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引领与合作
2017-10-23■杨雪
■杨 雪
古诗教学中的引领与合作
■杨 雪
2016年,笔者参加学校送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地体验了学讲方式下古诗教学该如何把握,在此浅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用干净利索的语言引导学生
在刚开始的磨课中,我的语言过于啰嗦,通过一次次地学习,我慢慢使自己的语言干脆利落起来,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唠叨者,而是课堂的引领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思考学习。《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促进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这首诗对二年级孩子来说,要透彻理解是相当难的,所以我在刚开始教学中潜意识地把部分问题设计的答案几乎告诉了孩子,这是很不对的,对此我一遍又一遍地改正问题设计。并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当课堂的主宰者,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体会本课主旨。例如,在教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我先从字词入手,从解决词到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来体会这首诗的蕴含的哲理。
二、想象画面——合作交流
在刚开始教学这首诗时,我问学生读出了哪些景色?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这样枯燥单一的问题,使学生大脑只能定格在某个特定的场景,学生没法主动地走进古诗,忽略了从诗句到画面再到意境的整体感。通过一次次探讨修改,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慢慢地读,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出画面。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此环节我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让他们在思想的火花碰撞中发挥想象,探讨出想象的画面、自己的感受。交流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应对,引导学生把画面想象得完整而具体: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除了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你还能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就这样,孩子主动走进了古诗,慢慢进入主角角色,去自主探讨、学习。一个人善不善于读诗,在于你能不能把凝固的文字想象成活动的画面(画中有诗),当然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想象的画面各有不同,这里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发挥想象,但是想象的画面是不清晰的,断断续续的,因此,要在这个环节下工夫、花时间,实实在引领学生抓住“白日”“山”“黄河”等意象,想象整幅画面,合作交流画面,由点到面,从“意象”形成“意境”,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符合文艺欣赏的规律,更使学生得到了实践。
三、画中悟情——吟咏背诵
诗句的意蕴非常丰富,充满画面感。但诗句并不仅仅表现画面,更是表现情感。这个情,藏在后两句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在此,对此我苦恼了很长时间:这情到底如何引领二年级学生悟出来呢?在反复琢磨中,我引领学生从解析词到理解这两句话意思,再加上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美景的插图,引导学生悟出诗人心情,同时读出自己的个人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这个环节是从感悟意境生成画面回到理解诗人情怀,从而将学生的心境与诗人的心境沟通起来,凭借对诗境的感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理解。最后,我把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做成书签送给孩子们,再设置情境让孩子们互赠书鉴,孩子们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很好地吟诵起诗来了。
四、扶放结合法
在此次送课活动中,我还充分感受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一定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对于本课的重点词语的解析,我放手让学生先提出不认识的词,再互相帮助合作解决。
教学要更加富有童趣,以趣为线,吸引学生的眼球。当然,对于古诗,除了引领与合作之外,还需要以读为主线,孩子在比赛中、合作中反复读诗,效果明显。
如果说教育是一艘船,那么,课程改革就是扬起的风帆,送教下乡就是鼓起帆的风。但愿教育能扬起风帆,越走越宽阔,让更多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越的教学资源,在教师引领下,探究合作中,愉快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湖北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