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踏访皮岔河
2017-10-23彭淑玲
彭淑玲
当我读到《林则徐选集》中《巡河日记》这一篇时,不由得激动起来,原来林则徐先生巡的河就是离我家不远的皮岔河。西阳村、新河庙、西盐河、唐桥、小富庄(今江苏省建湖县庆丰镇小阜庄)、东塘河、伍佑场、天妃闸、阜宁、盐城,这些熟悉的地名在他笔下一一出现,读来愈加亲切。
皮岔河在江苏省盐城市内,东西流向,流经建湖县的庆丰、芦沟两镇,盐城的龙冈镇,上承高邮宝应兴化泰州诸河荡之水,下注天妃闸归新洋港入海。《盐城县志》记载,皮岔河在洪桥西称皮大河,洪桥东称皮汊河。《巡河日记》记载,河身本宽大,故称之为皮大河,又因岔港多,故又称之为皮岔河。
《大事年表之林则徐》记载:(道光十六年丙申),五十二岁,十一月,由淮安府至盐城皮大河一带,访察民情政事及兴修水利事宜。《盐城县志》记载:道光十六年,江苏巡抚林则徐为疏浚皮岔河,由淮安乘船微服来县境实地考察。
微服私访 实地探查
林则徐先生巡查皮岔河的准确时间是道光十六年十月初九,即1836年11月17日。巡河源于盐城县令孟广沅请求疏浚皮岔河的一纸呈文。皮岔河因年久失浚,河身淤高成平陆,遇水则不能畅泄,逢旱则灌溉无资。当时是鸦片战争前期,官场政治黑暗混乱,林则徐担心疏浚皮岔河一事是官府的单方意愿,或是另有隐情,比如地方政府虚报灾情骗取钱款。
历史的画面是,微雨的深秋时节,穿着长袍的林则徐雇了一条民船,只带了随从张福,从淮安府东门出发,由唐桥进入东塘河,转入皮岔河,一直到盐城,再原路返回,23日抵淮安,来回一共用了7天时间。旧时行船纯粹依靠手工划桨和风帆动力,行船速度极慢。
林则徐此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微服私访,船家名吴太,家在盐城南门外。有资料显示,林则徐对船家表露的身份是福建客商,去盐城做一笔生意。7天的行程中,林则徐没有与任何的地方官员接触,更谈不上迎送或是接待了。旧时的百姓多半是惧官的,尤其是在这样的偏僻乡村。只有微服,才能够看到真正的民情,听到真正的民意。对于内心清朗正直的林则徐来说,任何形式的奉迎与谄媚都是他厌恶并引以为耻的。
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
一路上,林则徐不时与船家聊天,当他得知船家的岳父是盐城县衙的小吏时,便问孟县令操守如何?官衙有无吸食鸦片?城内外有无典当?话题多半涉及地方的官风与民情。一路上,林则徐多次停船上岸,与乡民聊天。皮岔河要挑,是否农民情愿?何时淤起?约隔几时不挑?这样的话他问了不止一家,同样的问题问不同的人,得到相同或是不同的答案,期待可以有个最正确的判断。问,土工每方若干?当乡民说起需问陈董事时,他又找到乡董陈季元家,对董事有多少人、衙门是否克扣、挑土归于何处等,一一仔细问询。陈答,堆在两岸。林又问,既在岸旁,大雨一来,不怕仍冲入水中否?陈答,此系淤泥,与沙土不同,不患冲流入水。不明白的细节他一一从乡民口中问明。他不只是自己去了解,还让随从张福一路询问。调查与询问耐心细致,经理河道的董事姓名也被他一一记下。除此之外,他一路观察、估量、记录着皮岔河的河道情况,像是一位专业严谨的水利工作者在收集资料。
从他与乡民的聊天记录里,能读到他的悲悯之心。他问话的方式、内容就像一位忠厚的老大哥,虽然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他用什么样的语言与乡民沟通,但是没有一个乡民疑心过他的身份。乡民的疾苦、民心与民意就是他内心的天良。在他的文章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天良二字。为河道而来,关心的又不止于了解河道。收成可好?米价如何?官吏衙门是否清廉?可有劫匪打劫?可有额外的税赋摊派或勒索?一一详细问来,那位好读书不爱理政事的盐城孟县令,以及有索诈情弊的衙门壮头邱二麻子,快头仓连、潘标的名字,也被他记了下来。
经过几天的了解与记录,林则徐对盐城的河道、地势、吏治、民情基本一清二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皮汊河口至天妃闸……为45里,上半段淤滩多而港面狭,下半段淤滩少而港面宽,按段分工,自有分别。所问方价,有百五六十文,百七八十文不同……调研结论精练又实用。
林则徐回到清江浦衙门后,很快就批复了疏浚皮岔河的呈文。《清史稿》卷129志104河渠4记录:十六年,又贷江苏司库银濬盐城皮大河、丰县顺堤河,并修筑堤工,从两江总督林则徐等请也。即是说林则徐11月来皮岔河,当年12月就解决了疏浚皮岔河的钱款问题。
1836年,林则徐署理两江总督,为督防秋汛,移驻清江浦,也就是今天淮安市的清河区、清浦区。这一年是林则徐在江苏任职的最后一年。对于下属请疏浚河流的一纸呈文,多数官员的做法是派信得过的下属去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就行了。很多人会不理解,一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了一条寻常的乡间河流,前后花去7天时间,还用了那么多的笔墨,值得这样大费周折吗?后来笔者在《清代名人轶事辑览》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公有手书巡河日记十余纸,盖为江苏巡抚时微行至盐城查皮岔河所录也。不特于河务考纂详,而凡官吏之贤否,民生之苦乐。无不从田夫野老切實咨询,且不肯偏信一人之言,每问必至再三。在官事无巨细,必躬亲,这是他一贯的行事态度,已经成为他修养的一部分。不只是对这条乡间河流,他对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态度,一种让人敬重的态度。中国最后一位帝师陈宝琛因仰慕林则徐的德行与操守,还为《巡河日记》写过跋。
1996年6月7日,闽籍天文学家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规定,发现者拥有命名权,在陈院士的建议下,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以感激他对禁毒和治水的辛苦付出。有德之人,他的德可以化作璀璨的星光,达到永恒。
书生意气 文人情怀
笔者一直以为,林则徐的名字是属于虎门销烟之类的宏大历史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拥有广袤胸怀的人才能有如此情怀,这句话至今仍被后人无数次地引用着。对于河流众多的江苏大地而言,皮岔河可能不值一提,即便是在笔者生活的盐城,这条河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因为《巡河日记》,笔者读到了一个心思细腻、做事严谨、为人低调的林则徐,温暖亦有烟火气。因为皮岔河,突然觉得林则徐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隔着近200年的岁月,竟然可以与他走在相同的空间里。在皮岔河上行走的林则徐那时已经52岁了,他对一条偏远地区的乡间河流投入如此多的心思与笔墨,真是这条河流的幸运了。也因为这样的专注,让后人理解林则徐为什么会在仕途备受屈辱,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配伊犁,与妻子在古城西安离别时,依然可以说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话来。
一个人的文字表述方式可以看出其内心格局,林则徐的日记没有任何的官员习气,有的只是古代读书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多年的官场生涯没有让他变得世故粗糙,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从这些日记中,我们能够读到林则徐当时的心情,平实安静地关注这条河流、河流两岸及沿途百姓的生活,甚至船主选择了一条近道,他都记了下来。河的两岸没有繁华小镇,一定有许多生活不方便的地方,几天时间,吃住自然是简陋的,但日记中却没有提及。一个精神上有高度的人是不会计较这些的。日记文笔清淡省净,从文字里还可以读到人情与乡土,这样的日记是可以拿来当散文读的,他对人情与乡土的描述又是极精准,专注与用心可见一斑。
林则徐在盐城县城停留的时间很短,还特地去县衙门前看了看,看到百姓面部没有菜色,颇感欣慰,在日记中写下:据所见所闻,颇有政间民淳之相。日记中还有一段关于盐城县城的文字描写:县城四面环河,将至天妃闸东南,望海去一带有似远山,因得一联云,岸树已消残叶绿,海云犹带远峰青。文人的柔情在文字间缓慢流淌,真应了那句话,内心有风景的人才会看到风景。
如今,皮岔河的水依然沿袭着200年前的样子,运输、灌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两边的村舍农田绿意盎然,静谧祥和,可还有人记得有一位叫林则徐的大人曾经来过这条河、曾经关注过这条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