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选线在甘肃临夏地区高速公路中的实践
2017-10-25王智佼
王智佼
摘 要:甘肃临夏地区多为山岭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类型多样,选线时地质因素作为重要控制指标,地勘工作的质量对路线方案选择的成败与优劣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临夏地区高速公路设计中必须贯彻地质选线的理念,提高地质勘察工作质量,针对不同地质灾害采取不同的应用措施,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工程建设风险、提高后期运营安全。并以甘肃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典型地质勘察与选线为例,介绍地质选线相关应用实践。
关键词:地质选线;临夏地区;临大高速;勘察
中图分类号:U4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8-0083-01
临夏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青藏高原与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构造形迹复杂。境内多属山岭重丘区地形,地质情况多样,崩塌、滑坡、泥石流、欠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发育,湿陷性黄土及膨胀性泥岩等分布广泛。全区大部分属温带半干旱气候,西南部山区高寒阴湿,东北部干旱。针对本区地形地质,高速公路选线过程中地质调查结果作为项目的先行和指导,地质选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本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一般原则
笔者根据临夏地区多条山岭区项目工程地质选线结果,参照甘肃省山岭区高速公路地质选线指导思想,总结一般应遵循原则如下:
(1)对于活动性断裂等区域稳定性问题及泥石流、大型滑坡、连片黄土洞穴等重大不良地质现象,“宜避不宜扰”,一般均应优先考虑采取绕避方案。当不良地质病害难以避让时应采取合理的路线线位及标高予以穿越,选择与构造形迹大角度相交或垂直线路走向,尽量减少对不良地质的扰动,提高工程的可靠度与安全性。主要原因是对其产生扰动后,会引发工程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后期需重点治理重大不良地质现象,费用难以控制,甚至出现扰动后个别路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无法整治,不得不变更改线,浪费严重。(2)临夏山岭区多海拔高,地形起伏大,阳坡与阴坡对冰雪的反应差异大,阴坡日照时间短,冬季积雪不易消融,加上山岭区平纵指标相对平原区较低,阴坡侧布线极不利冬季行车安全。此外,阴坡坡体地质条件一般较破碎,一旦开挖,边坡失稳的几率相对阳坡更大,因此路线布设时应尽量选择阳坡展线。(3)临夏地区地形较破碎,选线时应该注重隧道洞口的选择与桥址处工程地质环境及其稳定性。洞口应避开不良地质地段,不宜设在垭口沟谷的中心或沟底低洼处,以及避开地表水汇集处。对于层面不稳定的岩层,开挖后容易引起顺层滑动或坍塌的地段,宜提早进洞,否则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止病害。此外,还应预判隧道建设引起的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桥址选择要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从分析桥址处工程地质环境是否稳定出发,进行若干桥位方案比选,提高桥址处地质稳定性。(4)为降低山岭区桥隧比例,路线易选择从山间垭口处穿越,从而减短隧道长度,降低挖方边坡高度。但需注意垭口段工程地质条件。从众多工程实践来看,垭口开挖过程中应力释放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大,边坡多易失稳。因此应慎重选择穿越垭口处方式及标高,查明垭口处工程地质情况,提高垭口段路线安全性。
2 本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方法及注意事项
工程地质调绘作为地质选线的先行指导及重要依据,对路线方案选择是否合理及后续设计开展作用重大。应结合本区实际,严格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要求做好工程地质调绘工作。在搜集调查区已有工程地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级、分路段进行系统的野外实地调绘。工作中,对重要地段、重点构造物进行现场调查,详细描述记录、拍照,测量地层产状,彻底查明初步拟定路线范围不良地质现象的规模及分布规律等,调绘范围应不小于路线两侧200米,尽量避免遗漏,消除线位调整的反复工作。不良地质对路线方案的影响评价应准确,对于地调确定影响范围较小或路线不得已穿过地区,应布置地勘工作(包括钻探、物探、动力触探等),查明影响范围,影响较小或处治费用较低时暂维持原有路线方案。
地调时应注意采用不同观察角度并适当扩大调查范围,冬季地调应待积雪融化再进行,并应防止植被覆盖及后期人工改造引起的误判,消除因灾害隐蔽性或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地调成果不准确现象。同时,应在地质勘察前针对项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的特点,对项目工程勘察进行前期预判与详细规划,并保证勘察深度,适当增加定量成果。合理布置隧道纵横剖面、围岩级别划分及地下水分布,隧道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抽(注)水试验。钻孔过程中发现桥位处于软弱夹层、断层等不良地质路段时,应及时反馈,以便增加或调整钻孔布置。深路堑、陡坡路堤每条勘探横断面上的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宜进行综合勘探,控制性钻孔深度应至设计高程以下稳定地层中不小于3m。地质勘察工作应能基本全面地反映沿线真实的地质情况,加强分析和比选,努力加大勘探密度,提交符合度高的地勘成果,保证地质选线工作的有效开展及项目后期的顺利实施。
3 地质选线和方案比选
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位于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境内,是省级高速公路18条联络线中的一条,即“S32临夏—积石山”,同时也是连接甘青两省的一条重要省际通道。项目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太子山北麓,也是祁连山支脉东延与陇西沉降盆地间交错的过渡地区。路线走向呈东南—西北走向,沿线地势起伏频繁,其中积石山县城至大河家段高差400余米。沿线平均海拔1900m。
本项目地质情况在临夏地区较为普遍。沿线地形破碎,滑坡分布广泛,部分滑坡由砖瓦厂取土等人工开挖引起;岩石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弱,极易风化崩塌成地表浅层松散堆积层,这类地层处在较陡的斜坡地带,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雨水期极易沿基岩裂隙面顺坡滑溜。沿线地貌根据成因类型主要划分为侵蚀—堆积河谷川台区、剥蚀—侵蚀黄土丘陵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区等三种地貌类型。结合地质选线原则及地质勘察,对本项目较典型的两段方案地质选线情况进行介绍。
(1)刘中社至团结村段。该段沈家坪滑坡为基岩滑坡,前缘长度约1000米,后缘宽度约600米,坡长约800米,该滑坡体厚土约5米左右,滑坡体体积约3.2×106立方米,属巨型滑坡。该处植被较发育,多处发生次级滑坡,现场局部还有小型滑塌,特别是秋季集中降雨期,更易发生次级滑坡。原路线由于现场调研有限在局部小型滑坡处进入隧道,未将巨型滑坡整体考虑,线路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由于滑坡体规模较大,考虑重新选择线位,绕避大规模滑坡,彻底消除該处巨型滑坡对本段建设及建成后运营产生的地质风险。调整后方案较原线位路线长度增加约400m,隧道增长1101m,桥梁减短680m,整体规模较原方案大,工程造价较高,但调整线位彻底避开了大规模滑坡的影响,对施工安全及后期运营均较有利,从全寿命周期成本角度考虑,线位调整极为必要。(2)花阳屲至马家村段。本段柳沟1号隧道出口接马家村1号大桥,隧道出口有一浅层黄土滑坡,前缘长度约120米,后缘宽度约70米,坡长约60米,厚度约1米,方量约800立方米,该处自然坡较缓,为小型浅滑坡。隧道标高位于滑坡后缘以上约20米,桥隧相接,滑坡对隧道出口及桥台稳定性无影响,考虑前后路线布置、滑坡规模及工程经济性等因素,结合钻探资料,对该处小型浅层滑坡进行清理并在坡脚增加支挡措施,同时结合地形适当加大桥梁跨径,采用40米标准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综合提高桥址处地质稳定性。
4 结语
总体而言,地质选线在甘肃临夏地区极为重要,应放在首要位置。地质选线对提高工程安全性,有效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意义重大。设计时应坚持地质选线的各项原则,同时应结合多种地质勘察方法,仔细、准确做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路线布设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3]聂承凯,孙永红.公路工程地质选线与方案综合设计[J].公路,2003,(11):79-80.
[4]姜涛,王辉.地质选线在凤大高速公路设计中的实践[J].公路,2013,(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