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
2017-10-24赵丽杰
赵丽杰
辽宁省桓仁县普乐堡镇老漫子村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花脖山海拔1300多米,人称辽宁屋脊;画屏山素有塞北小桂林之称;更有闻名遐迩的大雅河漂流风景区——山高林茂水美,草凝烟,花争艳。
侯德英老人就生活在这里。她今年105岁,儿孙加起来有80多人,五世同堂。
在她100岁生日时,孩子们为她办了隆重的寿筵,雇了乐队、秧歌队、厨师、录像师,殺了一口猪,把乡亲们都请来,摆了25桌,只庆祝,不收礼。席间,老人“表演”了两个节目,一个是说出别人的生日和属相。全家80多人,以及全村20岁以上的所有人,只要你说出名字,老人都能说出他们的生日和属相,一个不差。第二个节目是纫针。大正月的,零下二十几度,大家都把手缩在棉袄袖子里,老寿星接过儿子递过来的针线,把线轻轻穿过针眼,手不抖,神情淡定,引得大家掌声雷动。
如今,与五年前相比,老人瘦了点。“90多岁时,我母亲摔了一跤,腿脚有点不利索,耳朵有点聋,此外就没别的毛病了。她不像有的老人那样今天这疼明天那疼的。直到去年,还能拄着小凳在园子里拔草。她一生爱干活,一刻也闲不住。”焦玉环告诉记者。他是侯德英老人的二儿子,退休前是村小学的老师。侯德英现在和小儿子焦玉库两口子生活在一起。
105岁,没有大病,生活自理,头脑清晰不糊涂,侯德英就是这么牛!儿孙们都为她骄傲,连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跟着自豪,走到哪都不自觉地提起她。当然,人们羡慕之余,都会不由自主地问:“人家是怎么活到这么大岁数的?”
苦日子中熬过来
侯德英出生在山东临淄。小时候,她过着悲惨的生活——3岁丧母,5岁丧父,疼爱她的奶奶也在她8岁的时候离世。她寄人篱下地生活在哥嫂家。嫂子不让她睡在炕上,房檐边铺些谷草就是她的床。哥嫂吃饭,她在一边看着,他们吃完了,她舔饭碗。嫂子把吃过的食物作上记号,发现她动了就是一顿暴打。十多岁时,小弟弟回来了,见盆中有烀地瓜,就央求姐姐,想吃一块,侯德英不敢给,弟弟眼泪汪汪地走了,从此再没回来。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侯德英提起小弟弟,还直抹眼泪。
15岁那年,黄河发大水,侯德英跟随哥嫂从山东逃荒来到桓仁,经人介绍,与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焦德文结了婚。焦家世代长工,一贫如洗,但婆婆把这个可怜的姑娘当女儿待,丈夫老实厚道,只知道干活,侯德英从此有了家,过上了踏实的日子。
“我母亲受的罪没边儿。”焦玉环说,“可她还是想家、想家人,经常说起别人对她的好。在我们有条件之后,她让我们代她去老家看看。2005年,我大哥去了。2007年,我又去了一趟。虽然没有找到她的亲人,可看看她曾经生活过的院子,回来跟她讲讲,也算了却她一份心愿。”
婚后的侯德英不再挨打受骂,但仍然吃不饱——家里实在太穷了,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她一共生育11个孩子,活下来6个。全家人只有一床碎布缝起的被子,圆木头截下一截,从中间一剖两半就是枕头。用不起油灯,只能点松树明子,烟熏火燎的。有一年大旱,40天没下雨,树都干死了,地里的庄稼几乎绝收,人也饿死不少,焦德文乞求地主减免一点地租,遭到拒绝,无奈只好东借西借,并答应第二年再扛一年活才顶上账。全家人靠吃野菜树皮活下来。
心路宽
“我老母亲虽然受了这么多苦,可她心路宽,心眼好,愿意帮助别人,所以才能长寿。”焦玉环说,“兵荒马乱,要饭的特别多。母亲但凡有一口吃的,也要分给他们半口,说东西自己吃了白瞎了,给他们吃了救命,还留他们住在家里。有一个远房表哥,被他父亲挑着到处要饭,几次从山东来到桓仁,母亲收留他们,吃糠咽菜都有他们一份。后来表哥在桓仁县城落了脚,多年来始终把我母亲当自己老人,一趟趟地来看望,买东西、给钱,总也忘不了。
“母亲尽管没读过一天书,也不识字,但是她宽厚、明理,从来没和邻居红过脸,家里外头没有对立面。她教儿女们为人要厚道,不能做坏事,不能和别人吵架,常说‘有理让三分、‘让人不算耻, 教育我们靠双手吃饭,说劳动来的饭是真正的饭,‘穷死不下道、‘碗边饭不好吃。母亲还很节俭,衣服袜子破了,她总是补了又补,舍不得扔。她羡慕识文断字的人,家里再穷,也尽量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希望他们长大了做个明白人……总之老母亲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她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做老实人,一辈子本本分分的。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这句歌词,唱出我母亲的心声。她从来挂在嘴边的都是共产党好,教育孩子们生活好了别忘了国家,说国家好个人才能好。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母亲从广播中听说了,认为‘国家有难了,立即找到大队干部家,坚决要求送我大哥参军,保家卫国。当时哥哥已娶妻生子,没分出去过,是家中主要劳动力,但母亲认为国家的事比小家的事重要。上世纪末,她听说南方发水灾,解放军在抗洪救灾,又送两个孙子参了军。
“家里一直是母亲说了算,到现在了,有人情往来啥的,七八十岁的儿女们还要征求她的意见。抚顺有个亲戚,我叫他大哥,年轻时母亲照顾过,大哥不忘,常来看望老人。母亲说,你大哥年年来看我,你们哥俩以后得去看你大哥。我和我哥哥就年年去抚顺。晚辈敬长辈,小的敬着大的,老母亲就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成了我们家的家风。”
儿孙孝顺,舒心
侯德英最小的儿子焦玉库因小时候生病,智力受了影响。他能娶到媳妇,生儿育女,全靠老母亲的好名声。媳妇丁云萍比焦玉库小五岁,娘家和焦家隔着一道岭,当初就是看婆婆心眼好,会过日子,心甘情愿嫁了过来。婆婆果然待她像自己闺女一样。两个大伯哥都分出去另过了,她待在婆婆身边,大事小事,有婆婆为她做主,一家人和和睦睦。
随着岁月的流逝,婆婆的年纪越来越大,丁云萍也早把婆婆当成了妈。从洗衣做饭到帮助婆婆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从不厌烦。夏天,丁云萍把简易的太阳能洗澡袋子放到院子里,给婆婆洗澡,冬天把炕烧得热呼呼的。有一次婆婆得了急性胃肠炎,满头大汗,十分痛苦,恰巧丈夫和二哥都不在家,为了让老人能第一时间得到医治,身材矮小的她背起老人就往村诊所跑,跑了几公里,满头大汗竟也不觉得累,直到把婆婆放在诊所的椅子上,才发现一点劲儿也没有了。由于就诊及时,老人的病很快就好了。endprint
记者很想知道老寿星在吃的方面有没有秘诀,丁云萍说,婆婆的饮食没啥特殊之处,一辈子粗茶淡饭,就是老了之后,牙口不好,给她单做点,老人最爱吃饺子和元宵,不爱吃肉,有时吃点肉丸和羊汤,河里的小鱼小虾也爱吃。主食不吃米飯,爱吃面食和粗粮。“要说有长寿秘诀,那就是舒心呗!”丁云萍说,侯德英的儿孙都把老人当宝贝一样看待。老人的大儿子住在吉林省长春市,每次得知老人生病,两口子都会立即赶回来看望。老二两口子虽然没和老人住在一起,但是两家离得较近,二媳妇迟玉琴隔三差五地就给婆婆送吃的来,饺子、羊汤、加了豆的碎玉米粥,等等,帮助弟媳给婆婆洗衣服,陪婆婆说会话,给婆婆解解闷。隔代的孙男弟女对老太太也相当好。有个孙子在县城开出租车,每次老人有需要,随叫随到,活儿不多时会专程回来看望奶奶;有个外孙女把姥姥接家里住着,姥姥待不住要回家,她舍不得姥姥走,把鞋给藏起来……事虽小,是孝道。
因为老人爱热闹,为了让她高兴,儿女们每年都给她做寿。每次办寿筵,在外地生活和工作的儿孙们都纷纷赶回来,献上红包,祝福一声声连成片。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一边接过红包,摆姿势照相,一边说:“你们回来了,让我看看就行,不用给钱,我不缺钱。”
老人说的是真心话,她现在有政府给高龄老人发的津贴,民政、妇联等部门逢年过节常来慰问,平时孩子们都争着给钱。“我弟弟有病,经济能力差点,我们尽量不让他花钱,两口子出力就行。老母亲有病有灾的,我和我大哥都抢着承担,吃的用的,从不让她缺着。孩子们也都给她钱,有时候我们这做儿子的给老人过生日,说好不收钱,小辈儿们非给不可。她儿孙多啊,二百三百的,加一起数目就不小了。有的人家在老人需要赡养时,不是让老人挨家轮着住,就是费用分摊,斤斤计较,弄得老人心里很难过,我们家从不这样。给老人花钱,我们高兴。这么大岁数还有个老母亲,自豪啊!”焦玉环说,让他感到欣慰的还有,小字辈受上辈影响,也个个孝顺,父慈子孝,婆媳如母女,很让人羡慕。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因为“老祖宗”健在,生活在各地的儿孙们才有牵挂,有祝福,有责任,有浓浓的亲情。2017年,侯德英老人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采访结束,焦玉环拜托记者,说老人在采访前就再三叮嘱,让他代她转达这几句话:“我能活到今天,是因为共产党,我感谢党,感谢政府的照顾,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记者很感动,同时悟出:无论贫富,一颗知足感恩的心,是幸福快乐的前提,也是长寿之道。
(感谢桓仁县妇联协助采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