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余年来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7-10-25孙成梦雪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19期

孙成梦雪

摘 要:对中国大学排名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依托,对关于中国大学排名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内容分析:从研究趋势来看,中国大学排名研究从开始至今,基本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并出现了几次高峰;从研究关键词来看,中国大学排名研究中排名前5的关键词名分别为“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大学评价”“世界大学排名”“世界一流大学”;从研究文献来源来看,《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对大学排名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从研究机构来看,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学排名的概念研究、原因研究、价值研究、榜单研究、比较研究、评价研究六个方面。如今,大学排名已是大势所趋,但大学也不必为排名所困,关于大学排名的相关研究仍需立足本土,积极改进和完善大学排名体系,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大学排名;大学排名研究;回顾与展望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首次推出“全美最佳大学”(Americas Best Colleges)排名榜,成为目前所公认的最早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案例。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公布了对当时我国87所重点大学的排名,成为国内对大学进行排名的首次探索与尝试。目前,对大学排名的相关研究已持续三十余年,国内外关于大学排名的研究和争论方兴未艾。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了解大学排名,探讨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对推动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选用内容分析法,对三十余年来公开发表的我国大学排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体分析,以期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为完善大学排名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旨在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本质性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清晰地梳理和分析,以此揭示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容,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和把握。该方法的研究结果具有“描述”性,其表现形式多为数据表格、数字及其分析。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揭示研究文献的深层内容,揭示某一主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其发展变化的轨迹,描述其发展的历程等。因此,结合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研究法的优点,拟采用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依托,以“大学排名”为篇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58篇,时间跨度为1994年至2017年。其中,以期刊(355篇)和报纸(85篇)居多,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434篇)①。上述458篇文献即为本研究的研究样本。

(三)研究维度

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骤包括確定目标、选择样本、设计维度、统计处理。因此,在确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样本之后,需要确立相应的研究维度,以构成一定的体系。本研究将以每一篇文献作为独立的研究样本,从研究趋势、研究关键词、研究文献来源、研究机构、研究内容五个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其中,对研究内容维度的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对每一篇文献进行仔细研读并总结归纳的基础之上;在研究内容这一维度之下,又可分为概念研究、原因研究、价值研究、榜单研究、比较研究、评价研究六个子类目。

二、研究结果

(一)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研究趋势

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显示(见图1),中国大学排名研究起于1994年,相较于其首次推出的大学排名时隔7年。而在此前一年,武书连等人对全国614所本科大学进行了排名并发表《中国大学评价》。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大学排名研究基本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并出现了几次发文量的高峰(2012年、2014年)。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几个时间节点前后,分别推出了由不同机构主办的大学排名榜,如深圳市网大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的大学排名榜(1999)、中国校友会的大学排名榜(2003)、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榜(2003)、武汉大学的大学排名榜(2004)、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排名榜(2008)。据此,笔者认为,新一类大学排名榜的推出,会带来不同的排名指标和名次算法,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探讨,以及新一波大学排名研究的热潮。

(二)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研究关键词

根据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分析(详见图2),中国大学排名的研究中,排前10名的关键词分别为大学排名(出现频次:164)、指标体系(出现频次:27)、大学评价(出现频次:14)、世界大学排名(出现频次:13)、世界一流大学(出现频次:10)、高等教育(出现频次:10)、评价(出现频次:8)、启示(出现频次:6)、中国大学(出现频次:6)、评价指标(出现频次:6)。结合关键词与文本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于对大学排名榜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评价。第二,中国大学排名研究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第三,中国大学排名研究注意结合世界大学排名的经验和启示,服务中国大学建设。第四,中国大学排名研究是进行大学评价和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三)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研究文献来源

本研究中的文献来源是指文献出处,即刊登文献的单位。在中国大学排名研究中,资源类型主要包括期刊、报纸、硕士和博士论文、国内会议报告等。其中,期刊文献的数量最多,达355篇,约占总量的78%;报纸类的文献数量次之,共85篇,占比19%左右。统计表明,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文献来源覆盖45种来源单位,发文量排前10名的单位如图3所示,约占所有文献的57%。

从期刊类文献的来源来看,《世界教育信息》对大学排名问题的关注度极高,其总发文量达43篇,这与该期刊定位于报道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密不可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评价与管理》等学术期刊的总发文量也达10篇以上,这说明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评价、高等教育管理等领域绕不开的重要研究主题。而从报纸类文献来源来看,《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几家媒体对大学排名问题也关注甚多。endprint

(四)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研究机构

在本研究中,发文机构是指文章第一作者的所在单位或机构。本研究所检索到的文献数据涉及40所发文机构,其中,排前10名的发文机构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大学排名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高等教育机构当属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这10所机构的总发文量达83篇,约占文献总量的18%,为中国大学排名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五)中国大学排名研究的研究内容

1.大学排名的概念研究

纵观已有文献,为学界所认可且引用最多的关于大学排名的概念源于美国对大学排名所提出的三项条件。第一,必须按照编制者所确信的可以测量或反映出大學学术质量或教育质量的某些准则或某一套准则而编制的“最佳大学”院校名单;第二,必须按照编制者所预设的指标,用量化的形式为大学排出相应顺序,而每一所大学都必须有属于自身的位次;第三,必须公开大学排序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来源。[1]

在界定大学排名概念的同时,部分学者还对大学排名和高等教育评估进行了比较和区分。相关研究发现,这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大学排名与高等教育评估均是基于高校的数据资料和信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大学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的监督和评价。两者的不同点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评估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主办,而大学排名多由新闻媒体、高校或其他组织发起;另一方面,大学排名会及时向公众发布和公开,而高等教育评估一般不予公开,也不会对各大学进行位次排名,仅供部门内参考之用。[2]

2.大学排名的原因研究

大学排名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个人、大学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影响重大。

首先,大学排名的兴起离不开个人的现实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个体及社会对大学的需求越来越多元,与大学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公众对大学的关注与期待也越来越高。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学生和家长群体越来越需要各个大学提供充分且详细的数据信息,以便了解大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为其择校做好准备。基于这一需求,各种组织和机构便开始对大学信息进行搜集和比较,帮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不同院校的发展情况。其次,大学排名离不开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社会各界对大学排名一直存在颇多争议和质疑,但大学排名从兴起开始,其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便居高不下,如今更成为大势所趋。董云川教授指出,许多高校不约而同地对排名榜开启了选择性信息接收和传递模式,对本校排位情况满意的榜单加以宣传,对不利于本校的排名则自动做忽视或过滤处理[3]。此时,大学排名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监督大学发展、评价大学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推动大学间竞争办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工具。最后,大学排名的出现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信息革命后信息生产和处理手段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迈进等都为大学排名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大学排名的价值研究

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有学者在对中国大学排名进行价值探讨后指出,中国大学排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导向、政策导向、资金导向、竞争导向、监督导向、理论导向六大方面[4]。学者李文兵在《试论大学排名的功能和作用》一文中指出,大学排名对于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服务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联系功能,并发挥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引导社会教育投资流向、促进高校国际化的重要作用。[5]

结合已有文献,大学排名的价值与功用主要体现在个人、大学、社会三个层面上。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大学排名是学生择校的重要依据,是公众认识和了解大学的重要途径,是毕业生获取工作机会和薪资时的重要参考。其次,在大学层面上,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大学的声誉,从而或多或少影响到各种教育资源的获得。将大学纳入国内外的知名排名榜有助于提高部分大学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生源、教师、社会资金等资源的流入,从而促进大学的国际化,推动大学的良性发展。最后,在社会层面上,大学排名引进了社会评价机制,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并监督大学的办学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大学排名还促进了高等教育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推进大学的发展和建设。[6]

4.大学排名的榜单研究

大学排名最早兴起于美国,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于1983年首次推出“全美最佳大学”排名榜[7]。1986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推出了英国国内大学排名榜。1987年,中国公布了对当时中国87所重点大学的排名。1989年,德国《明镜周刊》(Spiegel Online)发布了德国高校排名榜。1991年,加拿大《麦克林斯》(Macleans)杂志推出了加拿大大学年度排名。1993年,日本《钻石周刊》(Diamond Weekly)公开发表了日本大学排名。进入21世纪后,大学排名热度不减。西班牙于2004年公布了世界大学网络计量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WRWU),欧盟于2013年启动了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系统(Multidimensional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U-Multirank),澳大利亚于2010年发布了世界大学科研影响力排名(World High Impact University Ranking,HIU)。

就国内而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首创中国大学排名榜。在此之后,广东管理科学研究所武书连等人于1993年在《中国大学评价》上公布了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前100名。1997年,香港《亚洲周刊》公布了亚洲最佳大学排名榜。1999年,深圳市网大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简称网大)发布了中国大学排名榜。2002年,中国校友会网同样发布了中国大学排名榜。200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2004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2007年,台湾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基金会采用世界大学科研论文质量评比,对世界排名前500的大学进行科研论文的质量评鉴。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中国前50强大学排名榜。以上为国内外典型的大学排名榜,大部分榜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延续至今。endprint

大学排名虽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大学排名研究亦得到了同步发展,成果丰硕,主要体现为对具体排名榜单的指标体系剖析与方法理念解构。国外大学排名榜多以“分类排名”为理念,注重学术声誉、学生满意度等人才培养过程。比如,美国“全美最佳大学”排名榜将美国大学分为全国性大学、地区性大学、全国性文理学院和地区性文理学院四类,将评估指标分为学术声誉、师资情况、毕业率、保持率、学生选择、财务情况、校友捐赠7个1级指标。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榜的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包括学生满意度、研究质量评估、入学标准、生师比、图书馆和计算机投入、设备投入、获得学位的毕业生比例、毕业生毕业有效去向以及毕业率9个一级指标[8]。相比之下,国内大学排名榜则多注重科学研究成果,关注教育投入和产出。武书连榜包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个一级指标,中国校友会网榜单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校声誉3个一级指标,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则设置了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4个一级指标。[9]

5.大学排名的比较研究

大学排名的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国内大学排名榜之间的比较,二是国际大学排名榜之间的比较。比较内容包括各类大学排名发起机构的类型、排名目的、排名理念、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排名结果发布途径等。

就国内大学排名榜之间的比较而言,余小波教授通过对国内四大排行②指标体系设置理念的比较分析发现,四大排行各有特色而又具有共性。共性体现在四大排名榜都以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为目的,以重点大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大学的重要职能为主要的评价维度,以投入和产出为主要评价指标[10]。也有学者通过回顾国内大学排名的实践历程发现,我国大学排名由最初的科研成果评价逐步发展为综合评价;由关注自然科学领域为主逐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收集客观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主转变为增加主观价值判断成分;排行指标逐渐呈现体系化的特征;排行主体和发布途径也愈来愈多元化等。[11]

就国际大学排名榜单的相互比较而言,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中、美、英三国间的对比分析。其中,中国以武书连版《中国大学评价》、网大版《中国大学排名榜》、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为代表;美国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为代表;英国以《泰晤士高等教育》为代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各国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进行差异化分析。有学者指出,中美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术、学生、指标类型、指标区分度等方面——在学术方面,中国重科研成果,美国重学术声誉;在学生方面,美国比中国更重过程,更看重学生对院校满意度和学习收获;在指标类型方面,中国偏定量,美国则兼顾定量与定性;在指标区分度方面,美国大学排名的指标区分度更高。[12]

6.大学排名的评价研究

2000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教育部暂不赞成在目前形势下,对高校进行简单的综合排名[13]。2017年9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我国的大学要有其自身发展得规律和特色,决不能被国外的排名指标牵着鼻子走,更不能简单套用、完全依赖。建设“双一流”不能唯国际排名论英雄、论成败,关键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解决好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时代问题,这是我国大学不可回避、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14]。大学排名自兴起以来便备受争议。随着国内外各机构陆续推出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对大学排名现象的评价与反思研究也逐渐增多。一方面,不同大学排名榜的指标体系和权重不同,大学的排名位次也会因此有所不同,从而引发争议。笔者认为,一所真正的一流大学无论在何种指标体系下都会是一流大学。无论人们支持与否,大学排名都将继续快速发展,其国际化特征也将日益突显。因此,大学排名应该得到鼓励。唯有加强大学排名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大学排名,才能使其成为引导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15]

另一方面,虽然大学排名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但其理念、方法、作用等仍有一定局限。综合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7种观点:一是大学排名重视科学研究成果,大学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难以衡量和体现;二是大学排名“重理轻文”,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功用很难得到合理评价;三是大学排名指标设置不尽相同,受主观判断和利益因素影响较大,缺乏理论支撑;四是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缺乏真实性、全面性、可靠性;五是大学排名容易引发“模仿机制”,导致“趋同”现象,掩盖大学特色;六是大学排名容易导致不正当竞争,滋生腐败,危害学术环境,扭曲大学精神;七是大学排名仅聚焦于过去或当前的成绩,难以预测未来发展。

对此,学者们也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大学排名的建议。第一,成立专门主管大学排名的机构,力求排名的客觀与公正。第二,大学应定期主动公开相关数据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也为大学排名提供依据。第三,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指导和制度规范,对大学排名现象予以监管。第四,大学排名应科学设置指标体系,实行分类排名,兼顾投入、过程与产出,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排名方法。

三、思考与展望

20世纪90年代,大学排名在我国兴起。历经三十余年的引进、发展与反思,大学排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甚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排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可否认,大学排名为公众了解大学的办学水平提供了途径和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和促进了大学间的良性竞争与共同发展,对大学本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大学排名仍带有一定局限,但大学排名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抗、不可阻的现象。因此,如何看待大学排名的功用、如何改进和完善大学排名才是大学排名研究今后的重点。

一方面,大学不必为排名所困,需理性对待大学排名。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无论各大排名榜的指标和权重如何变化,其都能保持位居前列。而对于排名靠后的大学而言,则需客观分析,找出自身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短处,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当然,这一改变不是模仿,而是超越;不仅要奋起直追,也要保持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排名始终无法全面而精确地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好坏。大学在文化传承、精神引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体现同样重要。endprint

另一方面,大学排名研究需立足本土,积极改进和完善大学排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一套评价指标或方法在一个国家是科学和可靠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却未必合理和可行。目前,大学排名研究多集中于介绍和评析国外大学排名的经验上,但“如何立足中国大学特色,结合国际实践经验,思考更具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大学排名体系,使其真正服务于中国大学排名的进步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已成为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的大学排名势必需要根植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传统和实际,需要尊重中国的社会特征和大学特色,需要做到真正面向中国、服务中国。

注释:

①本研究进行文献检索的时间为2017年7月9日。

②四大排行是指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网大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大学排名榜》、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榜》、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

参考文献:

[1]潘奇.大学排行及其可能的风险[J].大学(学术版),2010(1):26-29.

[2]王国平.对中国大学排行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

[3]董云川.大学被排行“绑”了[N].中国教育报,2016-12-12.

[4]张蕊,叶鹰.我国大学排名的价值与问题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40-43.

[5]李文兵.试论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9-103.

[6]刘莉.大学排行对大学发展的价值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56-58.

[7]李函颖.“全美最佳大学”排名榜的排行理念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7):124-128.

[8]赵婷婷,张雅莹,宫美凤. 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7(2):86-91.

[9][10]余小波,陈怀芳.国内大学排行指标体系设置理念的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25-31.

[11]董秀华.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90-95.

[12]杨迎平,闫青.中美大学排行指标体系:差异及启示——基于网大、校友会网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榜指标体系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7-9.

[13]教育部暂不赞成给大学排名[N].团结报,2000-06-20(002).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双一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46/201709/t20170922_315075.html,2017-09-26.

[15]劉念才,程莹,刘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现状与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8-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