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灿烂千阳》中人物莱拉的救赎
2017-10-21彭翠萍
彭翠萍
摘要:《灿烂千阳》是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于2007年发表的又一力作。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有喜有悲,本文笔者聚焦于莱拉在品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选择的救赎之路。通过探寻莱拉的救赎之路,以期对《灿烂千阳》这部作品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阿富汗;莱拉;救赎
以“灿烂千阳”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全网搜索,共有179个结果。排除掉与之无关的如研究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或研究他其余两部作品的内容,关于《灿烂千阳》,共有近160篇研究论文。在学界前辈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从以下6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的:其一是站在某个特定的理论角度或视角看问题,如叙事学、阐释学、生态女性主义、成长小说、自性化旅程荣格理论视角等;其二是作者的创作手法亦或是女性观;其三是将《灿烂千阳》和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其四是将作品的翻译和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其五则是以《灿烂千阳》中的人物作为切入点,或是研究人物形象,或是研究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其六则是研究作品的主题、象征、艺术手法等。
有关前面6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本文就不再一一缀述。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作品中表现出的有关救赎的研究成果还不是特别充分,当然学界已有的成果中也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救赎,但是其救赎只是针对玛丽亚姆而言的,而且也并未单独成文仔细阐述,只是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出现。正是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笔者打算就《灿烂千阳》中人物莱拉的救赎出发,将之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并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作品能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在阿富汗,女人的命运是:不能接受教育,不准外出工作,不准露脸,没有男人的陪同不得独自出门……很小就要嫁人,成为男人与生活的活工具。各种各样的戒律和规定,使得阿富汗的女人地位极其低下,除了逆来顺受地忍受生命加之于身的一切,她们无法去挣脱男权和宗教的重重枷锁,忍耐力是她们的美德。
1978 年,玛丽雅姆 19 岁的时候,莱拉出生在喀布尔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她幸福快樂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女时期,她有着一个琥珀色的梦和前景。然而,战争破毁了一切,兄弟、恋人、父母相继失去。1992 年,14 岁的她被迫嫁给拉希德。莱拉和玛丽亚姆,带着各自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同一个男人施加的家庭暴力。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互相交织,让曾经水火不容的她们,继而缔结了母女般的情谊。为抚育好新生婴儿,她们携手共济,尝试经营新人生,为惨淡的人生添上一丝暖意。
在拉希德死了之后,莱拉劝玛丽亚姆和自己一起离开。玛丽雅姆拒绝了,最终,莱拉和塔里克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喀布尔,去往了穆里。在那里,莱拉和塔里克结婚了,她同时拥有了亲情和爱情,这对于一个女人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在穆里生活的时间越长,莱拉内心的乡愁就越浓,对玛丽亚姆的牵挂就越深。最终莱拉决定回到喀布尔,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很快,莱拉就从喀布尔独自一人启程去了赫拉特,为了玛丽亚姆前往。她去了玛丽亚姆生活了15年之久的房子,“莱拉看着玛丽雅姆把纱线贴到布娃娃的头上。再过几年,这个女孩将会像一块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着流水的冲刷,然而她的圣洁将不会因此被玷污,她将会变得更加高贵。莱拉已经从这个女孩眼中看到了某种东西,那是藏在她灵魂深处的品质,那是拉希德或者塔利班都无法将之摧毁的信念。到头来,这种东西将会成全她的解脱和莱拉的获救。”[ [美]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6页。]玛丽雅姆就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回到喀布尔之后,莱拉和塔里克一起投入了重建恤孤院的工作。喀布尔的《阿尼斯报》报道了恤孤院的重建,他们还登了一张照片,照片中,察曼、莱拉、塔里克和一个护理员在恤孤院的孩子后面站成一排。最终就像哈西娜预言的那样,莱拉成为了她和吉提的骄傲,因为报纸上刊登了莱拉的照片,她成为了一个人物。
尽管军阀被允许回到喀布尔,那些杀害她父母的人住着带围墙的花园洋房,他们被任命为这个部的部长那个部的副部长,他们开着闪亮的防弹SUV,在被他们毁坏的城区横冲直撞。这让莱拉心如刀绞,但她努力说服自己抛开一切新仇旧恨。为了她自己,为了塔里克,为了两个孩子,也为了玛丽雅姆。她只能活下去。带着希望。就像爸爸曾经跟她说过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他说,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需要你。”[ [美]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2页。]
喀布尔在等待他们,需要他们,他们回家是正确的选择。莱拉满怀希望找到了继续生活的方式,完成了对自己对玛丽亚姆的救赎。因为她和玛丽亚姆的抗争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而且改变了下一代人的一生。正是她们两人的爱驱使她们作出了惊人的自我牺牲的英雄举动。最后也是因为爱,或者因为对爱的记忆,她们的灵魂得到了救赎。[ 刘洋:《一个不幸灵魂的救赎-<灿烂千阳>中两个女主人公分析》,《语文学刊》2013年第9期,第101页。]
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像的悲哀,就像小说中的莱拉一般,但同时人们也找到了继续生活的办法。本文尝试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探寻莱拉的救赎历程,去细细品味一个为了留住希望与快乐而作出必要牺牲、用爱的力量战胜恐惧、最终完成救赎的故事。让人感动,引人深思。正如书中所说“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美]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8页。]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塞尼:《灿烂千阳》,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美]卡勒德·胡赛尼著:《追风筝的人》,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郑克鲁、蒋承勇主编:《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4] [阿富汗]法齐娅·库菲:《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章忠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5] [阿富汗]卡伊斯·阿克巴尔·奥马尔:《寂静的烽塔》,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6] [美]詹姆斯·米切纳 :《流浪者史诗》,郭雯译,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