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电影《驴得水》剧本中隐喻的优缺点

2017-10-23张宁

速读·下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驴得水隐喻

摘 要:继开心麻花出品的首部影片《夏洛特烦恼》创下超十四亿的惊人票房后,他们的第二部喜剧电影《驴得水》定档于2016年10月20日。这部影片从公映开始票房和口碑都一路飙升,一度引起了观众对这部影片内容方面的大讨论,其中剧情的黑色幽默和荒诞情节更是引人思考,本文试图从剧情和影片结构方面来分析其中的隐喻内容。

关键词:《驴得水》;剧情;隐喻

电影《驴得水》是开心麻花第二部大电影,该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编剧与导演的同名话剧作品,他们同时也是《驴得水》电影的编剧与导演。当时国内较少出现针砭时弊题材的影片,所以此片出来以后口碑非常好,对于影片最终的票房竟高达1.7亿元人民币。其中影片中故事的编排和细节设定方面都有许多让人思考的地方。整部剧中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矛盾冲突一步步推着剧情向前发展,引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件,因此整个剧情结构清晰,节奏疏密有致,这也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一、故事整体框架方面

故事发生时间巧妙地设定在民国时期,然而“时代在改变,人性却从未改变”。影片以那时候一群带有理想主义的教育工作者们希望改变边区民众的贪婪愚昧懦弱与自私为故事背景。通过虚报一名英语老师来骗取更多的经费解决教学资金问题等等,后来又因为美国人罗斯先生带来的巨款所引发的故事。全片为了一个谎言,而用更大的谎言层层包裹的荒诞。其中的黑色幽默让人在观看后会陷入到深思之中。

在影片的一开始,当驴棚失火的时候,本来只有一点星星之火的时候,周铁男第一个跑过去用扫帚开始救火,结果扫帚被火烧着,从这点就看出周铁男的鲁莽性格和自身难保的结局。当张一曼跑过来埋头处理被自己挑下来的火苗的时候却被拿着铁锹赶过来的裴魁山杨了一头的沙子,这也暗示了后来裴魁山倒打一耙张一曼。最后校长抱着两条被子大喊一声:“你们别瞎弄了,一切听我指挥”,结果镜头一转驴棚的火着的没得救了。这点暗示了影片最后的无奈和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暗示了知识分子最终的命运。校长的女儿孙佳跑过来坚持用刚刚拉过来的水救已经不可收拾的驴棚,这也表现了孙佳的天真和固执,想揭穿这一切中的骗局,但最后没办法被大环境同化,共同陷入到不可挽救的谎言中。在影片的一开始就用水和火表现出了水火两不容的局面,为后面的善与恶、真实与谎言来拉开了大幕。

正如《驴得水》宣传海报上的那句话让人记忆犹新的话:“我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哦”。影片一开始轻松诙谐、笑料不断,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移,外面那包裹着的光彩夺目的糖纸被层层剥开,让人嗅到原先华丽包装遮盖下腐烂变质的酸臭味道。平静安乐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人的极端异化,道德的分崩离析,爱情与友情的支离破碎……只留下被撕扯得血淋淋、赤裸裸的人性。整部影片零星几个角色,构成了一个小社会,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定位,每个人的结局出乎意料又都在情理之中。

二、故事剧情细节方面

影片中驴的形象也有其隐喻的含义,作为一个农村常见的牲口,驴常常是文学作品中倔犟的,愚蠢的代名词,有时也代表了一些不懂人事的败类。影片中张一曼为了让铜匠死心说铜匠:“你就是个牲口”,而铜匠的媳妇的一句“你们才是牲口”,则让观众不经意陷入到沉思之中,究竟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是牲口还是未接受过思想的农民是牲口,留给了观众去思考。无论是开始的拉水的驴还是最后特派员下令杀驴吃肉,驴的性命都任由人宰割,无论佳佳怎么珍惜这头驴,最后也逃不开被宰杀的命运,就像我们故事的发展,到最后一切的善都会被事态的发展所覆灭。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选在一个废弃的庙中,曾经的信仰之地变成了教育的场地,人们抛弃了信仰相信了科学,虽然信仰不可能完全拯救一个人,但起码能给向善之人一个可靠不变的指引和底线。或许,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谦虚就是知道自己有多么骄傲,最大的善良就是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好。对于故事提出的困境,结尾并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三个人依旧开起了会显得一切照旧,但是张一曼自杀了,天真的佳佳离开了学校去了远方,而影片最后佳佳离开的时候箱子中的彩球从马车上滚落的镜头就代表了他理想的美好与幻灭。

三、影片的不足之处

电影在成功之余也有其中不足之处,由于《驴得水》这部电影是从话剧上改变到电影上的,影片整体具有一种浓浓的舞台剧的柑橘。由于电影相对于其它艺术诞生的比较晚,有话剧改编成电影,电影好处是可以借鉴人家很多的艺术上的优秀地方,但同时如果你改编的不好,就会带来问题。

第一,脱胎于话剧的电影容易舞台味特别重,节奏不令人舒服,话剧舞台是从欧洲古典的戏剧继承下来的,一般来说,传统的话剧是要符合三一律,三一律就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完成一致的故事展开,三一律保证了时间、地点、场景、人物非常紧凑,冲突特别集中,观众能看的下去,这是戏剧舞台的要求,但是把它搬到电影上就不大合适了,电影是不停跳跃的,如果按照三一律的表达就会过于舞台化,舞台剧变化成电影第一就是要把舞台味变得淡化一些。

第二,演员表演的过程当中,也是话剧腔明显,容易很夸张,这点相比《花样年华》就是很好的一个对比,人物在话剧舞台上的夸张表演如果挪到电影里的生活化表演就不符合我们大众的一般审美特点。从舞台味这角度来讲,这里面的场景突出的弊端是场景切换太突兀。情节上舞台模式化的风格变化,好的话剧好的电影都是遵循三幕剧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铺垫,对人物和故事交代铺垫,第二阶段,开始进入到一个矛盾揭示的过程当中,展开的过程当中,也就是进入了危机时代,最后一部分解决问题了。整个最后与一幕剧达到了高潮。

《驴得水》这部魔幻现实主义剧作以结局的悲凉揭示残酷的真理,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再現,也是我们反思和洞察社会的一面镜子,整部影片就像导演所说:“为了美好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终将走上歧途。”这便是贯穿《驴得水》这部荒诞喜剧的精神内核。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如果喜剧所带给我们的只是单纯的娱乐和消遣,那么在笑声之后还有什么能被留下?乱哄哄的热闹过后,我们只能坠入无意义的虚空。悲剧拥有净化心灵的力量,在笑中带泪的歌唱背后,是对于现实状况余音未绝的沉痛反思。

作者简介:

张宁,男,汉族,硕士,现为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动画设计。

猜你喜欢

驴得水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向《驴得水》的主创致敬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