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BRE案例观察对中国旅游业的感悟

2017-10-21张嘉怡

大东方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大厦台北

世邦魏理仕(CBRE)作为世界领先的商业地产投资和咨询公司,早2015年正式与台北的地标建筑——101大厦签订合作协议,协助101大厦申请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的既有建筑运营与管理白金再认证,亦即建筑业所熟知的LEED认证。虽然在2011年,台北101大厦已经取得了LEED绿色建筑认证,但是此次的LEED v4再认证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用以评定绿色建筑性能的最新版本,是当前最为苛刻的认证标准。经过不懈的努力,101大厦最终通过再认证,取得LEEDv4白金级认证。作为世界顶级的摩天大楼,101大厦本身在绿色建筑层面的不懈努力,成为一个经典的案例,在我们大力发展高层地标建筑,推广绿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一、台北101大厦的绿色建筑建设

所谓“绿色建筑”,简单的来说,就是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时候,不仅考虑其使用价值,也将环保价值纳入到重要的考虑范畴并付诸实践的建筑。在台湾,绿色建筑的分级为合格、铜、银、黄金和钻石五个不同的等级。大陆的分级为三级,分别是一星、二星和三星。当前,绿色建筑的世界顶级标准是美国LEED评级,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分别为合格、银、黄金和白金级。台北101大厦作为台北的地标性建筑,也是目前LEED白金级认证中的世界最高楼。台北101大厦的绿色环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

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一个标志就是对顺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针对台北地区雨水较多的情况,101大厦非常重视对雨水的回收利用,以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设计之时,34层以上的建筑以8层为划分依据,装有专门的管线设备进行雨水的回收。在地下设置专门的雨水储存室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加工储存,并充分循环利用。目前,大楼所有的植物浇灌和盥洗用水均来自储存的雨水,每年节水超过5万吨。

(2)密闭的垃圾处理设施,直通地下

作为台北市的地标建筑,101大厦不仅有大量的入驻企业,还需要每日接待大量游客,因此对垃圾的处理是一项非常大的工作。在101大厦,对垃圾的收集是通过各楼层的“投处门”实现的。在整个大楼,设置了直通的垃圾管道,垃圾首先是从“投处门”进入到垃圾管道系统内,暂时储存在重力滑槽中。待储物较多时,排空措施便会启动,从而将垃圾输送至搅碎机处进行搅碎。搅碎之后的垃圾累积到一定量之后,会直接被输送到楼底下的废物处理中心去。全程垃圾不外露,均在密闭空间进行,充分确保了大楼的环境卫生。

(3)垃圾充分回收,并进行详细分类

对垃圾的充分回收和利用的基础是垃圾分类,101大厦在这个方面做的也非常出色。在101大厦的第五层,设置有专门的垃圾回收区域,对垃圾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对不同的垃圾,有着不同的处理区。在垃圾分类的墙上,每日统计各种垃圾的回收情况并做汇总。其中,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鉴于台北地区多雨,多台风的情形,台北地区的雨伞损坏情况较其他地区更多。因此,在101大楼里,还设置有专门的废旧雨伞处理区域,非常细致地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二、绿色建筑案例对中国旅游业的启示

CBRE的案例中,臺北101大厦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案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我们需要顺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先进的绿色建筑为标杆,大力发展我们绿色生态旅游。

绿色生态旅游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在旅游目标层面,绿色生态旅游应当体现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旅游结果层面,旅游的过程和旅游资源的供给上,都充分遵循绿色生态环保的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像101大厦那样的世界顶级的摩天大楼。作为地标,这些摩天大楼不仅承担着实用功能,还需要承担旅游地的职责。台北101大厦的案例,对我们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1)绿色建筑的开发需要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内涵

不同于一般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要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绿色生态环保的因素。我们在开发新的绿色建筑的时候,必须要将这些因素前置性的考虑进来。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了比较完备和细致的标准,从定量层面和定性层面都细致的规定了绿色建筑的生态性,保证了绿色建筑的生态内涵。

(2)绿色建筑的开发需要内含绿色教育的理念

绿色建筑的开发不仅要有其实际的用途,作为生态建筑的人文景观,绿色建筑本身就内含了有关生态教育的内容。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等理念贯穿其中。无论是从外观的设计、还是从材料的选择,亦即结构和功能的设计,绿色建筑内外都体现着环保的特性。对于游客来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可以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理解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从而对游客产生绿色教育的效果。

(3)绿色建筑的开发可以扩大旅游资源的供给

从资源的整体性分布来看,旅游资源永远是稀缺性的。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稀缺性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们旅游业不断发展的瓶颈。不仅如此,有限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恢复性,一旦破坏基本上就没有恢复的可能。而绿色建筑不同,绿色建筑通常都是在城市之中,且具有可保养可恢复性。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开发绿色建筑,将绿色、生态从野外引入到城市,分散游客,缓解自然风光所承载的旅游压力。

三、结语

绿色建筑作为新型的、可持续的建筑形式,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深厚的生态文化、和谐的自然景观、广泛的社区参与,正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如何开发绿色建筑的旅游形式,是一个关系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发绿色建筑的生态旅游,既符合绿色建筑的原则及内涵,又可缓解现有生态旅游的压力,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深化生态理念,因此,必将成为绿色建筑旅游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明, 吴文浩, 吴光东. 基于利益相关者动态博弈的绿色建筑推进机制[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7, 34(3):20-26.

[2]姜兴亮. 浅谈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J]. 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9):00150-00150.

[3]周春春. 关于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分析[J]. 商品与质量, 2017(23).

[4]李鹏伟. 在人居环境中强化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思考[J]. 建材发展导向:下, 2017, 15(1):105-105.

[5]黄薇. 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28).

[6]曲丽利.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6(37).

作者简介:

张嘉怡(2001.09-),性别:女,籍贯(精确到市):吉林省通化市,职称:无

研究方向:人文,历史。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国际班)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大厦台北
融合绿色生态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研究
智慧大厦
电梯
楼顶慢跑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
构建绿色生态德育课堂的研究
台北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