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利用

2017-10-21王永梅

大东方 2017年12期

摘要: 民俗文物作为某一时期,特定地域民俗特质的体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抢救收集民俗文物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依靠博物馆对民俗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是很重要的,但只靠博物馆来征集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的有识之士都行动起来,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文物,共同行动起来抢救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使民俗文物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

關键词:民俗文物 征集保护 民俗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生事物,人们在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眼界,以求最大限度地去适应飞速发展变化着的新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具有悠久历史、延续千年的民俗文化却正在逐渐被淡化甚至消亡,民间工艺水平不断下降,一些传统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或已消亡,大量的曾经为人们社会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各式用品和器具等民俗文物,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同被人们日渐遗忘,留在了逝去的历史长河中……

一、民俗文物的范畴

民俗文物主要指经典性、代表性民俗器物。《文物民俗学》对民俗文物也有这样的解释:“民俗文物是指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享用、变异、传承文化事项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遗存的总称”。包括旧时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社会生产、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各种社会活动。涉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全部的社会生活形态和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民俗文物既能反映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族属特征,又能反映同时期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状况。

具体的说,民俗文物所包含的种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与民俗有关的书籍、照片、碑文、文学故事等,还包括口头流传的歌谣、戏曲等民间文艺。②民间传统服饰,包括服装、佩饰等。③民间工艺及民间艺术品,包括年画、剪纸、刺绣、雕刻、建筑等。④各种民间传统用具,包括乐器、玩具、道具、瓷器、交通工具、餐具、炊具等日用器具,以及与各类生产、商业活动等各种习俗有关的生产、经营工具、器具。⑤各种传统节日食品、用品等。⑥与民俗信仰有关的物品,包括神龛、神像、书籍、法器、用具、服饰等。⑦其他各类以上各项未包括的有关民俗的物品和资料。

二、抢救和保护民俗文物的重要现实意义

民族、民俗文物大多是近现代文物,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那些历史年代久远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艺术水平较精的器物视为珍品,称为文物。而对于那些时代较晚的、民间大众自用的、经济艺术价值较低的民俗文物却不大重视。这种传统观念导致对民俗文物存在偏见和漠视,认为民俗文物粗鄙俚俗,难登大雅之堂,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俗文物的大量流失。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冲击,使民间工艺品、艺术品制作行业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行业的萎缩,民间艺人的大量减少,使一些民间传统技艺绝迹失传,民俗文化资源日渐枯竭;社会生活的“西化”使人民逐渐远离传统,代表传统习俗的民俗文物、资料等多被抛弃;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旧的生产工具逐渐被淘汰;西方的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攫取。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民俗文化和民俗文物重要性的时候,国外一些人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对我们的民俗资源进行掠夺。因此,抢救和保护民俗文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俗文物散存于民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不断的被新的社会物质所代替,因此收集和抢救民俗文物应是当务之急。民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民俗会被新的民情风俗所取代,形成新的民俗行为。例如在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地区,逢年过节时,人们喜欢用木刻的一种模型蒸制出各种造型的面食,这是当时很风行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富贵的美好期盼,而且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制作精美,但现在它已不见了踪影。被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满目的奶油蛋糕和各式西点,人们再也不用自己动手去制作节日糕点。所以现在也就很少能见到这种手工制作的传统食品,随之这种风俗也就消失了。

民俗文物还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富特色的好教材。通过对人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使群众了解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民俗文物作为某一时期,特定地域民俗特质的体现,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抢救收集民俗文物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俗文物具有独特的地域和乡土特色,而且这些乡土特色正是从爱家乡的感情出发,发展为爱国主义思想的起点。从民俗文物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培养了人民的强烈民族情感,正是这种民族情感的驱动才使人燃起了炽热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民俗文物的抢救保护和有效利用的任务最终落在博物馆的肩上,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馆加强了民俗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一些地方还成立了民俗博物馆,通过它所收藏的文物藏品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民俗事项等作为丰富的实物教育资源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三、营口市博物馆在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营口市博物馆属于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现有馆藏品5000余件(套),其中具有地方风格的民俗类文物占有相当比例。馆藏民俗类文物数量和种类的不断丰富,得益于近十几年来我馆在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藏品,而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物的征集,举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陈列展览,打造地方城市文化品牌,正是我们这些年在民俗文物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1)在征集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保障民俗文物的征集。近年来,在民俗文物的征集方面,营口市博物馆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我们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几年来,征集人员广开思路,多方走访调查,征集了一些火花、皮影、织绣、度量衡等一批民俗文物。不仅丰富了馆藏,还为营口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1861年开港后的营口是东北地区商贸、航运和金融中心。2010年我们征集到一批真实记录这一时期商贸活动的度量衡器具,其中度器、衡器、量器的种类分别有十几种,质地不同,形状各异,还包括一些外籍商人使用的一些器具。这些纷繁复杂的多种度量衡器的并行使用,是当时营口地区中外客商云集、经贸繁荣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一些官僚、地主和奸商利用制度的混乱在器具上大做手脚,以此来剥削和压榨贫苦百姓以及外国商人贪婪无耻,强行使用本国的度量衡制度,在贸易活动中攫取了巨额财富,大肆对营口地区进行经济侵略的历史事实。

2006年营口老城区改造,西部许多民宅即将夷为平地,代之而来的是高楼林立的商业住宅,为了将这些老城区的风貌保存下来,博物馆组织相关人员及时地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即将成为历史的画面,并將一些百姓在平房居住时的生活用品及用具征集下来。为研究营口地区的风土民情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2)重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研究。馆藏民俗类文物辽南皮影是80年代从民间征集来的,辽南皮影为我国北方皮影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驴皮质地、鲜明的色彩、细致的雕工和独具韵味的演唱使其成为北方皮影中的佼佼者。我们征集的这批皮影为清末民国时期盖州著名皮影艺人雕刻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为了有效地保管好这批皮影,保管部的同志绞尽脑汁,经多次研究保管方法并反复实践,最终找到了有效的“布袋式保管法”。用纯棉的白布制成尺寸相当的布袋,然后将其装订,在每一个布袋的右下角标注藏品编号。这种科学的保管方法既能保证皮影在干爽、透气的微环境中不至于粘连、褪色、又能保证其不翘曲,同时为藏品的提取和查验提供了便捷。

一些新征集的民俗文物,填补了我馆藏品的空白,同时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此类藏品,给我们编目和藏品保管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有效地保管好这些文物同时也为了陈列展览的需要,近年来,组织相关人员对辽南皮影、馆藏火花、辽南织绣等藏品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撰写了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并出版了《辽南皮影文化》一书,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辽南民俗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利用民俗文物举办民俗展览,开展民俗文化专题讲座

民俗文物征集后,不仅仅是登记、建账、入库加以保护,而是想方设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陈列展览,用这些民俗文物,通过特殊的陈列语言,展示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8年1月举办了“大年前后——辽南年俗文化展”通过200余幅传统木版年画、各式春联、春条和百余件民间传统节日用品,再现了清末民国时期辽南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习俗,使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到辽南地区独特的民间风情,加深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同时还邀请当地著名民俗学家到馆进行 “辽南年俗文化” 专题讲座。使观众和全馆职工受到了一场深刻的民俗文化教育。同时,我馆组织专业人员精心制作了《光与影的古老艺术—辽南皮影展》及《馆藏火花展》,

以流动展版的形式制成了临时展览,展出后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被省内多家博物馆借展,加强了地域文化的宣传交流、增加了馆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保护民俗文物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俗,认识民俗,研究民俗,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当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民间艺术的欣赏,对民俗文物的喜爱和收藏正日益升温,这正是由于民俗文物这种源自民间的原生的艺术创造力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表现。民俗文物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原始资料的收集非常重要。然而随着社会变革,许多传统的东西在岁月中自然消亡。依靠博物馆对民俗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是很重要的,但流散在民间的民俗文物包罗万象,只靠几个博物馆来征集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社会的有识之士都行动起来,关注我们身边的民俗文物,共同行动起来抢救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才能真正使民俗文物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

作者简历:王永梅,女1971年1月出生,籍贯辽宁复县,本科学历,职称馆员,现任营口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管理及藏品研究。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