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玩坏的朋友圈
2017-10-25佚名
佚名
“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朋友圈,晚上也是刷完朋友圈方能安然入睡,但已经很少点赞和回复,刚开始还会经常阅读他人分享的各种链接,现在越来越少,此外,屏蔽朋友圈动态的名单也越拉越长。”这是一个网名叫“叶子”的女孩对“朋友圈”又爱又恨的情绪。
《年轻人》杂志曾通过对2050名读者朋友圈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人已经被朋友圈困扰,他们的朋友圈已变味成新闻圈、养生圈、代购圈、自拍圈。朋友圈里的人,虽大都认识,但感觉不再是所熟悉的那些人,而是政治家、哲学家、养生专家、生意人以及美图代言人,朋友圈已经越来越缺少朋友的感觉。
让无数人掉进了朋友这个圈,却再也找不回从前。
投票点赞道德绑架
“请帮忙给1号宝宝投票……”
“我要集齐××个赞、请大家帮忙……”
“请大家帮忙转发……”
叶飞说这些已经成了他刷朋友圈的噩耗。
“最初,看到朋友们在群里刷屏,要求帮忙给孩子投票,我都帮着投。后来类似邀请越来越多,操作起来实在很累,可碍于面子,也无法视而不见。特别是领导发来的请求,还得第一时间甚至发动全家帮忙。为应付这些事情,真是烦不胜烦。”在长沙一家媒体工作的叶飞说,“我有时候故意装作没看到朋友圈吧,别人还要专门在微信里面@你。”
“可是这样靠拉票得到的奖项意义到底在哪?”叶飞很不解。
分享照片荒废时间
“你们一定不知道我拍个照发个朋友圈的辛苦。”作为文艺女青年的李玥尔对自己每一次朋友圈拍照都非常严格。为了拍一张照,首先她会找各种角度各个场景拍出起码50张照片,然后从这些照片里面找出每一张旁人看起来毫无区别的照片,挑选完2张之后,然后通过美图秀秀、美颜相机、滤镜等三种以上的修图软件进行整合处理,功能绝对强过PS。照片终于修好了,然后开始构思文案。太高冷了不行!太接地气了又俗套。还是要装作云淡风清漫不经心的样子。一段四五十字的文案往往要构思半个小时。然而发完朋友圈并不是事情的终结,接下来漫长焦急地等待评论点赞才是重点。“在睡觉前发一条微信,为了看评论经常凌晨两三点醒来看消息”。
而如何让自己的评论活泼有趣也是一大考验,特别是对于领导的评论,李玥尔常常要思考半天。所以有评论也是一样烦心。但是没人评论呢,“我还有朋友明明没有人评论还要在下面打上一行:统一回复、谢谢大家的关心等字,这也是让我醉了。”李玥尔说道。
李玥尔给自己的一条朋友圈统计了一下时间,“从开始创作到评论回复,那心里的波动起码会持续四五个小时”。微商泛滥杀熟经济
“我曾经在一个同学的朋友圈里买过瘦腿袜,号称‘德国制造、每双298元,必须两双起订,同学说亲自试穿效果特好。我觉得同学在卖肯定不会有问题,结果买来后穿了一天就脱丝了。”25岁的张娜娜说道。
她同时也发现,自己身边身材不好脸蛋还行的妹子开始卖泰国蜗牛美肤品卖水母化妆品,身材和脸蛋都可以的开始自己当衣架子卖衣服和首饰,同学的妈妈也开始各种活动各种产品各种培训班的分享。
“最好笑的是我们的工作群,聊了没几天,这个群就变成了一个小‘商圈,只要一打开这个微信群,进入眼帘的全是各种商品推介,卖面膜的、卖牛肉干的、卖冷面的,可谓比比皆是。而单位的各种通知,却被深深地淹没在里面,每次不得不逐條读一遍,花费很多时间,最后的办法就是打开这个微信群后,直接删除聊天记录,然后总是担心单位是否发出新的通知。再后来,这些推介信息又被发至朋友圈里,要想阅读到大家推荐的好文章和新鲜事,我不得不忍痛把一些同事的朋友圈屏蔽掉。”张娜娜说。
说是微商也好、朋友圈推销也好。张娜娜还不知道的一词是“杀熟经济”。2013年开始,微商依靠微信朋友圈蓬勃兴起,又很快被冠以“杀熟经济”这个不怎么好听的名号,甚至出现了多级代理,卖代理为主、卖货为辅的“传销经济”变异体,不少人通过朋友圈炫富来发展下线。其实朋友圈经济杀的就是熟人的你。
窥探隐私压抑机制
发了一条“两个人的心已经越走越远”配上一张忧郁的黑白自拍之后,朱朱觉得把内心话说出来真舒坦。但马上下面的评论爆发:同事问她是不是失恋了。以为她没谈恋爱的才知道她谈恋爱了;领导怕她状态不好影响工作;而爸妈则在第一时间打电话过来:孩子你没事吧?他欺负你了吗?
朱朱开始后悔,真想把这条微信删掉,但是下面大家这么多看似关心的评论,删掉了会不会让这些人不高兴。于是以后每发一条朋友圈,她都要想:如果同事看到了会怎么办、领导看到了会怎么想,朋友看到了爸妈看到了又会怎么想……
朱朱或者已经知道,在微信中的你,才是你。人们对你的印象、认知和评价,会受到你发表在微信上的文字、图片或者转发的文章的影响,尤其那些素昧平生或者“浅交往”的人完全依赖于此。假设你天天在朋友圈发一些感伤情调的语录,那么你的朋友可能会给你贴上“多愁善感”“文艺”的标签;假如你天天发美食、乐于探索各色偏僻的小吃店,有人就会将你归纳为“吃货”;假如你晒名包、名车或周游世界的美图,有人就会认为你是“壕”或者是“官二代”……
这意味着在微信里,你根本无法随心所欲,不仅被迫发言,还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冷不防给他人留下什么糟糕的“刻板印象”。于是,人们纷纷对朋友圈进行分组。在仅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可见的分组里,多发些在图书馆看书的照片,做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少年;在仅同事可见的分组里,深夜时晒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项目表,做个热爱工作的好员工;在朋友可见分组里,吐吐槽说说段子扮扮“逗比”,做个“无公害”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