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2017-10-21闫凯
闫凯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依靠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剥削、被压迫的知识分子等。总体来看,大多数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一样,属于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控制和政治压迫更为强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感到更多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之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画“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人的痛苦和不幸。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鲁迅一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鲁迅本人是知识分子,他对知识分子的观察、解剖、思考、认识更为细致和深刻。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目睹了身边一批批知识分子的成长与分化。他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的变化及激烈的思想斗争,批判了知识分子身上的种种劣根性,为我们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内在的精神特质,思考他们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作了可贵的开拓性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首先,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从孔乙己、吕纬甫,到子君、涓生,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深深带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印痕。只要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存在,孔乙己和陈士成的悲剧就不可避免。许许多多的孔乙己们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产物,从他们可以照见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形。吕纬甫和魏连殳等人更是如此,他们思想性格中新与旧的矛盾,反抗与失败的痛苦,正是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他们本来是应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迈进一步的,遗憾的是,由于封建力量的顽固,也由于这类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中国社会经历一次小小地震后又恢复了原样。鲁迅小说刻画了一颗颗痛苦不安的、畸形病态的心灵的跃动,既萦绕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回声,也激荡着新世纪的时代强音。不仅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在20世纪前期所走过的道路,而且在心理真实的层次上,说明了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生经历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的遭遇中,有着怎样不同的挣扎、反抗、痛苦的表现形式。
其次,新知识分子形象的实质是小资产阶级在近代革命中的真实表现。作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人”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不但对这类人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和所走的个人奋斗道路做了深层探索,而且对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也作了深刻的剖析。单纯的追求个性解放或个人奋斗,这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走的正确道路,客观现实注定新知识分子要想求得发展和进步,应该另寻新路。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幸福,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彻底地改变主观意识形态,清醒地认识现实,抛弃对旧思想、旧势力的所有希望和幻想,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化改革,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根,才不致于痛失现在,才可能会拥有较美好的未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新旧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艰难的心理发展历程和客观行动。作者以政治家的睿智头脑和革命家的敏锐眼光高瞻远瞩,深刻剖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指出了中国现实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批判了知识分子单纯的个性主义思想,总结概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道路必须要经历“愚昧、觉醒、反抗、失败、认识、再反抗……”的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向广大国民指出,中国社会革命要想求得发展,首先要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只有知识分子先觉醒,才能启动其他国民的觉醒。每位知识分子要进步、要发展,不但要头脑清醒,而更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超凡的勇气。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与时代的悲剧,他们既不满于置身其间的旧时代,又看不到新生活的希望,不得不仿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成为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翻涌的时代浪潮中,个人的努力顯得苍白无力,他们不得不放弃自由与梦想,变得越来越庸俗卑怯,先觉的知识分子也由激进变得彷徨颓废。他们表面在妥协,实则在用病态的方式做畸形的反抗。
鲁迅在知识分子形象上展演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鲁迅为他们的迷失,为他们的庸俗卑怯、彷徨颓废深感心痛和悲哀。同时,他也在知识分子形象上丰富着自己的“立人”思考。早在1907年前后,鲁迅就写下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文言论文,以超前的高度,提出了中国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建构问题。他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大声疾呼:“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精神界之战士”即鲁迅眼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而知识分子理想人格是能“争天抗俗”,敢于反抗传统、反抗既成的现实,敢于同庸众对立。鲁迅的“立人”观有极强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他认为中国要独立自强,首先在于中国人要有独立自强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必首先发源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的独立自强意识又依赖于其中先知先觉的精英个体的思考和呼吁。先知先觉的精英们不懈地“启蒙”和“排俗”,以他们的人格力量影响并引领知识分子群体,再由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并引领大众,自上而下,中国于是全面立人然后自立。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踏踏实实地做好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启蒙、一点一滴地改变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