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先声夺人的湖南自信
2017-10-23李晓菲
李晓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湖南人的文化自信扬帆而来。
第一面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山门下乘风启航,鼓满锦绣潇湘的恣肆豪迈。
第二面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上览洞庭长江,铭刻湖南人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情怀。
第三面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湖南人用勇气和担当,鲜血和智慧,在每一处激流险滩、历史关头,挽狂澜于既倒,走向光荣与梦想。
滚滚湘水奔流不息,新世纪新千年,湖南人三面帆重新扬起“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精神,为湖南强、为中国梦而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盛世又扬帆,“文化湘军”逐梦新征程。看,“湖南文化现象”璀璨夺目,“文化湘军”享誉全国;听,湖南“文化强省”号角嘹亮,“湘字号”文化品牌叫响华夏。
红旗招展,党徽如金。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顺应党中央治国理政新要求、顺应湖南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趋势、顺应三湘儿女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立足新起点,发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新的战略号召,先声夺人。“文化湘军”以其鲜明的个性及独特的品质,在时代的大潮中,抢滩头、夺高地,惊起一串串浪花,留下一块块丰碑……
弘扬先进文化,凝聚发展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用文化凝聚发展的正能量,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文化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理论武装高地——
湖南全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依托舆论传播新趋势新特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取得了良好效果:
湖南卫视创作的微型纪录片《我的中国梦》,用文稿加动画的形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更平易近人,更打动人心;
“先锋问答”和“好好学习——湖南省‘两学一做电视知识竞赛”用竞赛的方式深度宣传了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髓要义,党的理论宣传实现了深度与广度的有机统一;
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活动、传承“湖湘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和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基层文化人”等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
百姓微宣讲比赛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展,被《人民日报》重点推介,被称为理论宣讲“老树发新枝”的创新实践;
湖南全省理论思想宣传工作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利用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型传播方式开展的“理论+互联网”活动,开创了湖南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新局面。
打造思想道德高地——
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会报告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学先烈、学先进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近5年来,湖南每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学雷锋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次,活动超过3万次,受惠群众超过1500万人次,“湖南好人”闪耀三湘大地:
湘潭市大力弘扬“板凳妈妈”许月华、“孝子”杨怀保、“中国女孩”文花枝等一批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学习道德模范·争当文明使者等学习推广活动;
不到13岁的长沙女孩周美玲从车轮底下救起两岁男童,自己身负重伤,被誉为“雷锋家乡小雷锋,最美小少年”,入选全国道德模范;
长沙市出租车公司雷锋车队开展“爱心送考”“敬老爱幼”“文明劝导”等公益活动,荣登“中国好人榜”;
守船救人17载、撑起生命之舟的水文站临时工段意花,见义勇为、留下四级伤残的新闻工作者黄黎明,放弃高薪、悉心照顾600多名老人的全国优秀志愿者叶小兰等“湖南好人”绽放三湘;
……
湖南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凝聚起了湖南人的精气神。
打造红色文化高地——
湖南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成100多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20个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列全国第一。红色文化高地建设如火如荼:
2014年,韶山举办“乘坐红色专列、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红色大戏”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严肃的革命历史与寓教于乐的实景演出巧妙结合,让游客体验了一次丰盛的红色文化大餐;
2015年,湘潭推出红色经典情景歌舞剧《日出韶山》和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经典作品,开展“百万妇女唱红歌”“学党史感党恩”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让广大群众深受红色文化教育,增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
2016年,湖南第一次最全面最完整地展示延安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大型革命历史文献丛书——《延安文艺大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湖南开办的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在法国中央大区开馆,重现了革命前辈100多年前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原貌,获评2016年度“让湖南人倍感自豪的十件大事”之一:
……
“让我们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开创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光辉未来”,在建设“五个强省”新长征征程上,发掘利用好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解读传承好这些红色文化基因,从中汲取开拓前进的精神力量。
打造文化传播高地——
湖南省委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指示精神,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着力讲好“湖南故事”:
2015年2月15日,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出席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座谈会上,强调要发挥自身优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努力挖掘湖南元素、助力湖南发展、讲好湖南故事;endprint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的新闻工作者们都能把握正确导向,讲好湖南故事,让读者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所关切的问题;
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连续5年推出“新春走基层”直播节目,不仅是讲好湖南故事、传播好湖南声音的生动范本,更是让一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数民族村落成功闯入大众视野,成为热门旅游景点,闯出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成功之路;
2016年,“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活动全面启动,湖南用“一粒种子”“一座书院”“一部电影”分别讲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最早大学之一的岳麓书院和美国电影《阿凡达》取景地的故事,让世界各地的朋友感受到一个魅力无穷的湖南;
2017年1月,湖南省第五届网络文化节闭幕式上发布了2016年十大正能量互联网新闻事件,其中长征中女红军“半床棉被”的故事打动了无数网友、寻找红色小镇蒙达尔纪与湖南“血脉相连”的故事引起广泛而深刻的共鸣;
……
湖南故事讲得好,便能激发广大群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湖南声音传播好,更能成为湖南经济社会文化阔步前行的助推器。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揭开了新一轮改革大幕,湖南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资金扶持、创意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项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为推动湖南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通过改革,湖南文化产业得以转型提质,连续3年跻身全国十强;通过改革,“文化湘军”的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实力全国领先。“敢为天下先”的湖湘精神在湖南文化改革的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2014年9月,出臺《湖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15年,出台《湖南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组建湖南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并组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等8大省管文化产业集团;
201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建设文化强省的美好愿景;
……
创新是“文化湘军”异军突起的密码。因为创新,“文化湘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为创新,湖南在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上亮点频现,展示了“文化湘军,锦绣湖南”的独特魅力。比如,华凯创意自主研发创新的高新技术i-World,实现四组互动系统装置与数字内容的完美结合,在2017年文博会会场大放异彩。
发挥文化创新在提升软实力中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业态创新,破解传统文化应用发展困局。2015年8月,湖南日报传媒中心封顶,“新湖南”客户端上线,成为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成功转型的杰作。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数据中心、图片中心、华声在线以及分散在各部门的新媒体产品全部并入新媒体中心,大大强化了新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成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代表。旗下的“新湖南”客户端凭借1650万的用户下载量居全国党报新闻客户端第一方阵,荣列湖南省首届文化创新奖励项目,并获全国唯一的互联网创新项目殊荣。
推动文化跨界融合——
在2017年1月召开的湖南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省长许达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设计、饮食等融合发展”的文化发展新思路。“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文化+N”战略得到全面深化实施,文化产业融合程度越来越深,成绩越来越显著。湖南文化产业已形成广电、出版、动漫、演艺、创意等品牌集群。
一是科技支撑新兴文化业态。湖南的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已经融入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突破了一批有共性的关键技术,制订了多项文创产业标准。电广传媒与阿里巴巴全面合作,开启家庭娱乐信息生态圈;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打造“体育、文化、健康、食品”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获7项发明专利、耐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红瓷,攻克3道难关,将老百姓的生活照烧制在独特的红瓷上,引领了文化时尚;3D打印、VR产品、数字创意、文化信息服务、智能机器人等“湖南智造”正走进大众生活。科技对文化的渗透、文化对科技的追求达到一个全新境界。
二是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跟着文化去旅游,既是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旅游升级的必然。一方面,旅游借文化活动催生旅客流量;另一方面,文化改变了单纯的旅游消费习惯,品文化景观、购文化产品、观文化演出成为一种新的旅游习惯。以2016年“十一”黄金周为例,张家界市5家演艺剧场,近8000个座位,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过千万元,同比增长35%,有的剧场增长超50%。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文化旅游融合中也尝到了甜头,从昔日的不毛之地到“中国最美地质公园”,从过去的“坐井观天”到如今的国际化交流,土家摸泥节、中法原生态音乐节,让世界了解了湘西,让民俗走向了世界。近几年,湖南在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省13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和28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与宣传推介进展顺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三湘四水的旅游景区中。
三是金融点亮文化的梦想。湖南省文化旅游担保投资有限公司的100万担保贷款,使艺尚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走出了创业初期的困境,经营规模从500万元跃升至5000万元,2017年预计实现收入2.5亿元到3亿元,圆了公司创始人唐骏的一个文化梦。金融机构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案例不胜枚举,艺尚源仅是其中一家。2016年底,省文改办和省政府金融办举办的“湖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合作对接会”上,19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金额达1593.6亿元,战略合作协议1300亿元,授信金额241亿元,贷款合同金额49.6亿元,股权投资3亿元。实践证明,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创新。全省已初步建立了文化与金融合作的服务体系,银行、证券、担保、产权交易、财务公司等一应俱全,为全方位满足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完善了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endprint
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
湖南在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动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均有自己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业。从“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到“真正男子汉”,从中国动漫第一个驰名商标“蓝猫”到中国最早的数字出版品牌“青苹果”,从中国传媒第一股“电广传媒”到成长最快的传媒股票“中南传媒在湖南”……品牌一旦形成,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自然就能形成。
一是品牌建设成绩斐然。《中国文化品牌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湘字号”文化品牌已达42个,占全国文化品牌总数的16.2%,文化领域的湖南著名商标达30个以上。湖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形成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在全国领先的自主文化品牌集群。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湖南日报社被评为“中国品牌媒体党报品牌10强”,湖南广播电视台连续5年入选“亚洲品牌500强”,省级电视台排第一,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位列全球出版企业第7位,中南传媒连续9年进入中国企业30强行列。
二是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湖南卫视收视率在全国省级卫视名列前茅。全省文化品牌不仅卫视一枝独秀,其他文化产业也均在全国市场赢得较大份额。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在亚欧美落户,用户超500万;湖南原创动漫作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山猫卡通利用动漫品牌授权累计实现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湖南古典文学、科普、护理医学等图书出版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浏阳烟花输往美国、德国、俄罗斯等9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总值约30.3亿元,占国际市场50%左右的份额。
三是文化品牌效应扩大。湘绣、湘瓷、湘书等文创产品走出国门、蜚声海外;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周、橘洲音乐节等活动的举办,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艺术家来长创作、生活;2017年2月,电广传媒影业与狮门影业联合制作的电影《爱乐之城》,获得89届奥斯卡6项大奖,成为真正的赢家。湖南品牌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不仅输出了有国际影响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行业标准规范,还孕育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这些,在全国振兴文化产业的大格局中,都是值得复制和推广的。
“愿望是美丽的彩虹,行动才是浇灌果实的雨水。”只要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政治抱负,有“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文化自觉,有“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的经济自信,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神自励,湖南文化产业的“桃花源”里,必将呈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绚丽风景。
释放精神红利,增强“文化获得感”
文化本身就是经济,抓文化就是抓民生。近几年,湖南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保护传承好各项文化遗产,精准聚焦文化脱贫攻坚,让三湘百姓的文化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
建设好文化惠民这座平台——
2016年,湖南全省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6863.3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23.73%。近年来,文化惠民平台建设风景独好:
坐落于长沙新河三角洲的长沙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2015年底全面开放以来,精彩不断、人气爆棚;
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省美术馆建设项目、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相继破土动工,“一县一剧场”等县级基础文化设施以及贫困地区综合文化站的建设都为文化惠民搭建了平台;
“户户通”文化惠民工程在湖南全省铺开,偏远村寨农家屋檐上伸出的一个个白色卫星接收器成为湖南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
4.4万余个“农家书屋”建设,缓解了广大群众“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问题,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
文化产业的繁荣让老百姓在文化消费中感受到了实惠,从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到上网查询信息的便利,“文化惠民”的雨露正洒向三湘四水,滋润着每一位普通老百姓的心田。
2016年,湖南省文化部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全面明确文化扶贫目标与责任,多项措施聚焦文化脱贫攻坚,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送到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身边。相继在慈利县、隆回县召开现场推进会,探索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模式,形成了“项目带动、多方募集、建整扶助”“利用社会资源整合”“集中统一建设”等多种模式;落实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工作;启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试点,招募农村文化志愿者,配备到乡镇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烹饪好群众文化这道大餐——
为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和文化活动开展,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湖南省2015-2020年艺术创作生产规划》等文件。文艺工作者们坚持以人民为导向,深入基层,推出了一批有湘味、有人情味的精品力作:
2017年3月,由湖南交响乐团组织创作的红歌“大片”《通道转兵组歌》在京连演3场,被誉为“新时代的《长征组歌》”,获湖南首届文化创新奖,成为原创精品的新名片;
湘剧《月亮粑粑》入选201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十大重点扶持项目;
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我叫马翠花》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验收,入选2016年国家重点创作剧目;
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的《辛追》、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留守大山的孩子》、湖南省歌舞剧院的《桃花源記》等9个剧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支持,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获全国木偶皮影剧展演最佳剧目奖;
……
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从社区、乡镇延伸至革命老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盲点”和“空白区”。在全省范围开展的“欢乐潇湘”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微电影大赛”“雅韵三湘”“送戏下乡,演艺惠民”等活动切实用党的政策凝聚了人心、汇聚了民力。
扮靓文化遗产这道风景——
湖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及传承人保护机制。2016年7月,湖南省第一部文化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正式施行,湖南的非遗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引领的新时代。在保护基础上,湘绣、浏阳花炮制作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了其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湖南省加大对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力度,在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贫困地区新增43项。同时,湖南省扎实推进传统工艺振兴,在湘西指导成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创建了“一善荷音”品牌,启动了“让妈妈回家”温暖计划,促进苗族妇女就业增收、回归家园。2015年7月,湘西永顺老司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湖南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极大提升了区域文化形象和影响力。绥宁上堡侗寨的申遗,让当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村民年均人平纯收入从1250元增加到5300元,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观。
早在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宏伟事业已步入决胜全面小康、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的春天已经到来。让我们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发扬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谱写文化强省建设新篇章,开创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的文化“锦绣潇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