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村民身边的“亲人书记”
2017-10-25陈荟竹杨滔
陈荟竹 杨滔
董春容,女,汉族,1975年6月出生,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夹江县青州乡建国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被四川省委组织部表彰为“四川省抗洪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分别被中共夹江县委、青州乡党委表扬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
夹江县青州乡建国村村支书董春容守护这片她放不下的土地已近20年。1998年,23岁的董春容从夹江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毕业后,便扎根建国村工作。董春容个子瘦小,皮肤晒得黝黑,说话做事却自带一股韧劲儿。
这20年里,常有人问她,“日夜在田间地头奔波,为村民付出这么多,值得吗?”董春容笑着反问,“我生在建国村,长在建国村,我同建国村的老百姓就是一家人,为家人服务你觉得值不值?”
风雨中的守候:
全村人,一个都不能少
7月雨季,乐山进入主汛期,雨水连绵不断。每年汛期董春容都觉得肩头的担子沉重,“全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勘察了一遍又一遍,防汛抗灾方案也修改了许多次。”
9月18日,村里的小河坝被冲垮了一截,笔者跟着董春容去建国村的路上看见了正在修的小河坝。董春容比划着说:“那天涨水,这儿的桥已经被淹了,我五点钟起床就在那儿守着,就怕村民不知道深浅硬要过桥。”说完又补充道:“好在这场水比2013年要小得多啦。”
2013年7月,连日的暴雨让建国村遭受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在暴雨来临之前,董春容每天天一亮便带上一天的干粮出门,走家入户宣传防灾避险知识,告知村民天气情况,再逐个山头排查山体隐患、房屋破损情况。几天下来,共排查出危房6户,险情3起,董春容也瘦了一圈。
7月14日,暴雨来袭,村民董明元因房子年久失修被列为了紧急撤离对象。“在老房子生活了一辈子,经历了无数次大风大雨,不可能垮。”董明元舍不得老房,死活不愿撤离。无奈之下,董春容只好搬来被褥,在董明元家旁边的屋檐下“住下”,随时关注房屋情况。
7月17日晚,随着雨势逐渐变大,旧房随时可能发生垮塌。“顾不了那么多了,背也要把他们背出来。”董春容一咬牙,当即进屋将正在休息的老两口背了出来。前脚刚踏出门,后脚老屋就倒下。回忆当时的情景,董明元依然感到后怕,他说:“董书记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了。”
接下来几日,天气逐渐好转,村民们的防洪警惕性逐渐松懈了,但董春容却不敢松懈,独居的李学芳老人尤其让她不放心。7月20日,天气突变,董春容当即同老人的侄儿一起将李学芳搬出独居房屋另行安置。当晚,李学芳家老房被暴雨冲垮,所幸,老人已迁离,生命安全得到保证。
一身雨衣包裹着她对所有群众的关怀;一双雨鞋践行着她对全村百姓的承诺。2013年的雨季,建国村以“零死亡,零群伤”安全度汛。同年,董春容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四川省抗洪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撑起百姓致富梦:
谁说种地不赚钱?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建国村老百姓出行的写照。不仅村民出行不便,村道弯多路窄、车辆难以通行也制约着建国村的经济发展。
2008年3月,白天,董春容带领村“两委”干部一边向乡政府汇报争取项目,一边联系本村外出知名人士捐资捐款;晚上,他们挨家挨户地走访,动员村民集资集款、筹工投劳。
两个月后,一条长2.4公里、宽3米的通村公路通了。出门不再难,有的村民笑了——“再也不用担心雨天出门摔跤了”;有的村民哭了——“这两个月,家门口的路通了,董书记却病倒了”。
如今,这条村道已拓宽为4.5米,还新增了15个错车道。这条连通外界的平坦水泥公路,不仅为建国村带来人流,也带来了信息流、资金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一心想建立起村产业的董春容思考着抓住这个机会,集中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发展家庭农场,实现村民长效增收。
她将这个想法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大家却有些担忧:“村民挣不到钱怎么办?”“农场经营效果不好怎么办?”董春容顶住压力,反复沟通,商定了多条规避风险措施,赢得大家的信任。
2014年,建国村回引本村外出人员刘树华,在全县第一批成立家庭农场——华青农场,流转土地2500余亩,吸纳了包括全村所有贫困户在内的80余人在农场务工。这样,村民既有流转土地的收入,又有在农场务工的收入。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100余元。董春容神采飞扬,笑容满面道:“建国村越来越好,谁说种地不赚钱?”
十年如一日:
平凡岗位书写爱民情怀
董春容有一辆摩托车。早些年是一辆自行车,有时候事情多了赶不及,晚上也不方便,董春容便学会了骑摩托车,每天骑着摩托车山上山下地跑,忙着给乡亲们操心办事……
见到董春容的时候她正骑着摩托车风风火火地赶来乡政府,匆匆打了个招呼,听得出来声音有些沙哑。同行的人解释说:“这几天协调拓宽村道的事情,加上家里人去世,就算董书记是铁打的身体也遭不住,我们都怕她去北京前病倒了。”
董春容被选为十九大代表的消息传到村上,董春容高兴之余又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一点没放松,倒是更加忙了起来。
午饭后笔者同董春容聊了聊,董春容语速很快,尽管嗓子沙哑着但仍然大着嗓门,这是多年基层工作的习惯,带着亲切浓厚的地方乡音,三言两语干脆利落。这些天事情多,董春容总是在念叨“时间不够”,午饭后马不停蹄地赶回村:“下午我要去12户贫困户家里看看情况。”
跟着董春容走了几户人家,常年扎根建国村,董春容早就是村民心里的亲人,聊天谈话语气十分熟络。二组董明进家养了几十只乌骨鸡,正愁销路,董春容就给出主意:“等年底鸡长好了,我们在朋友圈里头帮忙卖,不怕卖不出去。”
回到村委办公室的路上,几个村民同她打招呼:“董书记吃饭了没!”不同寻常的招呼里藏着董春容忘记吃饭的老毛病——经常碗刚端起来,事情来了,随便吃两口碗就放下,于是村民见了董春容总得问上一句“吃饭了没”。
正如董春容反复说的“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一樣,这些被我们仔细书写的事迹,在她看来只是不值得记挂的小事。面对那些夸奖,她也不过淡淡一笑,继续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作着一首关于质朴、坚持的美丽歌谣。 (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