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2017-10-25罗馨
【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习语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给习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英汉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习语 翻译
一、引言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以及英语中的俚语和汉语中的歇后语等,具有简洁凝炼却又寓意丰富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习语让语言变得鲜活生动,形象具体。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特质,反映了其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子。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体系上的差异,致使英汉习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既要体现原语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又要符合目的语语言的习惯和特点。这就成为习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二、习语的概念及特点
“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从广义上来讲,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简洁凝炼,寓意丰富是习语的典型特征。首先从语言上来讲,习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汉语中的:火上浇油,隔墙有耳,如履薄冰,以及英语中的“No pains, no gains”, “once bitten, twice shy.” 这些习语被用来比喻说明事物,生动达意。其次,习语具有搭配的稳定性,这里说的稳定性,就是指构成习语的词语或者语句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改变或者变换顺序。比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等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之中的习语,我们就不能随意把“芝麻”更改为“豆子”,“王婆”也不能改为“张妈”。同样英语中的习语“nothing brave, nothing have.”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不能颠倒词序改为“nothing have. nothing brave”。习语具有音韵的和谐性。习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具有易懂好记,生动活泼,琅琅上口的特点,这些都是通过语言的押韵来完成,比如汉语中的“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英语中这类习语更是不计其数,例如“no pains, no gains . no sweet without sweat. ”等。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习语翻译
功能對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他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他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丰富了语言的生动性的同时,其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也在无形中成为了习语翻译的难点。根据奈达的对等原则,采用直译和意译这两种基本译法来讨论习语的翻译。
首先,在英汉习语中,有一部分的习语是完全对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译法,这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同时,也能够保留和体现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使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都可以很好的理解,比如:火上浇油,就可以直译为“to add fuel to the fire”。但是,受到语言,文化特点的限制,有时候的直译不但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相反还会让人产生误解,甚至翻译出的译文让人不知所云。例如:“The 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 此句直译则可译为:“那个孩子是那个男人的父亲”,这样的翻译显然违背了原语的意义,也让目的语读者觉得莫名其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采用意译法,所谓意译就是指翻译时不作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的翻译,而是翻译出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即可。因此,结合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和语言习惯,将其译为“三岁看老。”由此可知,在翻译过程中,能直译的我们优先选择直译,不能直译则选择意译,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恰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词汇或句子的对等,也要兼顾语言和文化。所以,在习语的翻译中,我们应该以语言为基础,兼顾文化内涵,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的准确,恰当。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英汉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林青刊.功能对等在英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J].温州大学学报,2004(4).
[2]张清宏,田翠芸.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11).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
作者简介:罗馨(1977-),女,汉族,陕西咸阳人,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讲师,学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