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真的可以“养出弱孩子”吗
2017-10-25
知名记者
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
中青公益研究院秘书长
中国记者最高荣誉奖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据媒体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中小学生出现了身高、体重等诸多指标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体质下滑却引发了“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
仿佛为了印证这一说法,有人“恍然大悟”地列举孩子身体“弱”了的种种表现: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成绩上不去,不能经常锻炼和长跑,甚至体育课考核不达标等现象。其实,这样的现象并不能说明中国的中小学生整体上体质“弱”了,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严谨细致的社会调查,需要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分析支撑。如果没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仅凭主观印象就得出中国孩子身体“弱”了,也许会以偏概全,并不科学和严谨,但作为提醒社会和家长应该引起重视的话题,似乎也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进行日常讨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说,从媒体发现而言,有些孩子身体确实有点“弱”了,可能与一些家庭的生活习惯不健康、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等问题有关。在一个家庭中,孩子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大人日常生活和教育引导中存在问题,也就是说,可能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发生在家长身上。
曾几何时,有媒体发现,中国的小学生平均比邻国的小学生“矮”了一厘米。分析很多国家的孩子成长中的奥秘,认为多喝牛奶会让处在发育期的孩子们“身体强壮起来”。因而,有人喊出了“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日常生活里有“早餐奶”,学生课间还有“学生奶”,尤其是当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生活变得逐渐富裕的时候,才发现,曾经“矮”的那一厘米并不可怕,甚至已经“追上”,这下,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不再为孩子们的身高、体重而发愁了。而且,随着社会逐渐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心,让孩子远离垃圾食品,具有良好的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不要产生太多的“小胖墩”,反而成为家长们重视的问题。
所以说,“好日子”带来了身高、体重的变化,也带来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认识,重新校正关于孩子如何健康成长的理念。只有這样,家长和整个社会才知道怎样塑造和影响孩子,让他们身心愉快地顺利成长。从这一点上说,绝对不是“好日子”让孩子身体“弱”了,而是有些生活方式、教育观念需要改进,这就像一个亮起的信号灯,提示着人们注意前进路上的风险。
比如,应试教育的阴影挥之不去,家长和学校还在拼命地“抓成绩”,使得一些孩子不愿意上体育课,甚至对体育锻炼有抵触情绪,在家长的督促和安排下,有的孩子更愿意挤占体育锻炼的时间来补习功课。
再比如,很多家长整日忙于工作,即便在周末闲暇的时候,也没有体育锻炼和健身的意识,导致了孩子也对健身不重视,长此以往,就会让体质“弱”成为整个家庭的共同特征和问题。
同时,由于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父母之后,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更为细致和小心,经常给学校提出苛刻的要求。比如,体育课不能在太阳底下,尤其不能进行单双杠这样“危险”的活动,导致小学生上体育课不能有一点“猛烈的运动”。老师为了安全,只能让孩子玩一些诸如跳绳之类的游戏,甚至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都会取消3000米、1000米等可能“出危险”的项目。
尽管社会舆论和教育界高喊“减负”多年,但“沉重的书包”问题依然突出。中小学生放学之后,课余时间都用来写作业和复习,基本没有时间参与体育运动,那怕是简单的跑步。
种种生活习惯和学习压力之下,一些中小学生参加升旗仪式就头晕、恶心,无法长时间站立。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缺乏挫折教育,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一点点困难击倒,变成了“玻璃心”。而心理上的脆弱,有时比身体羸弱更令家长忧心。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所以,让中小学生身体从弱变强应该是牵动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都要致力于改变孩子户外运动过少的现实。从锻炼体魄到磨炼精神意志,让孩子跳出“劳动越来越轻、运动越来越少”的怪圈,适当增加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值日劳动、义务劳动和体育锻炼时间。在家庭引导方面,放手让孩子参与远行、运动类的活动,不再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而要让孩子经受现实生活的磨炼。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营养不良而导致的体质弱已经成为远去的记忆,缺吃少穿而带来的现实困扰正变得越来越少。但越是生活改善了,越要注重身体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增强体质应该成为社会的普遍风尚和生活追求。现在,从孩子抓起,让好日子品出好滋味,好生活有着好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