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与模式的践行反思
2017-10-21张秀芹
张秀芹
践行反思目的:
1、克服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使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初中数学章节复习课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由“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进行改革,实施课堂践行。
2、通过践行实施,形成理论,再完善,再实施,反思归纳出适合适龄学生学习的复习策略。
3、以初一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为研究课题,以学案导学为引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以高效课堂为理念,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复习,掌握复习课的学习方法。
学案设计理论依据:
基本流程:知识回顾→综合运用→矫正补偿→完善整合。
(一)知识回顾
1.回顾练习
2.反思归纳
(二)综合运用
1、自主研究
题目设计一是要注意知識点和方法规律的运用;二是其中个别问题要有较高的综合性,每个问题处理之后要让学生对问题解决进行反思。
2、组内交流
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成果展示
以一个学习组为主其他组补充完善。
(三)矫正补偿
通过备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或根据课内所出现的问题灵活提供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完成。
(四)完善整合
要求学生当堂自主或合作完成形成知识方法体系。
初一数学《几何图形》复习课教学设计践行思考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一数学《几何图形》的章节复习课,该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以及立体几何的基础。从发展学生能力看,本节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对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整体教学”的“三加工”、“三导学”的循环教学模式,一是教师加工知识导图,编制导学案,以图导案;二是教师加工导学案,知识题目化,以题促反思,以练习促理解, 实施教学,以案导学;三是学生加工学案,理解、应用、归纳总结,形成学习导图,以学导图。
重点知识有:
两个图形:三视图 平面展開图;
两类概念:直线、射线、线段 角;
一类作图:尺规作图 线段的和差关系。
两个运算:线段运算;角的运算。
针对以上内容结合复习策略采取如下措施:分两课时进行,课堂流程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成果→矫正补偿→完善整合。
环节一:学案首页展示思维导图,课堂上留5分钟的时间进行反思与回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忆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已有知识,并对学习内容整理、汇总。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二:分时间段限时完成以下题目组
题组一:两个图形:三视图 平面展开图。从利用多个小正方体搭建不同形体图形为模型,让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该几何体,得三视图,再到常见几何体圆柱、圆锥、正三棱柱,由实物观察,尝试画出三视图,再到多媒体展示;平面展开图以正方体展开图找对面为练习重点,顺应中考,对面内容涉及不同领域,可以是数,字,颜色,相反数,绝对值等一系列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常见的几何体的展开图,常见物体的三视图,进一步体验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复习旧知。
题组二:两类概念之一:直线、射线、线段 有关题目。以不同形式考查该知识的掌握程度,1.题判断语句对错,意在考查三线的表示方法;2.题根据提供的图形确定两线是否相交;3.根据语句画出图形,要求不仅正确理解几何语言,还要明确三种线的画法,该显示短点、该显示出延伸的趋势。
设计意图:涉及三个题型语言表述判断对错图形识别能否相交根据语句动手画图。通过该组题练习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通过及时练习,学习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培养学生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
题组三:尺规作图 线段的和差关系。
设计意图:体验尺规作图的过程及要求,重点体会怎样保留作图痕迹,进一步体会几何语言的精与准要求。
题组四:线段的计算三类
线段中点。
线段倍、分关系:解决方法是利用方程的思想更简捷,思维量较少。
根据语句动手画图,再完成运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易接受的线段的中点为先例,让学生以图形认识为主,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与对数的认识结合起来,达到数与形的结合,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习惯。
题组五:角的运算。与题组四类似分三类题型。类比可完成角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渗透类比的思想,提高对角的和差意义的认识。注重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研究的对象,使学生具有读图和画图的能力。
环节三:反思归纳整合。
环节四:本章综合达标检测。
反馈结论:
1.通过思维导图引领对全章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
2.通过题组的导向引领,学生明确本章的重点知识及知识的考查形式;同时学会了该怎样对章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3.对本年级学生随机问卷调查,认可这种复习模式,一个问题从多角度考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辨析能力、动手画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得到提升发展。
4.本组全体教师反复实施,共同决策归纳复习课教学模式 流程为:明确目标→知识导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感悟收获→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