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紫砂 烹茶品茗

2017-10-24洪宇方开明董亚芳

人民周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制陶宜兴紫砂壶

洪宇++方开明++董亚芳

江苏宜兴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紫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它以不同时期的审美形象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五千年的制陶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兴先民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在宜兴已发现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多处,与磨制石器一起出土有丰富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白衣黑陶和灰陶的碎片,成型手法以手制为主,兼有轮制。

商周时代的遗址,分布相当广泛,灰陶和几何印纹陶已占相当比重,特别是烧成温度已得到较大提高(1000℃左右),褐色陶已产生,轮制成型已占相当比例。春秋战国时期,宜兴陶瓷发展较快,已烧成印纹硬陶,烧成温度已达1100℃以上。原始青瓷也开始产生,亦发现有未经选练的初级紫砂泥罐,这时期宜兴陶的工艺与装饰均有提高。

秦汉时期是宜兴陶瓷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早在东汉前期釉陶已成功烧制,在丁蜀及附近地区,汉窑址已发现了二十多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宜兴陶瓷的一个高峰,地处丁蜀镇汤渡村附近的均山窑以烧造青瓷而闻名,均山青瓷最迟在东汉中叶已烧制成功,至元朝数百年中从未间断,产品属越窑系。

宜兴的唐代青瓷开始使用龙窑烧制,涧众龙窑已使用窑具匣钵、烧成技术的提高不仅使产量大增,也使烧成温度与质量得到提高。宋代是宜兴陶瓷的一个转折时期,宋代全国瓷业空前发展,军用品韩瓶(相当于现在的军用水壶)的需求扩大了宜兴陶瓷的产量,这部分工艺仍以轮制为主,但日用品生产的手制工艺日趋成熟。这为以后紫砂独特成型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代紫砂器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沉静。清代的紫砂器更加精致,并成为贡品。

從遗器分析,“泥片镶接”“通嘴法”“打孔捏塞法”“斫木为模”“泥条拍打成型”等等紫砂工艺手法均已初步形成。在宋代宜兴陶瓷的发展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此时在陶矿中发现并认识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紫砂泥。

紫砂泥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

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紫砂质地坚细、色泽沉静、制作精美。根据调配方法及烧成温度气氛的变化,制品分别呈天青、栗色、暗肝、梨皮、米黄、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等色。

这种砂泥是多种矿物共存的黏土团粒结构,质地致密且有细微气孔,透气而不渗水。此种壶泡茶,茶叶的色、香、味皆蕴,盛暑越宿不易发馊。壶内生了“茶锈”以后,空壶注入沸水也会散发茶香,而且使用越久,紫砂壶越是光润。

紫砂器是用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这种陶土为紫砂泥,产于中国江苏宜兴,呈紫红、淡紫或紫黑色,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用手捏即可成型。不用匣钵,直接入炉经1000℃高温烧成。紫砂器一般不挂釉,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显示出朴实而又独特的美。

由于紫砂原料材质有别于其他陶瓷原料,故而紫砂工艺有着独特的拍打成形法、镶身筒成形法与手捏成形法,当然也包括传统的拉坯成形法等。

紫砂壶的造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带装饰的光货,这是最见设计者功夫的作品。第二类是仿动物、植物的花货。第三类是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有各式各样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风格古拙、浑圆。

宜兴制壶名家

在20世纪初期,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林、汪宝根、蒋燕亭、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等人最为著名。他们在宜兴紫砂造型艺术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紫砂壶以其素面素心和特有的宜茶性,自供春于金沙寺僧学得制陶术而渐起制陶,艺人们以独特的成型技法,用匠人的慧心塑造出了紫砂的心语:“鱼化龙”体现了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愿望;“博浪锤”体现了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景;“蝶双飞”体现了梁山伯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款款紫砂壶,载赋了艺人们内心流淌的激情,将无形的情感以有形的型体抒发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紫砂工艺得到了保护,重新焕发出新生命,在造型设计上更是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紫砂工以壶为身,壶以精制者言,历来作为特种工艺品,以紫砂与文人关联最为突出,紫砂壶名工受到文士的殷勤接待也是其他工匠所不能及的。如时大彬、徐友泉、吴氏、蒋伯、项子京、陈眉公等,这些都说得上交谊纯笃。名流名工会叙一起,有讨论壶艺,共创新作;有以自己的书画诗文装饰砂壶,后人誉为“名工名士,允称双绝”的珍品。

1978年,在宜兴市区南15公里的丁蜀仙鹤山麓,征地1.8万平方米,动工建造陶瓷陈列馆,并于1983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经过扩建,更名为陶瓷博物馆。2013年11月又更名为紫砂博物馆与陶瓷博物馆,馆内丰富的藏品,充分展示了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灿烂的陶瓷文化。

紫砂茶具与饮茶习俗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很早就开始了茶的种植和利用。西汉王褒《僮约》、东汉末年华佗《食论》、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茶经》、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卖茶、饮茶的许多史料和论述。人们认识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效;商人或肩挑担子或乘船到几百里以外去卖茶叶;市面上有人设铺卖茶,提瓶卖茶,顾客可投钱取饮;饮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点茶”;饮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饮”“穷日尽夜”“俗遍天下”。与饮茶有关的器皿,有茶盏、汤盏、茶筅、茶碾、茶瓶、汲水瓶和花瓶等等。至于茗壶,民间传说苏轼设计过“东坡壶”,是一大型提梁壶。到了明代,在汉族地区,散茶、芽茶取代了膏茶、饼茶,方式改为泡茶,茗壶成为主要茶具。茗壶在明代初期仍然较大,以后逐渐变小。福建、广东一带饮用乌龙茶之“功夫茶”,茗壶更是小得出奇。《阳羡名陶录》卷下引周澍《台阳百咏注》,说台湾人品茶“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鼻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

宜兴紫砂誉名天下,称之为“世间茶具之首”,它的产生离不开宜兴五千年以上的制陶史,离不开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更离不开宜兴辉煌悠久的茶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陶宜兴紫砂壶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