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探析
2017-10-25宋宇
【摘要】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是一场促进人类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饕餮盛宴,汉语文化词语中则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而如何进行准确的翻译也尤其重要。本文将在翻译特性的视域下,从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这五个翻译特性视角出发,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再根据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个原则,结合具体实例探析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
【关键词】翻译特性 汉语文化负载词 英译探
一、引言
本文将在翻译特性的视域下,从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这五个翻译特性视角出发,探究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再根据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个原则,结合具体实例探析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
二、翻译之文化特性
为了对翻译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许钧在《翻译概论》中提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这翻译的五大特性,是我们在翻译中必须加以思考的前提。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和载体,承载着文化内涵。
1.社会性。著名的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尤其强调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他提出“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
原文:“officer and man”
译文:“官和兵”
“Man”正常是译成“人”,但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由于“officer ”表上级——官,所以与其对应的“man”就要译成“兵”。
2.文化性。弗美尔曾经明确指出:“总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语言可以透露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翻译这个媒介,从而进行文化共享。
原文:“亚洲四小龙”
译文:“the four tigers”
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文化的特殊性,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比如“龙”这个字,在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它象征着尊贵和权力,但西方人却认为它是邪恶的化身,所以译成“the four tigers”。
3.符号转换性。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曾提到:“如果我们能够在各门学科中第一次为语言学指定一个地位,那是因为我们已把它归属于符号学”。
原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译文:“Everyone thinks in his way. ”
以上例子采用意译法,利用翻译的符号转换性,“智者”没有直接译成“wise man”而是把握整体语境,符号转换成了“Everyone thinks in his way. ”。中国一些成语等句子和词汇,对西方人来说是十分难理解的,直译不能表现出中国文化内涵,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对文本进行符号转换才能做到形神具备。
4.创造性。张泽乾曾论述:“作为创造的艺术,审美的艺术的翻译的艺术,其最基本的方面仍在于实践性,因此,创造美可以说乃是翻译艺术的本质特征”。
原文:“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
译文:“Yes,anyone could feel lost in such occasions,let alone an old traveler. Whats even more interesting is to see the sentences carved by knife or stone on the wall,like so-and-so of such-and-such have slept here tonight”.
首先“真是的”沒有直接翻译,而是根据文本语境进行再创,译成了比较口语化的“yes”。其次,“写”字也并没有直接译为“write”,译为“carve”更为生动形象,“carve”是“刻”的意思,这样个过程也充分体现出翻译的创造性。
5.历史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所以翻译也随之不断丰富,翻译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
原文:“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
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
译文:“Thou ridest a carriage,I wear a bamboohat;
If we meet again,thou wilt dismount to greet me.
Thou bearest a load,I ride a horse;
If we meet again I shall dismount to greet thee.”
翻译时应考虑到文本的历史性,比如“君”,不能译成“you”而应译成带有文言词感的“thou”.在比如“笠”,是指用竹子编织的帽子,就不能直接译成“hat”,“簦”也是如此。同时,译者在翻译时还注意翻译的格式对等,古诗词都讲究格律,前后对等押韵,在翻译时也是尤其注意这一点。
四、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
虽然汉语文化词语在英译过程中时有困难,但我们仍可以借助翻译策略使其意义再生。许钧在《翻译概论》中从字、句、篇三个层次出发,总结了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原则。
1.去字梏。去字梏,顾名思义就是摆脱原文字的桎梏,使译文从中得以解放。
原文:“学无止境”
译文:“Live and learn. ”
以上案例中,译者都没有对原文逐字的机械翻译,比如,“学无止境”用了“Live”“learn”两个词来代替,去字梏使其意义再生的案例都一目了然,简练又易懂。endprint
2.重组句。杨绛认为:“翻译包括三件事:选字,造句,成章。”文字去除字梏后,在此基础上句子自然要重新进行组合。
原文:“I went meekly aboard a few of the boats that lay packed together like sardines at the long St. Louis wharf,and very humbly inquired for the pilots...”
译文:“圣路易斯的码头很长,在它的周遭,有很多船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停靠着,我唯唯诺诺地走上船……”
这是个典型的英语长句,汉语喜用短句,如果按照正常语序翻译不符合汉语习惯,所以需要对这句话进行拆分转换进行意义再生。
3.建空间。在进行去字梏,重组句之后,译者需要针对整篇文字建空间,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
原文:“Then such a scramble as there is to get aboard,and to get ashore,and to take in freight and to discharge freight,all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译文:“接着是乱得一团糟,大家争先恐后,有的抢着上船,有的抢着上岸,有的要上货,有的要卸货,都在这同一时刻里抢着干。”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排比的译法十分贴切,译者又通过曾词“争先恐后”“抢着”建立了空间,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那种忙碌吵闹的情景。
五、结论
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使中華文化走出国门翻译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本文在翻译特性的视域下,从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这五个翻译特性视角出发,探究了汉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再根据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三个原则,结合具体实例探析了汉语文化负载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同时期待我国译者在我国的翻译进程中百花齐放,展现原文内涵,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64.
[2]金圣华,黄国彬.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95.
[3](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7.
[4](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8.
[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5-103.
作者简介:宋宇(1993.10-),女,辽宁丹东人,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MTI翻译硕士英语笔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