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蒙古族大学生族群认同

2017-10-21普布潘多

大东方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族群个体人格

摘要:蒙古族作为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任何一个民族,无论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发生多大的变化只要具有强烈的民族心理认同,这个民族就会生存,延续并发展起来。一般认为民族认同是后天形成的,并在民族互动的基础上发展变化那些从未与其他民族接触过的人是不会产生民族认同的。

关键字:族群,认同,人格,文化

一、族群认同研究现状:

“族群认同”是社会认同理论在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发展。按照社会认同理论的说法,社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归属的群体或类属的认知和信念。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族群间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加强,大量移民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族群间矛盾与宗教冲突的频繁发生,多族群国家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国外对族群认同的实证性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对少数族群的研究开始的。研究者们研究了各种族群认同发展理论模式,不论研究者对族群认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划分,都假定个体的族群认同有阶段性,并且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个体一方面对自己的族群身份表现出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摆脱对他族的偏见和敌意,并能发展出和谐的族群关系,从而形成了较理想的族群认同。

二、未来发展测定:

族群认同的发展测定和评估能说明人们的出生背景、主观喜好、族群取向和文化行为取向、各种情景和背景对他们的族群认同的影响程度。西方学者使用各種模式来研究族群认同的发展,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认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时期个体不断探索和承诺的结果。通过探索和承诺,个体就可以在重要的认同领域(诸如性别、生涯、宗教、政治定位)中获得承诺能力和决策能力。菲尼发展了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个体的族群认同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即:1弥散性阶段,个体表现出较少或不关心自己的族群认同;2排斥性阶段,个体表现出对本族群特性的关注,父母的影响开始内化;3延迟阶段,个体继续探索本族群的特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经历深度的混乱;4整合阶段,个体把族群认同成功地整合到他们的自我概念之中。个体的自尊是该理论的主线,它可以影响个体认同的发展阶段。

一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反映出该群体成员的认知水平,假设:一个群体长期遭受其他群体的歧视,那么该群体的自尊和认知水平也就很弱了。但是蒙古族作为一个大族群,且中国历史当中一直是一个强大的族群,因此蒙古族的自我满足高,成员卷入程度高,对本群体比较热衷。

三、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首先,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其次,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认同不仅是心理层面的,同时也是行为层面的,加强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把两者的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使得社会和谐。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愿意挺身而出,在国家文化受到歧视时个人的感情会受到伤害,才会对国家的发展自愿地负起责任。可以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影随形,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

四、蒙古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族群认同的影响: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早期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的生物遗传性,强调生物遗传、早期经验与动力特性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认为人格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环境因素:广义的环境因素包括行为环境、心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变量,这些变量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与人格。早期行为主义者对环境与人格的关系持绝对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因各自所处的不同环境而对一定的刺激形成各自独特的反应方式,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发展成了不同的人格;社会化因素:人格的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终身课题,研究者将个体社会化的概念推广到民族社会化,认为民族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民族群体中,个体通过与群体的相互作用,适应并吸收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民族意识,成为一个合格的民族群体成员的过程”;文化因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对于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本尼迪克特和米德,认为人类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作用;认知因素:认知一般指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理现象,是个体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内部心理机制。认知的方式会因个体的差异表现出人格的差异。这些因素形成的人格特征:活泼,愉快,自律严谨,自尊心强,但是有时候也感情用事,缺乏耐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各族群间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加强,尤其是世界范围内的族群矛盾与冲突的频繁发生,都必须要求人们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发掘族群认同中的问题。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社会心理层面,才能使研究者真正考虑某一族群的个体或群体的历史、文化及其现实生活条件下的心理,而避免对族群进行“假”研究,才能更准确的把握社会现实中某一族群的心理发展及变化规律,也必有利于民族心理学研究者找准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研究我国的族群现状,可以有效的维护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以及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D]. , 2009.

[2].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6期

[3].马戎.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04(1)

作者简介:普布潘多(1994-),女,西藏日喀则人,中央民族大学2014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业本科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族群个体人格
以鸟喻人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