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研磨教材教法 做学生走进科学的引路人

2017-10-21张玉玲

学校教育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研磨物体概念

张玉玲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这些阐述,明确地指出了,小学科学课程对孩子们终身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我认识到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科学教师的责任的重要。

作为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重任的科学教师,潜心研磨,透彻地把握教材教法,是保证《科学课程标准》有效实施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交流我这方面的点滴心得和做法。

一、研磨出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把握概念间的发展联系

以往在教学中由于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内在关系,缺少了“大单元教学”的意识,所以在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中往往没有关注学生最初科学概念建立时的表现,以至于学生后继的学习都是孤立的、建构的科学概念之间缺少了关联,没有形成整体的认识,对于科学的学习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随着对科学教育的不断认识和理解,我们发现现在的科学课教学,都是在努力围绕一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展开的。

认知结构理论者奥苏伯尔曾提到: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他认为学习文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在苏伯尔同化理论的指导下,研磨教材内容,理解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递进地掌握核心概念,顺利达成学习目标的前提。

指导学生学习第5课《云、雾、雨》时,学生实验后,得出:盛着热水的杯子冒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无数的小水滴,再通过模拟雾的形成实验,学生就又能轻松地理解了: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无数的小水滴,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气温降低时)漂浮在低空为雾,(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为云,(低空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时)降落为雨;同时,也能对在第三课出现的露的形成,这一知识在此时做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即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摄氏度以上时)形成露,(0摄氏度以下时)形成霜(同时,在这里又把知识拓展到了霜的形成,这时的知识拓展学生露出的轻松愉悦的表情中还伴有对老师的钦佩,我此时此刻也顿感得意)。接着,应用这些知识,拓展到:水在海洋、大气、陆地、生物之间的永不停息的循环运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由此看来,具有清晰的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教学内容)是开展好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只有将教材背后每个单元所蕴含的逻辑关系弄清,才能提炼出所探究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驱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状态也是对焦点元素不断探讨的“强化剂”。

二、潜心研磨,运用问题策略,高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科学课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步拓展他们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概念转变。那么教学过程就成为用一定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概念的过程。这种策略即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它所承载的思维与科学态度的推进作用又能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下面,结合我在小学6年级科学上册第1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一课的教学片断,谈谈我在达成运用“问题策略”,高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碰撞,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的教学设计中,研磨教法的思维过程和用心做科学的科学态度。

《各种各样的运动》这节课教学过程的逻辑层次是:通过学生生活中的自然观察,交流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再从各种各样的机械运动的形式中,初步感知运动的规律,然后,再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运动的规律——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找到判断事物是否在运动的标准。其中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运动的规律是这节课的重点过程,我设计了3个演示实验:1.小盒在桌面上平动,2.转盘的转动,3.摆的运动。目的是使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运动是指一個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概念,为了达成此目标,怎样帮助学生使他们的思维点到达这个概念的本质?我采用了问题策略的方法。“怎样在此设计问题,设计怎样的问题?”我在此纠结了很久……终于有了第一种问题方案:小盒从A点运动到B点什么变化了?为什么说他位置变化了,相对于谁说的?至此,头脑里纠结的问题有了初步的方案,有心理的石头落地的轻松感,但提这样的问题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何处,对他们的思维有没有局限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磨……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我认为问题中的A点B点会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物体的一处,因为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能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很多物体,那么,又该换成怎样的问题呢?……终于,又一次筛选出了答案:把“小盒从A点运动到B点什么变化了?”替换成了“小盒在桌面上平动,它运动了吗?你是怎样看出它运动了的?”这样,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果然顺利的达到了课堂效果的预期——学生的思维被顺利的调动到概念的本质上,攻克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重点。

综上所述,研磨概念发展过程的科学教学,单元中核心概念的教学为重中之重,有待于我们科学课程的实施者,在实践中悉心研究,积累经验,发现策略,促进科学概念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研磨物体概念
一种便携式研磨机
研磨垫使用寿命监测方法综述
古代的时间概念
一种陶瓷制品用原料研磨搅拌装置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水轮发电机组镜板研磨技术探讨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