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州市:开发式产业扶贫及其实践

2017-10-25钱明潘迎辉武二忠黄康伦

农民科技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姜堰泰兴市贫困村

钱明++++潘迎辉++++武二忠++++黄康伦

2016年以来,泰州市通过走访、建档立卡,逐一查清了“贫”根、摸清了“困”源;合理将贫困村(居)、贫困户(人口)进行分类,准确区分“受大灾、生大病的特困户、残疾户、低保边缘户”等无法劳动的救助式扶贫对象和“有劳动能力但没致富途径”的开发式扶贫对象。

开发式扶贫主要通过经济开发,使贫困村(居)、贫困户在生产中脱贫。在扶贫主体上,强调调动贫困村(居)、贫困户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扶贫途径上,把扶贫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改变单纯的经济扶贫,进行科技、教育、物质生产等综合投入。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村(居)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户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通过认真摸底排查,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扶贫对策,明确了扶贫方向,做到扶贫有的放矢,為精准帮扶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泰州市65%以上的开发扶贫对象有了自己的创业致富项目。

一、统筹规划功能区,落实产业扶贫主攻方向

根据全市发展需要,统筹规划产业功能区,组织相应区域内贫困村(居)、贫困户发展生产、发展产业、发展经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各市区根据贫困村(居)的实际情况,围绕技术、规模、品质等产业功能区优势,找准切入点、突破点,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策”,优先帮助经济薄弱乡镇、村培育和发展增收致富产业,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建设水稻、小麦、玉米、特粮特经、蔬菜、西瓜、葡萄、草莓、花卉、生猪、肉羊、肉鸡、蛋鸡、水禽等14个现代农业产业,划分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生产、花卉苗木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等产业功能区。

(一)粮食生产区

在里下河地区、高沙土地区中北部(兴化市、姜堰区全部、泰兴市中北部等)、沿江地区、高沙土地区南部(靖江市、高港区、泰兴市南部等)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教育培训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该区域的贫困村(居)、贫困户采用稻鱼、稻虾(小龙虾)、稻鸭、稻蟹、稻鳖、稻蛙共作的“稻田+N”生产方式,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实现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收益。

(二)菜篮子产品生产区

在泰兴市、姜堰区、兴化市、海陵区等建设蔬菜生产区。鼓励贫困村(居)、贫困户发展叶菜类、甘蓝类、瓜菜类、菜用豆类、茄果菜类、葱蒜类、水生蔬菜类、食用菌等蔬菜生产。在泰兴市、姜堰区、兴化市、靖江市发展畜禽养殖,建设畜禽养殖优势区。通过政府产业扶持政策,引导、鼓励适养区域内的贫困户适当增加生猪、水禽养殖量;对现有散养户进行设施提升和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姜堰区、兴化市,以四大家鱼、蟹类为主要产业,开展河沟养殖、湖泊养殖。在泰兴市、兴化市、姜堰区等,以池塘养殖主,开展鱼虾蟹和长江特色水产养殖。在兴化市和姜堰区,主要产品以青虾、小龙虾、河蟹为主开展稻田养殖。

(三)花卉苗木生产区

在靖江市和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在泰兴市、高港区、姜堰区等通南高沙土地区发展银杏种植。

(四)农产品加工流通区

在靖江市、高港区、姜堰区、兴化市等发展大米和面粉加工;在姜堰区、泰兴市和高港区发展畜禽屠宰分割加工、肉蛋奶制品加工;在沿江地区发展长江特色水产品初加工及长江江鲜食品餐饮业;在兴化市发展香葱等脱水蔬菜、冷冻蔬菜加工;在泰兴市发展银杏加工业。

(五)休闲观光区

引导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高港区等地贫困村(居)、贫困户通过发展渔家乐、农家乐、虾蟹乐、耕种乐以及农业采摘等休闲农业项目吸引游客,贫困村(居)、贫困户增收。

二、建立产业支撑团队,落实产业扶贫科技保障

为确保产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在扶贫工作中,泰州市立足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为主线,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为中心,从适应贫困村(居)、贫困户发展诉求出发,统筹协调优化农业科技资源,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扶贫奠定基础。截止到2016年年底,每个优势农产品品种,分别设置一个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创新团队2~3个、推广示范基地2~3个。

(一)组建专家团队

根据每个产业自身发展、推广、扶贫中存在的关键性难题,在每个产业技术体系内组建2~3个扶贫专家团队,立足前瞻性、导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选题、产业扶贫研究与技术推广等工作。每个扶贫专家团队设立岗位首席专家1名、成员10名,负责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制定产业扶贫规划;了解、掌握贫困村(居)、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集成创新实用技术,增强新技术对优势产业的引领支撑能力。

(二)建设推广示范基地

根据产业发展区域特征,在农产品主产区、产业功能区依托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技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2~3个推广示范基地。基地负责承接产业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熟化集成和转化推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的综合示范;组织观摩、推介、培训及创业实训等活动,培训贫困农民;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等相关问题。每个推广示范基地成立由农技推广机构、科教管理部门、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新型经营主体等组成的扶贫工作组,设组长1名、成员4名,统筹推进本地科技研发、集成转化、推广培训、产业扶贫等工作。

(三)组织结对帮扶,开展精准帮扶

为强化帮扶责任,组织开展专家队伍、示范基地挂钩帮扶扶贫村和贫困户活动,确保帮扶工作全方位、全覆盖。通过“市和市(区)领导挂薄弱乡镇,机关部门(单位)、企业和乡镇帮贫困村,党员干部扶贫困户”的形式开展新一轮的挂钩帮扶。泰州市出台了《扶贫开发工作问责办法(试行)》,明确了帮扶单位和被帮扶镇村工作责任,对其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扶贫开发工作职责的,严肃了需要问责的25种情形。将挂钩帮扶考核列入机关部门绩效考核。参与帮扶的市领导和市级机关部门必须到帮扶镇、村开展调研,帮助落实帮扶方案,推动帮扶工作深入开展。endprint

三、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培训,落实产业扶贫主体保障

“致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明确产业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以教育培训为主要途径,多途径、多形式、全方位提升贫困户、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

(一) 围绕脱贫目标,强化贫困户能力培养

1. 提升认知能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组织贫困村(居)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贫困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创业培训,不断提升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从农技能,消除知识、思想贫困。

2.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正确处理土地和劳动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土地确权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提升技术应用能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源泉最终仍然要落实到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上。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进行推广应用。

4. 提升信息利用能力。借助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优势土特产品销售和增值之间高度契合。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积极探索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因素、新方式和新业态。

5. 提升社会参与能力。社会参与能力低、社会联系少、社会资源匮乏,是贫困农户面临的普遍困境。在扶贫工作中,积极动员和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扶贫对象的内在要求,建立贫困农户全方位参与扶贫决策的有效渠道,增强贫困农户主动参与意识,推动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开发式精准扶贫。

(二)因地制宜,围绕产业发展主线,多样式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实际效果

1. 送教上门。目前,参学贫困农民年齡普遍偏大,为方便其参学、参训,泰州市组织专家团队成员、各市区农广校,主动“送教下乡”“送教上门”,按照有“有产业基础、有教学条件、有便利交通、有组织能力”的“四有”标准,择优选择示范基地、合作社、农业企业、示范园、农场等作为办学、培训点,把农民中职教育、科技培训办到基层、办到基地、办在产业、办在家门口,方便农民学习。根据农民学习兴趣、生产实际、当地主导(特色)产业规模等因素确定开设专业、确定培训内容。

2. 农闲上课。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闲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培训,实现教学、培训与农时农事、二十四节气合理结合;做到“农忙少理论、多指导,农闲多理论、多指导、多实践”,保证农民“忙时进田头、闲时进课堂”,学习、生产两不误。通过“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基本理论讲授、基本技能训练,开展现场示范、生产实践、现场“会诊”等教育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实际进行,做到“教学生产同步化”,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了贫困户的学习积极性。

3. 师生互动。坚持做到两个“要求”、两个“鼓励”,即要求贫困户带着实际生产难题来听课,鼓励贫困户学员当场提问;要求老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难题,鼓励师生结对帮扶,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产业发展与扶贫的无缝对接。

四、多措并举,落实产业扶贫保障条件

市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按照“一村一品、因镇(村)施策”的原则,扶持经济贫困村发展,同时对全市贫困户开展种植业保险、人身意外保险、重大疾病保险试点,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普遍实行社保政策兜底扶贫。发挥地方优势,确保项目安排精准。通过对贫困户和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各帮扶单位定对象、定项目、定责任人,一户一户地帮,一村一村地扶,做到帮扶有记载、责任有人领,并实行定期更新、动态管理,真正把档建好,把卡用活,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对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逐户进行调查统计,鼓励农户养猪、养鸡、养羊等。与农业龙头企业挂钩,建立“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贫困村(居)建立村级创业富民基地,吸收贫困户就业致富,促进贫困村(居)集体增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驻泰央企、金融机构积极挂钩帮扶的贫困村(居),招引企业,成立农业生产基地,并提供农产品销路,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通过村镇自筹、政府补贴等办法设立扶贫基金,对贫困户发展养殖项目、设施农业等进行奖补,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问题。

此外,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贫困村(居)的要素流动能力。促进人口和劳动力的外向型流动,充分利用本地在外的人才,不断拓宽拓展与发达地区沟通的方式、渠道和途径,在政府、企业、个人以及各种组织机构层面,建立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广泛多样联系。通过帮扶指导形式,提升贫困村(居)的党支部、村委会的决策能力和政策执行能力。实践证明,贫困村(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两委”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目前来看,贫困村(居)“两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发展路径选择和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经济资源和贫困人口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能够精确瞄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项目,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持续性收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泰兴市分校、

泰州市农业委员会科教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姜堰泰兴市贫困村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讲述省姜堰现代农业产业园
泰兴市:架起基层“连心桥” 推动侨务工作走深走实
泰兴市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行为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泰州姜堰区 实行“三检查、两确认、两注意”
泰兴市 党员突击队 战“疫”急先锋
姜堰永远的骄傲——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