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教学设计
2017-10-21邓文婷
邓文婷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几种代表烃之后,来系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有机物与生活密不可分,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掌握学习有机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了解乙醇的取代反应、催化氧化的性质;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对乙醇性质的实验探究;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运用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乙醇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初步认识有机物的官能团与性质关系
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四、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乙醇的物理性质有一定了解,也知道一些常见用途,但是对乙醇內部结构不清楚,不知道是什么决定了乙醇的性质,不知道学习衍生物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加讨论,树立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在课程设计上贯穿两条线:1.生活线:從乙醇用途 → 乙醇汽油 → 乙醇在人体中氧化 → 交警测酒驾→ 乙醇钠。2.知识线:对应乙醇物理性质→乙醇燃烧→ 乙醇催化氧化 → 被强氧化剂氧化→与钠反应。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早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建立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实现社会价值和化学学科拓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还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首先强调了物质性质和生活用途的交叉学习,时时渗透了生活中有化学的理念。其次,对教材顺序进行了处理,把难点提前,用人体中酒精氧化过程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好奇,并在学生精力最充足的时候,用分组实验,动画演示的方法突破难点。在学生注意力有点下降的时候用乙醇与钠这样简单刺激的实验提升注意力。
另外,对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
一是改催化氧化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试管为烧杯,粗铜丝为几根细铜丝。
优点:学生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便于观察现象,细铜丝比粗铜丝接触面积大,烧杯口也大,防止铜丝碰到仪器壁,整个实验速度更快,气味改变更明显
二是钠与乙醇反应,烧杯改成针管,钠放在针筒里面,抽取乙醇进行反应,点燃针头上氢气。
优点:原实验氢气未验纯,实验不严谨,速度也慢,改进后可以避免氢气不纯,且现象明显,时间短。
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很好的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