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到的《四书》

2017-10-22蒋文钧

醒狮国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四书燕国中庸

蒋文钧

二十五年前,我在宁波市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白话注解《四书》 ,书价伍元整。《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古书,白话注解《四书》就是在四部古书原文的基础上,附上了白话翻译,方便读者阅读。我空闲的时候,经常性翻阅其中的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细细地品味文中的精要之义,渐渐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大学》是初学者入德的教材,在封建社会里成为一门政治课。《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明白和确立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纲领性的一句话,后面接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渐进的修养方法和修养目标,属于条目的内容。纲举目张,整篇文章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论述。古时候有小学大学之分,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大学是教做人和修身的道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言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动乱变革之中的时代。西周以来以礼乐为标志的社会制度,遭到破坏。国与国之间互相征讨,各诸侯纷纷扩大地盘,争霸天下,大小战争不断,子杀父,弟杀兄,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这就是所谓“礼崩乐坏”,原来的社会秩序被破坏了。孔子主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建立一个“有道”的社会。而且历史的经验证明,“无道”的政权虽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不能长治久安。“有道”的社会是要行“王道”,实行“仁政”,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所以孔子提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中有一段孔子对音乐的评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是大舜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是尽善尽美,对周武王时代的音乐评价是,美是很美了,但善还有所欠缺。因为大舜时代,政权交接是和平的禅让方式 ,道德高超,所以尽善尽美,周朝得天下是靠武力夺取,道德水准下降了。

孔子周游列国积极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军事,孔子干脆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即: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也许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颜渊则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天下不容,于孔子无损,反而衬映了孔子仁人君子的高贵品格。孔子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只是时代没有到来,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引导人们沿着真理的道路不断前行。如果孔子降低了标准,我觉得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位启迪人生智慧的圣人,只是多了一位如管仲一样的贤相而已。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因此,孟子攻异端的功劳是很大的。如果孟子仍活在今天,西方的基督教主张父子同为神的子民的主张,这个教义若要入侵中华文化,我想一定会被孟子像痛打落水狗一样毫不留情地穷追不舍地赶出去。

孟子主张非功利性的道德观,《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中评论公孙衍、张仪是不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作为连横合纵的政客,在诸侯国之间靠摇唇鼓舌、不分是非、不论对错地寻求自身的利益,当时他们大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之势,但孟子是鄙视他们的,孟子认为只有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条件才能称为大丈夫。孟子在齐国任客卿时,燕国因燕王哙让国而发生内乱,齐宣王询问孟子:是否出兵攻取燕国?孟子从民本立场出发,主张:“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但是攻占燕国后,不仅不实行仁政,反而“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完全违背了孟子的意愿,站在燕国民众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决心离开齐国,毅然地退出政治舞台。孔子所说的“不义富且贵,于我若浮云”,在孟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读这本书要理解其中的内涵不太容易,需要细细的品读。我觉得“中庸”这个概念可以归属于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双方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孔子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讲究相对均衡,掌握分寸,把握好度。但不要把“中庸”理解为缺乏原则的、和稀泥的处世法则,是因为“道”是挺立的,不偏不倚的,中庸也是灵活的,随着情况的变化,可张可驰,能进能退。宋代法演禅师说:“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事必烦。”这句话对理解“中庸”这个概念有帮助作用的。

这些年来,我阅读《四书》时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受。《四書》虽然成书的时间离我们的时代隔得很久了,但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当然,《四书》中也有一些过时的内容,如反映古代等级的尊卑陈旧的观念,今天必须要摒弃的。经常性地阅读经典,我觉得就好象是用文火煎中药,时间长了,药汁越来越浓,药力自然上来了。读书也是一样,经常性地用经典滋润心田,身体里会不断充盈着书香气,会变成气质优雅的人,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书燕国中庸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论陈普《“四书”讲义》中的“为学”思想
中庸自明
助燕伐戎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传统的新芽,国学的新发
——《四书释注》读后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大学》在《四书》序列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