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非强制性显化历时性研究

2017-10-25魏楚格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木兰诗历时

魏楚格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料库研究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模式,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翻译普遍性上。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本文主要基于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本研究共选用五个《木兰诗》译本,以Textanz 和Wordsmith为研究工具,主要研究非强制性显化这种显化类型。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历时 非强制性显化 《木兰诗》

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被认为并被证实是翻译普遍性,包含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翻译内在显化四种类型。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所以显化究竟是翻译普遍性之一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问题仍值得研究。本研究与以往不同,从历时的角度验证了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的合理性并找出违背非强制性显化的现象,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

本论文通过建立《木兰诗》英译本的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对非强制性显化这一特性进行描述性研究,以验证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于《木兰诗》的五个译本中,同时研究非强制性显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具备不同特征。

一、非强制性显化

非强制性显化是由于不同语言的篇章建立技巧和文体风格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用这种方式,尽管很难完全译出源语的风格和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我们可以译出语法正确的句子。

由于英语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考模式,连接词在英语中是十分必要的,而中文强调的是不同语言单位间的内在关系而不是连接词。

二、《木兰诗》及其译本简介

《木兰诗》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共称为“乐府双璧”。作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已经得到了充分研究,而《木兰诗》则少有人问津,所以这次选择《木兰诗》作为研究文本。

在本研究中,笔者共找出六个时期的六个《木兰诗》英译本。1912年译本是由W.A.P Martin翻译的,他是个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也是个翻译家,他曾将大量的重要西方条约译为中文。1946年译本是由Artur Waley翻译的,他曾将许多中文、日文作品译成英语。1976年译本是由Han H. Frankel翻译的,这个译本是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译本是由汪蓉培翻译的,他是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1996年译本是由许渊冲翻译的,他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2006年译本是由Jack Yuan翻译的,这个译本来自维基百科。由于1912年译本翻译得太过松散,很难用其验证显化,所以本研究没有采用这一译本。

本研究采用的五个译本可以划分成四个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世纪中后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但中国仍不够开放;20世纪末,中国开始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开始对整个世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三、《木兰诗》翻译非强制性显化研究结果和分析

笔者主要通过对比《木兰诗》英译本和英文诗“The Road Not Taken”中的“reporting that”和“zero that”研究冗余的句法元素。通常,这样的句法元素可以被去掉,同时句子的基本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Olohan和Baker(2000)通过实验证实了显化假说,他们对报告性动词“say”后的选择性“that”进行了研究比较。在这些研究中,由于“zero that”是选择之一,所以“that”被视为冗余的句法结构。研究发现,译本中的报告性动词后的“optional that”比原创文本中的“optional that”出现的频率要高。

受这些研究启发,笔者选出了《木兰诗》英译本中出现的报告动词“heard”和“know”,比较《木兰诗》英译本和原创文本中的“reporting that”和“zero that”,以此验证非强制性显化是否存在。

根据Oloha和Baker的理论,译本中的“reporting that”应该多于原创文本中的“reporting that”。但是在本研究中,只有1946年译本和1993年译本中的“reporting that”的数量多于原创文本中的“reporting that”的数量。在1976年译本、1996年译本和2006年译本中,有0个“reporting that”,而三个译本分别有2个、2个和3个“zero that”,和原创文本有0个“reporting that”和3个“zero that”的现象十分相似。

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出,在诗歌的翻译中,从作为判断非强制性显化现象重要指标的句法结构“reporting that”和“zero that”的角度出发,非强制性显化不是十分明显。

此外,笔者还研究了连接词“and”。因中文是平行结构,所以主要依赖于句子内的信息以显示内在关系,中文的逻辑关系倾向于通过平行结构传达。在中文文本中,连接词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用到。但是由于英语是从属句型结构,连接词用于显示逻辑关系,所以格外的重要。所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连接词需被适当地清晰译出,加入到译文中,尽管这样会丢失汉语原文的韵味。

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研究了连接词“and”。在原文中沒有表示“和”的连接词出现,然而在五个译本中,连接词“and”均频繁出现。此外,除了1993年,“and”的使用次数在逐年递减。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非强制性显化变得越来越简洁。

四、结论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非强制性显化作为显化的类型之一一直存在,而非某一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违背非强制性显化假说的现象存在。

对暗含并列关系的明确翻译强有力地证明了五个译本中均有非强制性显化现象的存在,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和翻译的发展,非强制性显化变得更加简洁。但是,除了1946年译本和1993年译本,其它译本中“optional that”的出现频率并没有明显高于原创文本,这违背了Olohan和Baker的理论和发现。

参考文献:

[1]Klaudy K.,Lambert J.,and Sohár A.(Eds.).Translation studies in Hungary.Budapest:Scholastica,1996:99-114.

[2]Olohan,M.,and M.Baker.“Reporting that in translated English:Evidence for subconscious processes of explicitation?” Across Language and Cultures.2000,1(2):141-158.

[3]唐敏.基于译者专业化水平的译文显化研究,2007(4):5-6.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兰诗历时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历时九年的星际穿越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