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2017-10-24郑慧

北京档案 2017年9期
关键词:价值理论信息

郑慧

摘要:档案文化传播是一个融合了档案学、信息学、文化学、传播学以及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其理论基础包括档案价值理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文化共享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以及以人为本理论。这5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漏斗形的关系图来反映。其中,档案价值理论位于最底层的核心位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处于第二层,文化共享理论处于第三层,大众传播理论处于第四层也就是最上层的位置,以人为本理论自下而上贯穿整个档案文化传播理论体系中。

关键词:档案档案文化档案文化传播

Abstract:Archiv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subject which compromise archival science,information science,culture science,commu? nication science and philosophy,its theoretical basis includs archival value theory,inform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ory,culture sharing theory,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eople-ori? ented theory.The relation of these theories can be showed as a funnel. In this funnel, archival value the? ory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and the core,inform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ory is locat? ed at the second floor,culture sharing theory is locat? ed at the third floor,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lo? cated at the forth and the top floor,people-oriented theory throughouts the archival cultural communica? tion theory system from bottom to top.

Keywords:Archives; Archival culture; Archiv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檔案文化这个概念是21世纪初才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英玮在2003年首次提出档案文化的概念。他认为,档案文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的档案文化是指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即档案实体文化;广义的档案文化除包括档案实体文化以外,还包括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1]

根据以上概念,档案文化传播,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档案实体文化,即包括档案信息内容传播和档案载体传播。在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前一种形式更为常见和常用。对档案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挖掘加工利用,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向社会推广和扩散。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对档案信息、档案活动、档案工作以及档案文化事业的传送与散布。

档案文化传播,是将档案、文化以及传播这三个要素进行两两组合和最后结合,分别形成了档案文化、档案传播、文化传播以及档案文化传播,成为一个融合了档案学、信息学、文化学、传播学以及哲学等学科和思想的综合性概念和交叉性概念。因此,在解读档案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并进行相关研究时,离不开以下五大理论基础:档案价值理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文化共享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以及以人为本理论。明确并分析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档案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方向指引,也能为其更好更快地向国内外进行传播从而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寻找具有可行性的路径和方法。

一、档案文化传播的档案价值理论基础

档案价值理论多种多样,包括什么是档案价值(有用性)、档案价值形态(档案双重价值论、档案双元价值观、长远价值和现实价值、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等)、档案价值规律(档案价值扩展律、档案价值时效律、档案价值效用递变律、档案价值聚散转变律、档案价值内外化转变律等)。档案文化传播的档案价值理论基础主要是档案双重价值论和档案双元价值观。

档案双重价值论是美国著名的档案学专家谢伦伯格(Schellenberg)首创的,得到了世界各国档案学界的普遍认同。谢伦伯格指出:“档案双重价值即对于档案形成单位的原始价值和对于外单位和个人的附加价值。”[2]其中原始价值主要是指对本机关政管、法律、财务、执行等方面的价值,从属价值则是指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冯惠玲和张辑哲也指出,档案价值具有双重性,“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档案对其产生单位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档案对其他单位和个人所具备的价值。”[3]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首先实现第一价值,到一定时期后逐步向第二价值过渡和转化。档案双重价值理论说明档案价值有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与档案工作息息相关的。

档案文化的本体就是围绕档案实体整理和档案信息挖掘和利用而开展的档案工作以及档案事业,档案文化的第一价值通过形成者群体或个人实现,第二价值通过对外传播实现。由此可见,档案文化传播是实现档案的双重价值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

档案双元价值观是由湖北大学覃兆刿教授提出的。覃教授指出,档案包括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它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人类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借助它的结构形式所赋予的功能,称之为‘工具价值;二是作为记录或者文献归属的实体,其内容负载的价值,称之为‘信息价值。工具价值具有普遍意义,信息价值则凸显个性;工具价值来源于档案的自然属性,信息价值来源于档案的社会属性。”[4]endprint

广义的档案文化蕴涵于档案信息、档案活动、档案工作以及档案文化事业中,一方面档案本身以及与档案有关的活动的原始记录作用,使档案文化能够成为社会主体选择的对象,充当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工具。另一方面档案文化所承载的内容具有个性与丰富性。档案文化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都反映了不同时代赋予档案文化的不同特征。同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档案文化也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以及时代的特征,[5]促进档案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的传播,推动档案文化与社会其他形式的文化的交融和聚合。

二、档案文化传播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基础

马费成和赖茂生指出,广义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的搜集、整理、提供和利用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6]档案文化传播狭义的传播对象是档案实体文化,又分为档案信息和档案载体,广义的传播对象是档案实体文化和档案事业文化。不管是狭义对象还是广义对象,都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

赖茂生认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和目的多种多样。例如,在载体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提高信息的效用;或者,仅仅改变信息的载体形式,发掘、扩展信息的采集和传播渠道,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可共享性;也可以是上述两个方面的结合。[7]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资源的基本价值是记录价值和传播价值。档案文化传播通过档案文化的交换,或把档案文化分配、传递流通给一定的接受者,实现档案文化活化与共享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档案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8]自此,档案文化传播找到了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联系点,并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运用于档案文化传播当中。

三、档案文化传播的文化共享理论基础

文化共享理论基于国家层面的庞大的网络通讯平台,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专网、有线电视等多种传输途径,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和其他手段,在全国共享数字文化。档案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实现其在全社会全体人民范围内的共享无疑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文化共享”是要在最大程度、最广范围、最多受众、最基本要求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消除人们之间的“文化鸿沟”,缩减人们之间的“文化距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權益。实现“文化共享”,既要让人民群众有条件共享文化资源,又要让人民群众有兴趣共享文化创作,还要让人民群众有意愿共享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共享理论的内在逻辑本质。[9]

我国仍有不少人口居住在老少边山穷地区,他们渴求知识,有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比较难以得到满足。“文化共享”理论的运用,就是让更广地理范围、更多数量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样的档案文化内容、更丰富的档案文化形式。最重要的是,这些群众要同时担负起三重身份和三种责任,他们既是档案文化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也是档案文化的享受者和受益者,更是档案文化的传递者和传承人。

四、档案文化传播的大众传播理论基础

大众传播理论根据对象分为多种理论,比如关于媒体组织的,有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关于受众,有大众社会理论、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关于传播效果,有子弹论、有限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培养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关于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有休眠效果、“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警钟效果、意见领袖效果等。档案文化传播的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主要是指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提出的理论。麦奎尔认为,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中的若干传播过程,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最顶层,[10]如图1所示:

档案文化传播是沿着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传播—家庭内的多向传播—族群、社区、集团内部的多向传播—族群、社区、集团对外单向传播—社会范围内的多向传播的脉络发展和延伸的,与麦奎尔的大众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只有在更广大的国家和地区、更多样的人群中进行传播,才能更深层次地体现档案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扩大档案文化的影响力。

五、档案文化传播的以人为本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的提法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他曾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1]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陷于危境。

以人为本理论属于哲学范畴,将其运用到档案文化传播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以人为本要求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自身的重要作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利用档案报刊等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有效传播优秀档案文化,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在境外举办档案展览、参与‘中国文化年活动等形式,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主动讲好中国档案故事。”[12]表明在档案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不能走重藏轻用的老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变化,积极主动地开辟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借助各个媒介和平台,把档案文化送出去,使自身成为档案文化传播的使者,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跳出自己的舞步,提高社会对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

其次,以人为本要求在进行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满足人的需要,维护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把广大民众作为最高利益主体,把实现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追求和最终目标。在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持续坚持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发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发展和繁盛,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满足广大民众与日俱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持续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品质。[13]《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重的根本原则。将以人为本作为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尽力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的个性化利用需求,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提供服务。”[14]从档案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档案馆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人民群众享受档案文化带来的精神满足感的前提,也是档案馆将档案文化传播的范围和效益实现最大化的保障。在以人为本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各种途径把档案文化在不同时间、空间和人群中进行传播,将会极大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发展。endprint

最后,以人为本强调进行档案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实现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强调的“三个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都涵盖了档案文化建设和传播。尤其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拓展档案馆开展普及型教育、专业型利用服务和定制型政府决策参考的能力,为‘五位一体建设提供便捷便利的档案服务,提高档案馆公共服务的认知度和用户满意度。创新服务方式,多渠道开发档案资源,不断向社会推出精品力作和举办受公众欢迎的活动;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简化利用方式,推动辖区档案资源跨馆利用、跨馆出证工作。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能力”[15]更是将在狭义的档案文化传播——档案资源开发中采用以人为本理论视为全面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法宝。只有全面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才能实现档案事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上述五个理论之间的关系

档案价值理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文化共享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以人为本理论这五个理论是由于“档案文化传播”而临时聚合起来的,以档案文化传播为中心,五个理论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层级鲜明、互相影响,又交叉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如图2所示。

在这个漏斗形的档案文化传播理论关系图中,档案价值理论位于最底层的核心位置。它牢牢抓住和体现档案文化的档案属性和档案价值,目的是实现档案文化第

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让渡、档案文化工具价值和信息价值并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处于中间第二层的位置。这个理论將档案文化视为一种信息资源,把开发利用的方法运用到传播中,使得档案文化传播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文化共享理论处于第三层的位置。它着眼于档案文化的共建,并通过传播实现共享。档案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档案文化的共享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共享,是提升和加强国家整体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传播理论处于第四层也就是最上层的位置。档案文化传播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手段、媒介和平台把档案文化向更长时间维度、更宽空间维度传播,只有把传播理论运用好了,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和目标。以人为本理论自下而上贯穿整个档案文化传播理论体系中。因为将档案价值理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理论、文化共享理论以及大众传播理论运用于档案文化传播中,都离不开以人为本,都时刻体现人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注重满足人的需要,把档案文化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范畴(这与前文所述档案文化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并不矛盾,历史范畴是指档案文化是历史形成的有历史特色的事物,动态发展的范畴是指档案文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发生改变,焕发新的活力),不断构建和创新档案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综上所述,档案学、信息学、文化学、传播学以及哲学等许多专业和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思想都可为档案文化传播提供理论上的阐释和引导,而从不同的维度对档案文化传播进行理性的剖析和认识,能够系统全面地揭示档案文化传播的运动与发展规律,为档案文化传播打下坚实可靠的理论思想基础,促进档案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走向繁荣。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瑶族档案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英玮.档案文化论[J].档案学通讯,2003(2):48-52.

[2](美)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144.

[3]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2.

[4]覃兆刿.中国档案事业的传统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8.

[5]任汉中.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浅述档案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档案管理,2012(2):10-13.

[6]马费成,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

[7]赖茂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3):229-235.

[8]刘招兰,沈友菊.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60-62.

[9]王永友,史君.“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49-156.

[10]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14.

[11]管仲.管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165.

[12][14][15]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档发〔2016〕4号).

[13]杨信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16-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理论信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