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城市生活与工作的新典范
2017-10-23邹孝听
记者 邹孝听
见识,城市生活与工作的新典范
记者 邹孝听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因独墅湖而为人知,因高校聚集而成名,因产业、人才汇合而朝气蓬勃。它曾经是纵横交错的农田,也曾被来这里读书的学子吐槽成荒郊野岭,甚至被为数不多的居民嫌弃少得可怜的商业配套。
然而,在科教创新区打造成为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园区和科教创新示范新城区的总定位下,科创区管委会积极推进知识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的要素汇聚,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城区已初具规模。
近日,记者约访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规划处处长陈宇飞,听他讲述这里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典范区域。
生活空间的营造一切向高标准进军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人,再多的配套,也只能是空城。因此,第一空间,即生活空间的营造至关重要。创新区有一部分原住民,但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新人,且基于区域的定位,这些群体以高智人才为主要力量。
陈宇飞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区域高智人群的居住生活要求,第一空间的营造注重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营造高标准的居住环境,区域的居住小区以中低密度为主,绿地率达45%以上,智能楼宇100%全覆盖,幼儿、老人与成人活动设施齐全;其次得满足高水准的生活配套,例如居民开门七件事最远要实现500米全覆盖,教育、医疗、图书、体育等最远5分钟车程全满足,三级商业配套(中心级、组团级、社区级)完备;再者需要尽可能地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
正如陈宇飞所述,科创区在生活空间的营造上有着不断看得见的体现。这里的社区算不上多,翰林苑、海德公园、菁英公寓、月亮湾3号等住宅小区的密度均不高,周边绿化环境常常得到好评;翰林和独墅湖两座邻里中心,从生鲜超市到餐饮美食,从医疗配套到教育培训均能满足老中青幼的生活配套所需;包括独墅湖体育馆和图书馆在内的载体也为人文环境的营造提供了支持,“高校讲座”、“湖畔论坛”、“融创新家园”、“江苏最美步道”、“苏州路跑基地”等众多文化品牌令区域实现了四季有主题、月月有专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氛围营造。
工作空间的打造便捷绿色共享为主旋律
满足了居住,则要对第二空间,即工作空间进行打造。以前不了解科创区的人对这里的印象,大概要算学生和学校了,都说每每踏入这片土地,总能感觉到被满满的朝气包围。然而,除了学校,这里还有三大新兴战略产业,有创意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和苏州纳米城,有白领大厦,也有高科技巨头自建的大楼。
自规划之初,政府就决定围绕区域三大新兴战略产业(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工作环境。陈宇飞告诉记者,规划主要包括高效的绿色交通,高标的绿色建筑以及高度的共享设施。
就目前来看,绿色交通具体表现为:区域有着发达的轨道交通,包括三纵一横4条轻轨线路、1条通苏嘉城际铁路;快速公交、环线公交、微公交等完备的公交网络;独特的慢行系统如通勤网络、休闲网络和共享网络得天独厚。
绿色建筑表现为区域研发大楼(区域产业均为研发性质)100%达到绿色建筑二星以上,太阳能、地源热泵、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有效综合利用,多能流能源管理保障了能源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这类技术层面的东西虽并非肉眼所能察觉,但对于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共享设施的打造则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统一规划打造的共享廊道和空间,通过集中配置建设的公共仓库、开闭所、停车场、实验室等,通过统一引导促使院校、研究院所与企业资源、人员互动与交流。这一切,让工作在创新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无形的牵连,久而久之,相互间就会形成相似的精气神,甚至被贴上区域特色形象标签。
交流空间的塑造资源共享与思维碰撞成为特色
在这里,令人颇为惊喜的是关于第三空间的塑造,这层空间被称之为交流空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创业的环境更加强调产、城、人的高度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创意火花的产生往往既不是在生活空间,也不是在生产空间,而是在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场所中。
为此,区域在第一、二空间建设的基础上,全力塑造符合高智、高技人群需求特点的集共享办公、餐饮娱乐、居住生活、体育运动、学习讨论空间为一体的,区别于湖西CBD、湖东CWD的新城市中心“TBD”——科技商务区。
此前,记者曾多次针对区域内的高智、高科技人才进行采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类群体工作的地方多数为共享办公室,也就是说当你走进一扇大门,看见的一排一排坐着的人也许并非是一家公司的,他们所在的场所被称之为“孵化器”,资源共享与思维碰撞在这里成为特色。除此之外,还有咖啡吧、小型健身区、讨论区,有种中关村的缩影。
这些便是交流空间塑造的细节体现。陈宇飞透露,目前在月亮湾商务区的基础上,围绕“TBD”的要求,月亮湾创新区社区、月亮湾智慧工坊的新一轮建设已经启动,城市副中心的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