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华侨对陪都重庆的积极作用

2017-10-21何伊静

大东方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重庆

何伊静

摘 要:在抗日战争中,华侨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带来很多资金支持中国建设。这一时期陪都重庆获得了一定发展,也与海外华侨的投资相关。本文主要从工矿、垦殖、医药、金融等方面入手,分析抗战时期华侨对重庆投资情况,并阐述抗战时期华侨投资对重庆的影响。

关键词:华侨投资;抗日战争;重庆

在长达8年艰苦抗战中,作为炎黄子孙的海外华人华侨,除了通过捐款、捐献物资、侨汇、购买公债等方式抗战助战,还通过积极投资来建设国内经济。抗战时期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沦陷,为保存经济实力,大批工业、高校等内迁至西南大后方,重庆城市地位的提升,加之其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吸引了华侨的大量投资。华侨投资领域涉及各方面,增强了重庆及大后方长期抗战的经济实力,有力地支援了祖国抗战,也为重庆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抗战时期华侨对重庆的投资

国家遭受战争侵略,经济困难,许多海外华侨伸出援手,响应祖国号召,纷纷组团回国考察投资。最开始率队进入四川和云南地区考察的华侨是胡文虎,王泉笙也率领缅甸华人商业组织协会回到祖国进行实地考察,1940年开始,南洋的一些华侨组成了慰问团,这些组织投入到中国,主要带头人物是陈嘉庚,他能够积极行动,发动华侨带来更多资金,全面投入到祖国的建设过程之中。侯西反指出:“抗战之所以将会胜利,那是因为有西南地区各个省的支持”,他号召华侨“除了自己公司企业经营的资金之外,剩余的钱财尽量带到祖国来进行各项事业的投资活动”。在这些侨领的带动下,海外华侨回国投资的热情大涨。

(一)工矿业方面

工矿业是华侨投资的重点,这一时期华侨在重庆的投资创办的企业非常多。如港华实业公司就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建立了分公司,主要有贵阳、重庆、上海与昆明等城市,主要在工矿业领域经营。菲律宾华侨企业家成立了长寿中国电化厂,主要创办者是叶松生、陈维新等。谢吉安来自于新加坡,他投资一百万资金,成立了华侨实业公司,在四川西藏等地开发工矿,建立植物榨油的炼油工厂。西康开发公司由南洋华侨组建,投资了250-1000万元。华侨陈忠蕙到中国考察纂江,并筹集了投资款1000万元,中国开发公司在重庆成立,经营各种农工矿业。[1]抗战时期,侨资工矿企业有重庆中南橡胶厂。1940年4月,马来西亚的王振相与王金兴,由于到中国考察因为当时出现“轮胎荒”现象,集资200万元在西南开办中南橡胶厂,总厂设在重庆,分厂设在昆明贵阳及各交通要点,经营废旧轮胎翻制新胎业务,以供应战时急需。

(二)垦殖业方面

垦殖业发展可以促使粮食增产、开拓荒芜土地,建设好农村,从而供给抗战的粮食需要。抗战全面爆发后,在陈嘉庚、陈守明和庄西言等13人的组织下,垦殖团发展起来,并与中国西南企业家刘文辉、龙云等人合作,共同投资了五百万元,创办了华西垦殖股份有限公司,陈果夫出任董事长,肖铮任总经理。华侨占股一半,在川、陇、滇、青等省主要从事农垦与工矿业领域的经营,并努力通过华西富源的开发,着力于服务抗战需要,这也为应对战时国内经济做出贡献,缓解了战时粮食和难民难题。抗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巧取豪夺,我国大部分工矿企业都被“洗劫”,管控华西垦殖公司,使其成为政府垄断的企业类型。

(三)医药方面

抗战阶段,因为战争的残酷,伤病增多,所以药品供应不够,而药品又是不可缺少的物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41年,侨领陈嘉庚、侯西反和郭兆麟等人,将原拟在新加坡建立的制药厂的资金移入国内,在重庆合资成立重庆制药厂,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现代药厂,专门生产提炼中西药品及化工产品,生产药品可达90多种。这个公司有比较理想的利润效益,产出的药品也有效的缓解当时缺乏药品的局面,对很多待治疗伤病与难民提供了很多帮助,缓解了缺医少药的情况,同时也增强了祖国抗战的物质力量。

(四)金融业

重庆市开了很多华侨投资的银行,从资金层面解决政府财政短缺情况,保障大后方的工业发展,有效的供给一些投资项目资金,在国外,华侨主要经营的领域之一就是金融。1940年之后,由于东南亚被日本侵略,使得很多华侨资金转移中国,并大力投资中国银行金融事业。1942年6月,何葆仁筹两千万元组建西南侨银公司。胡兆祥、谭赞筹股500万元。在1942年9月,华侨建设银行公司成立,投资两千万元。华侨工业银行由戴愧生、曾纪华集资800万元成立。1942年底,华侨(信托、实业、兴业和建业)银行相继成立,资本总额1亿元。[2]

二、抗战时期华侨投资对重庆的影响

第一,华侨投资对重庆工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华侨的投资,带来了丰厚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大大增强了重庆西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力量,也从客观上调整了中国不合理的经济布局,让当时的重庆城市,一度变成了我国大西南地区的最具综合性的工业城市,并为其城市的完善打好了根基。第二,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成为华侨投资的重镇,利用该地资源,并服务于抗战局面,带来了先进技术,并奠定好了之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在医药、垦殖和工矿等产业方面,重慶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投资,使得抗战阶段的生产能够持续,并支持了数量庞大的物资,为抗战阶段经济注入了很强的活力。第三,华侨投资支援抗战,为以后改革开放,吸收利用侨资、外国资本,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吸纳海外人才,制定合理的侨务政策,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市场经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建设之路,给予了很丰厚的宝贵经验。

总之,在抗战时期,广大海外华侨积极回国投资建设、支援抗战,提供了大量战时物资,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垦荒增产解决粮食问题等,也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并且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自钟轶.华侨与战时陪都经济[J].八桂侨史,1992(4)

[2]曾瑞炎.华侨与抗日战争[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作者单位:义乌中学 )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重庆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9月历史大事记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论抗战时期的“夫人文学奖”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