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创新能力的应用
2017-10-21李桂芝
李桂芝
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動力,而要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靠的是什么?是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这也将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据有关资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要抓住时机,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研究性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做好创新教育工作。那么,怎样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就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和转变观念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即要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我们常说“课本、课本,教学之本",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之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教师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其创新思维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同时,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思想和教学观念,建构起与新课程的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应当提倡以下教学观念:其一,要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对学科的兴趣主要来自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所以教师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极力挖掘学生身边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案例及情境,针对教学实际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其二,要创设有助于教学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机械的传授知识,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探索的实际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体会做人的道理,以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来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其三,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不应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应简单的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做出判断,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其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来看待问题,并养成与人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二、巧妙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欲望
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设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大胆求新,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原则性较强,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肯定索然无味,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当然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注意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课堂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探索,开发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成分。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以使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拓展自己的创新空间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与学生的生活课程紧密相联,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在教学“环境”这一国情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是调查我国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环境问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其中调查的方式不固定,可以亲自调查,也可以走访,也可以上网查询等。调查结束后还要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情况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自由探索、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架桥铺路。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