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

2017-10-21张佳敏朱政

大东方 2017年12期
关键词:成份科室因子

张佳敏 朱政

一、高密市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高密市政府绩效评估办法对中层单位分为三类,根据职位设置情况分别考核。各机关对不同的职位设置不同的考核系数,机关科室中层干部考核系数为1.4,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考核系数为1.0,副科级以上干部选取机关科室中层干部的平均数。本办法采取千分制考核的方式,工作人员基础分科室岗位目标基础分相同,均为1000分,个人积分=10000分-扣分+奖励分。具体计算办法如下:

(1) 科室中层干部积分=(科室中层干部积分个人积分+科室岗位目标积分)÷2×1.4 。

(2) 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积分=(个人积分+所在科室岗位目标积分)÷2×1.0 。

高密市政府绩效评估以岗位目标考评为主要考评形式,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接轨,使岗位目标考评法在政府部门得以广泛运用。它按照政府机构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其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采取奖惩措施的一种管理制度。每个部门50个重点工作目标,凡有达成目标不合格者视情扣20-100分。

二、方案设计

因子分析法是运用降维思想将多个复杂的指标转化为几个因子,以转化后的因子反映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是将所有调查对象分类,若性质相近则归为一类。本次研究通过SPSS软件,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研究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权重。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所得的综合的得分,对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调查对象分类后,探究绩效评估政策执行过程有效性是否充足。

三、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收集指标15个,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政策执行过程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主成分)及其影响权重(方差贡献率)。然后,结合每个样本的因子得分,计算综合得分为最终得分,接着用此综合得分对变量展开聚类分析,聚类过程中将所有调查对象分成三类,探究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政策的执行过程有效性是否不足。

(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信度分析即可靠性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应用途径主要是检验可靠性和稳定性,可靠性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显示了信度的高低,系统默认的Cranach'alpha模型用项内平均相关系数评价表格内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克伦巴赫a信度系数被研究者广泛认可。当α<0.35时,表示数据可靠性较低;当0.35≤α<0时,表示数据可靠性一般;当α≥0.7使,表示数据可靠性较高。本次问卷调查通过SPSS计算分析得知,α= 0.798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数据是高度可靠的(见表1)。

(二)执行过程有效性及原因分析

1.执行过程有效性的因子分析

借助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KMO值的检验结果是0.788,大于0.5,说明此次问卷结果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Sig.值为0.000,小于0.05。由此说明,原变量(调查问卷的结果)之间相关性较高,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

本次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分析调查问卷中的因子变量,由主成份列表(见表3)得知,有4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为了更大更全面地反映原始材料,我们提取前5个因子作为主成份,使累计贡献率达到61.600%,从而利用SPSS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关于各个主成份的因子得分,分别记为:F1、F2、F3、F4、F5。

2.执行过程有效性的聚类分析

为了解不同被调查对象的倾向性差异,我们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聚类分析。设将由被调查者的因子得分(Y1、Y2、Y3、Y4、Y5)和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初始特征值”下的方“差的%”)加权后求和得到的数据记为“F”,“F”就是发挥作用有效性分析中被调查者的综合得分(见表3),以“F”为变量,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将所有被调查者分为三类,并得到类别分布表(表4)、综合得分表(表3)。在247个有效调查对象中,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89人,約占36%,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的有效性偏向肯定;第二类105人,约占42%,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的有效性偏于中性态度;第三类53人,约占21%,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的有效性偏于否定。由此说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的有效性存在不足。

3.执行过程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1) 从因子分析层面。为方便研究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把执行过程有效性的题目设计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结果和结果应用5个维度。对因子的载荷的方差最大化旋转以确定4个公共因子分别由哪些指标构成(见表7)。第一主成份由Q1、Q5、Q9、Q13、Q14、Q15决定,由此第一主成份可以定义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的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结果应用因子;第二主成份由Q2、Q3、Q6、Q12决定,由此第二主成份可以定义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的指标体系、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因子;第三主成份由Q10、Q11决定,由此第三主成份可以定义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的评估结果因子;第四主成份由Q4、Q7决定,由此第四主成份可以定义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因子。

由此分析,此次调查问卷的结论是: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评估结果和评估系统因子,最后结果应用因子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影响最小。

(二)从聚类分析层面。主成分分析显示的是各因子变量对执行过程有效性产生的影响程度,说明不了哪些因素造成的执行过程有效不足。由此,我们以主成分所得结果做聚类分析。统计分析过程已经对问卷数据做出同向化处理,变量的数据越小,表示被调查者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性越偏向于肯定。此次调查中,若均值为正的项目,说明此次被调查人群对该主成分偏向于否定态度,从而容易对执行过程有效性持否定态度;若均值为负的项目,结果相反;均值为零的项目,表示其保持中性态度。由类别分布表(表6)和综合得分表(表7),笔者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①超过一半的人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持消极态度。64%(42.5%+21.5%)的被调查者对绩效评估持有否定态度,换句话说,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并不支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所以,评估制度的认同感和以期用绩效评估提高公务人员的工作绩效的想法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制定与推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②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成为了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评估方法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因地制宜,评估程序的公平规范,公开透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评估结果的运用成为了最小的影响,证明评估结果优奖劣罚两方面的比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不合理,甚至是这两方面没有得到具体实践。

五、主要研究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有64%的有效调查对象认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的有效性不足。其中,影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在我国推行极为广泛的绩效评估方式,因此,对高密市绩效评估有效性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执行过程中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周仲秋,谢榭,徐笑笑. 地方政府组织绩效评估问题的思考[J]. 求索,2016,(01):46-50.

[2]何灵芝,李志明. 论政府绩效管理的科学内涵与考评体系[J]. 兵团党校学报,2016,(01):43-49.

[3]胡凯. 公共事业绩效的预测与评估[J]. 统计与决策,2016,(08):80-82.

[4]丁先存,郑飞鸿.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改进研究——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启示[J]. 广西社会科学,2016,(01):146-152.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猜你喜欢

成份科室因子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最难办事科室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爱紧张的猫大夫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图的齐次因子分解
巧解难题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