,且不论是买不起还是不喜欢,我可以武断地说,该市也不是人人都穿警钩军靴的。所以说,关于穿戴的史实之表述同样是失实的。
方志编纂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切忌使用一些含糊的、不准确的言词或字眼,是为了表述更加准确。但我认为这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使用了含糊的词语反而会使表述能够更贴近史实,那么,我们就还是应该使用一些含糊的词语的。如,本例文可改为:外出,无论年轻还是年老,大多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常年吃的是以大米、白面为主,青菜,鸡、鱼、肉、蛋,如果想吃,就不会间断;穿着入时新颖,相当数量的人均有几套衣服,可以随时更换,几乎看不见穿戴补丁衣服的人了,部分男女以穿军靴警钩为荣。这里用了“大多”“为主”“相当数量”“几乎”“部分”等含糊词语,使表述更贴近史实。
二轮《某某市志·公安(卷)》:“1986年,贯彻‘治安管理从严’的方针,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查处治安案件”。对此表述,我曾查阅过相关文件资料,“治安管理从严”的方针,是在1986年前就已经是执行着的,此引文给我的感觉是:“治安管理从严”始于1986年,所以说,该表述是失实的,应该改写为:1986年,继续贯彻“治安管理从严”的方针,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查处治安案件;二轮《某某市志·人民生活(卷)》:“……唐装盛行……”。关于“着唐装”一事,当年,受某电视连续剧的影响等因素,社会上少部分人,着上了“唐装”(一种衣服的别称),以社会闲散人员、商人居多,机关干部或教师很少着此装,用“盛行”一词来表述“唐装”,是失实的。我认为应改为:“唐装点缀”为好。如此,能更贴近史实一些。
其实,要想把确凿的史实表述得准确或更贴近史实,选择准确的词语或字眼是很关键的,至于如何选择准确的词语,编纂者的责任心和语言驾驭能力均很重要。有时还要加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的词语,才能把史实表述得准确无误或更贴近史实。
首轮《某某县志·地理(篇)·灾异(节)》:“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xx厅(清朝时期的行政设置之一种)发大水”。据我了解:当年,xx厅地域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122.5公里,面积25102.5平方公里。如此广阔的疆域怎能同时发大水?毫无疑问,表述失实了。
借代就是换一个说法,换一个名称。这是一种借用同本来事物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本来事物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本来事物叫做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另一种事物叫借体。本体与借体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同时又互相替代的关系。这里是用xx厅代替xx厅衙署或厅城,这种概念上的置换,便导致表述失实了。所以说,要慎重使用借代之修辞手法,免得表述失实等错误的发生。
以上所云,是笔者对“表述失实句”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的点滴体会,不一定很准确,甚至有遗漏,仅供修志同仁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